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派文化艺术,传承百年的上海骄傲!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0-07-28

阿拉上海,论艺术氛围,可绝对是不落人后的。

月浦锣鼓、江南丝竹、浦东说书、松江顾绣、奉贤滚灯,个顶个,名头响着呢!!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上海市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盛行于上海、苏南、浙西一带,是嘉定地区的重要乐种之一。

乐队主要是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 ' 钧天集 '、' 清平集 ' 等组织。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等 8 首,号称 ' 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的乐队一般有七八人,少的话只有三五人。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也是很灵活的,二胡、笛子是主要乐器,一些上海的乡村乐队的演奏,还会加用大件打击乐器。

奉贤滚灯

奉贤滚灯起源于江南桥乡——上海奉贤的西南一带,相传至今已流传了七百多年。滚灯的前身是筑塘填海用的大竹筐,经历岁月洗练,演变成为声名远扬的滚灯艺术。

 

滚灯是一种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艺术,整套滚灯舞蹈表达了欢庆喜悦的心情,是汉族民间节庆欢乐经常运用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元宵节灯会的滚灯舞蹈,到了夜晚灯火通明,极其有节日的气氛。

 

滚灯在选材上也非常讲究,最好是5年生长期以上,大寒季节的毛竹,温度低的时候毛竹紧密,肉质厚。

 

传统的滚灯重60斤,有11套舞蹈动作。有“文灯”与“武灯”之分。“文灯”内球用大红绸包裹,象征喜庆,一般用于祭祀、贺高升等活动;“武灯”内球用黑色绸布包裹,象征彪悍,一般用于竞技比赛等活动。



男女滚灯表现的艺术美感也不尽相同,女子滚灯体现江南美,男子滚灯体现沿海民族的粗犷。

花篮马灯舞

花篮马灯舞最早在新浜一带被叫做“串马灯”,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的,一般是在元宵节庆庙会中才表演的。

 

串马灯的起源,没有确切资料的记载,早年新浜乡村,到了元宵节有串马灯的习俗,但串马灯的来历,则传说不一。

有说是纪念明末李自成战胜官兵的,也有说是清乾隆年间,新浜与枫泾地区赌博盛行,当时有人以反对赌博,创造了一种灯舞,取名为“串马灯”,由村民集资组织灯队。

 

串马灯还给新浜地区带来了“山歌马灯乡”之美称。建国前,全乡每村都有串马灯,逢元宵佳节,村村组织灯队。一般每夜串一个村,村小收灯早,村大就通宵达旦,串完为止。整个活动要持续至正月底才收灯结束。

 

初期的串马灯只有四马四花篮,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充实,出现了六马六花篮、八马八花篮,甚至两支灯队混合会串的情景。

月浦锣鼓

月浦锣鼓,可以说得上是月浦特色文化的标志。它起源于清朝中期,流传在月浦和罗店等地区,最繁盛的时候,仅仅月浦民间就有15支锣鼓队。

小辰光,逢着节庆的时候,可是少不了锣鼓表演的。今朝的月浦锣鼓,不仅多次在国际、市、区的文化活动中亮相,而且还成为上海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最早月浦锣鼓的形式是八仙对鼓,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宝钢的建设,全国各地的冶建单位汇集到上海宝山,月浦传统锣鼓融合北方威风锣鼓、山西太原锣鼓、四川闹年锣鼓形成了新的海派锣鼓。


不仅扩大了乐队编制,创作了新曲目,更是走向了舞台,新加入的大鼓、排鼓、十面锣、铜响器等,大大增强表现力,气势磅礴,恢弘精彩!!

沪剧

沪剧的前身是花鼓戏,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是松江地区极受欢迎的戏剧了。之后渐渐在松江形成了许多职业的或半职业的民间演出团体(也就是俗称的“草台班”),经常在农村搭台演出。

 

19世纪80年代进入上海城区及租界后,见滩簧深受市民欢迎,便将这花鼓戏改称滩簧、本地滩簧(区别于苏滩等),简称“本滩”。


1914年,本滩改称“申曲”,1941年又改称“沪剧”。但在松江民间还是称之为花鼓戏,或花鼓戏、滩簧、申曲混称。由于土生土长,极受民众的喜爱。

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是上海市的汉族说唱艺术,起源于黄浦江以东包括川沙、南汇、奉贤在内的“浦东”。除了在上海老城厢演出外,也曾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

浦东说书又称沪书、农民书,因单手击打钹子又称钹子书、唱单片和敲刮子,是上海仅次于 ' 滑稽 ' 的大曲种,为极具乡土特色的汉族传统曲艺。200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派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于 20 世纪 30 年代在上海市徐汇区初步形成。


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是中西融合:将西方素描技法、线条表现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相结合,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

 

黄杨木料为乳黄色,作品上漆的初期呈姜黄色,逐渐会转变成橙黄色,雕成的时间愈久,颜色也会越深,最后会变成红棕色,有种古朴典雅的美感,很是珍贵。

 

顾绣

明代崇祯年间《松江县志》记载:“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划精巧,为他郡所未有。”


县志里记载的顾绣,起源于明代松江地区的顾氏家族,是最富上海本地特色的民间刺绣,也是江南惟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


顾绣从一开始就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它专绣书画作品,它把宋绣中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为墨;以名迹作蓝本,以丝线作丹青,这个以名画为蓝本的 ' 画绣 ',堪称是高雅的艺术品。



海派剪纸艺术

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几乎各地都是有的,南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作为窗花装饰,或用于实用图案。

 

上海的剪纸在造型和手法表现上,吸收了北方剪纸粗纩朴实、线条奔放的特点,又揉合了南方剪纸纤细秀丽、线条流畅的特色,形成了构图丰满、线条简练、形态生动的海派剪纸艺术风格。

 

上海剪纸艺术大约出现在十九世纪,当时的门笺、鞋花、绣花样上是常有的,在一百年多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 ' 海派 ' 风格,在中国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中具有相当地位。

2005 年,海派剪纸还被上海市经委同意认定为上海市传统保护技艺。

 

这些非遗的传统艺术形式,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或高雅,或通俗,在岁月长河里被淘洗,以其精华流传于世。

源于上海,而扬名中华。

阿拉上海人,哪能不发自心底的自豪!!!

海派艺术

美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