分享

内容创作无门槛时代,我们能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吗?

 芸淡风倾 2020-07-28

小冒坚持原创的533天  文字原创真的是用爱发电。

作为一个坚持写了533天,累计200万字长文,年读110本以上书籍的野生写作者,我也会慢慢有自己的期待,有一天,我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本书吗?

听起来似乎是异想天开,可是由于进入了内容创作的黄金年代,门槛早已越来越低,大家都可以成为一个表达者,所以出版一本书,也不再遥不可及。

好的书籍,真的是有助于快速自学新领域的最好途径。

这本《创意,影响力,变现》会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写作小白,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出书的心愿?



(一)积累什么样的内容——创意

1.选取细分领域,精准定位,成为专业的KOL,拥有话语权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信息冗杂过量,必须找到有效途径,在多元性的选择中,快速高效做出适合自己,高性价比,不太会后悔的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具有信赖度的声音,帮助我们把适合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联系起来。

意见领袖KOL:在人际网络中为他人提供信息并能对他人产生影响的人。

越是门槛低,干货就显得越是重要。我们要保持独特辨识度,不轻易随大流,制造正确的废话,才能脱颖而出;

所谓的爆款文章,其实也有正面的“热点写作”。 我们可以兼顾,既要写自己想说的走心文字,但也要洞悉读者诉求。

缩小了自己的专业范围,并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之后,接下来你就会发现你能给别人带来的价值。

即使再小的创意,只要定位精准,有需求有受众,且有用,都会有效果。

比如我最近沉迷绕线,手工珍珠饰品,才发现这个非常小众的领域里,一样有绕线达人,已经开始做在线课程,可以靠手工成为主业,一样有忠实的核心用户,后期把简单的基础入门课程整理为一本书籍,也是未尝不可。

2.寻求受众,学会用“用户思维”,将书打造为一种产品。

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确定你的受众,最基础的新媒体写作平台,都会有相应的信息分析:

● 谁会对这个主题感兴趣?

● 用户画像是什么样:区域,职业背景,兴趣爱好

● 他们现在是从什么渠道了解信息/知道自己?

内容在具备干货属性后,还需要结合“写作+传播”,符合当下的社交思维。

如何开启这个搭建框架的过程?

比如,先确定自己这本书的一个价值主张,列出关键信息,以及自己可以提供的专业知识,让一些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加入,开始头脑风暴、创造和提炼,直到你陈述的价值主张准确而简洁。具体而简短的概括有助于你快速了解你的目标受众,也有助于他们将你视为他们关注的话题的权威。这最终会帮助你吸引到正确的潜在读者和潜在客户。

这个框架,也有助于后期搭建全书的框架。

3.创作过程中,拥抱所有不确定性

即使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中间都会经历很多困难时刻,畏难情绪:

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畏难情绪主要为以下三种,也各有“三字经”对策:

  • 怕写不好: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没有人是一口气能写出来诺贝尔奖,也不是写得好的人才有资格写。创造一个简单,干扰最少的写作环境,专注进入沉浸式的“心流”模式。写得不好,也可以尝试。

  • 怕进步慢:不怕慢,就怕停。

微小进步强过毫无进步。自己设定“进度条”,先树立一个小目标,像升级打怪一样,自我点滴积累成就感。

村上春树几十年来,每天都在固定时间写4000字,没有灵感或者灵感迸发都只写这么多,为的就是培养规律性和持久性。

我的习惯是,如果我“下笔如有神”,会一鼓作气,写到时间用尽,灵感用完。因为以我的写作量和爆发写作强度,远达不到作家要保留体力“持久战”的极限。

我们可以把这些小目标与自己的一些物质需求挂钩,一方面可以激励自己,并奖励自己的完成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遏制自己的消费欲,囤积癖和过度物欲。

  • 表达纠结:先完成,再完美。

写完再去审视。哪怕初稿很不满意,大不了推翻再来,好过什么都没有。

写成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更是复杂。

比如,我们会面对各种自我怀疑,来自编辑的质疑。

自从看过著名的治愈系日剧《重版出来》之后,我对图书编辑和出版社多了更多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的工作需要他们有庞杂又专业的知识,要同时理解作者又能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拥有非凡的耐心以及对文字艺术永恒的热情。

即使有时候,不委婉很直接地一针见血,将作品说得一无是处:但编辑其实是在提示作者,避免写感动自己的文字,多去表达读者心声,去反映能引起高度认同的观点和话题。

写作之前,可以让编辑来评估一下大纲是否符合要求。在大纲阶段就开始分享你的想法,可以让你的编辑有机会发现结构上的问题,是否有重复或是矛盾的内容,以及内容里是否缺少关键概念。一旦你和编辑在大纲上达成一致,你就可以开始构建你的书稿,而不必担心之后会需要重新构建你的内容。

编辑是读者的代言人。通过编辑和外界的反馈,作者会学会,不只是一味输出自我观点,要学习如何引发好奇心和关注,多运用“倾听”逻辑,多表达大家关心的,良性互动也是很好的动力。

对不确定性的敏感,会让我们学习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当我们无法笃定地认为什么是确定的,那就接受所有不确定性,理性地看待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

4.被抄袭剽窃怎么办?

