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近年纳兰性德的水平频受质疑?网友说他爱“抄袭”是否合理?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28

“纳兰性德热”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一点从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风靡就能发现。这句词出现在文艺青年个性签名里的频率,远超李白、杜甫、苏轼等唐宋名家。这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为什么?

一:纳兰性德为什么会火?

纳兰性德的火显然是有多重原因的。首先,是人设立住了。一般我们对古代文人的印象,要么就是像杜甫一样沉郁,要么像李白一般飘逸,不管是什么性格,他们都似乎离我们太远了。但纳兰性德不一样,因为近年一些清宫剧的流行,他那翩翩公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能文有武,出身贵族,还一往情深,这样的形象足以让人痴迷。

其次,名句效应。纳兰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或许全词水平算不得一流,但词中的金句却不少。除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外,还有“当时只道是寻常”、“一生一代一双人”、“我是人间惆怅客”等等。不少文艺青年,最爱的就是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文字,读来朗朗上口,又颇具深意,很适合天天挂在嘴边。

再次,从清代到现代,有一批文人很推崇他。这些人里包括很有名望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清代文顾贞观等人。王国维评纳兰性德词“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种赞誉确实很高。

二:网友指其爱“抄袭”

有人追捧,肯定也就有人“踩”,任何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近些年,纳兰性德的水平也频受质疑。辞藻堆砌、内容单调似乎都是问题,但最令部分网友难接受的是他的大量名句都非原创,而是借鉴前人的词句,于是一顶“爱抄袭”的帽子就这样扣在了他的头上。我们看看,纳兰性德的哪些名句是模仿的。

第一句:“一生一代一双人”,这句词出自其名作《画堂春》。其实是直接引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中的名句,和原句是一模一样的。

第二句:《木兰花令》这首词的开篇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后两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模仿的是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中的“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

第三句:《采桑子》中的“而今才道当时错”,仿的是《忆秦娥》中的“而今却悔当时错”,作者是宋代大诗人刘克庄。

以上只是举了3个例子,其实除此以外纳兰词中还有大量的名句是借鉴了前人的句子的,因为这一点不少网友认为他其实是没水平的,至少是没原创能力的。

三:抄袭和模仿是两回事

我们得承认,纳兰性德的很多词句,都有模仿的痕迹。不只是名句的模仿,还包括词风。他的词风受李煜和李清照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的体会,但抄袭和模仿却是两回事。除了极少数直接引用他人的原句外,纳兰性德基本上都是在模仿和化用,而非抄袭。事情上,在千年文坛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两宋就出了一个模仿牛人:李清照。

《临江仙》直接引用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原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还成了千古名作。《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模仿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模仿提范仲淹的名句“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就连最有名的“人比黄花瘦”,也是反用苏轼的“花比人应瘦”。李清照是模仿的高手。

李清照平生存词仅50余首,除了以上这些外,还有不少名句是仿来的,其模仿率不输纳兰性德,但李清照的水平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质疑。通过李清照这个例子,我们就能发现,在填词这件事上,模仿和化用前人的词句是非常正常的,部分网友给他扣上一个“爱抄袭”的帽子是说不过去的。

四:仿名诗不输原作,仿冷门诗点石成金

事实上,在千年文坛中,论模仿笔者只服纳兰性德。他仿冷门诗能不输原句,骆宾王没写红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他放在自己的词里,配上合适的上下句,就让这7个字火了,这就是能力。他仿名作可以达到不输原作的效果,比如刘克庄的“而今却悔当时错”,这其实是宋、明、清不少人都仿过的名句,但纳兰性德改成“而今才道当时错”,配上最后的“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首尾相呼应,水平完全不输原作。

综上:纳兰性德确实爱模仿,这一点不可否认,但这与抄袭完全是两回事,凭此就质疑他的水平是说不过去的。而论模仿能力,他确实是很牛的,不管是名诗还是冷门诗,他都能仿出水准,这足见其文字功底。一己之见,相信很多朋友会有不同意见,品诗词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欢迎大家友好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