这种行为,太常见了。而且我负责任地说,维权比抄袭的成本,操作都难多了。

一方面,确实需要创作者积累经验教训,学会用更多工具,去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被模仿被抄袭,其实在行业里,都是常见的模式。你可以耗费精力,时间,去维护权益索赔。但更可以,不断突破自我,成为这个领域大家争相追捧的对象。

创意也是如此,如果别人用很简单的方法,就能窃取的东西,即使保护得很好,也未必具有稀缺性,持久的价值,一样会被自然淘汰。

就像我们在职场里不断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一样。别人不能轻易拿走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二)建立联系——影响力

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谈论更糟糕,那就是被忽略。

——奥斯卡·王尔德

KOL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不是因为他们神奇地积累了社交媒体上几百万的粉丝,而是他们与受众建立了强而有力的联系,他们的分享,会被参考。写作者,需要将“你和你的内容”区分对待。

1.明确你的内容价值

如果不是有硬核专业技能的人,我们一定要明确,透过一本书,想向你的读者传达什么,这些信息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更美好、更有意义?

就像去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样,一句话,可以概括出主题和目的,还要够吸引人,才能在茫茫书海,脱颖而出。

世面上的书,

要么内容具有可读性,专业性,准确性:专业知识中有哪些特定的领域是人们一直会用到的?

要么表达有趣:谁都喜欢有意思的灵魂;

要么经验丰富,有可行性:解决现有问题,同质化很严重,都是老生常谈;但如果你能够预见他们未来的痛点,并帮助他们提前避免某些问题,你的书将获得强大的竞争势。

要么你的资料或体系比你的竞争对手好:方法或基本原理与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同?

一旦完善了独特的定位,内容的稀缺性就能增加价值。

2.定义个人品牌

当下直播行业如火如荼,不管是薇娅李佳琦,或者明星转行带货,本质上,他们都是依靠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影响力,所以明星名人出书,其实和内容质量不完全挂钩,一样会有市场,也更容易被认可接受。

我在《创意,影响力,变现》一书中,反思了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个人简介——需要简洁但戳中要害,一鸣惊人;

多融入互动性,多与受众建立个人联系——这大概是视频优于文字,直播更有趣的原因,大家都需要参与其中,需要认同和正面反馈;

即使是文字,书籍的宣传依然应该多尝试各种渠道方式:

比如,将自己的文字语音视频化:运用播客是与受众建立个人联系和信任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听书比看书,受众更多。当人们有无数种选择时,信任对建立品牌忠诚度至关重要,让受众听到你的声音和感受到你的个性有助于培养这种信任。




(三)内容变现VS 写作初心

我一直对能持久在传统出版行业,书籍销售行业,以及所有书籍上下游的行业深表敬佩。因为我相信这个产业链不会轻易倒下,只会面临大的变革,比如电子书,智能手机的兴起;比如各种拆书,读书的社群和在线课程。但这一定不是个能赚的盆满钵满的暴利行业。

所以我经常免费写书评,为我喜欢的书摇旗呐喊,尽一份力。

《创意,影响力,变现》书中,提出了很多很实际的参考方向,作为创作者,我当然也希望,有一天我的爱好,也能养活我自己。那我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

但事实上,变现是需要在内容表达上,作出妥协和退让的:

比如,一些软广硬广,在所难免;

比如,需求方的要求,会与自己的风格和想法,大相径庭。

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个人的考量,我都能表示理解。

唯一不该忘记的是初心,不能因为变现,本末倒置。

  • 不要变成过于专注赚钱,而备受核心读者指责和嫌弃。

  • 不要因为忙于赚钱,而疏于本职,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家因为价值关注你,就会因为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被抛弃。

  • 偶尔也要理想主义一些。我想做的是,真正想要对这个世界和其他人产生影响的人。我希望我的思考,能激励到哪怕一个人,改变他们的决定和处境;传递的真善美哪怕能改善一点现状;短短的一生呢个,可以留下些什么。


完成一本书,其实也很像是,在完成一篇长长的文章。

你希望传达出什么样有趣或者有用的内容;

从组织你的想法和微调你的信息开始,把你的想法整合在一起,确定你的关键信息、小标题、论述要点和论据,完成大纲;

接下来,用头脑风暴找到合适的子标题。子标题是大纲的下一级,将在其中组织信息、策略和技巧来帮助你实现你的关键信息。通常被作为章节或段落的标题。

最后,就是用丰富的知识,有价值和正确准确的内容填充。

也许,我们每个敢于迈出第一步,创作的人,都应该大胆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出版梦。

作者:小冒,年读110+本书的资深追剧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