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留白”

 皮皮中尉 2020-07-28

本文导读:

所谓“留白”,就是有意在画卷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使画面布局更加协调精美,为观者留出想象的空间。


去年我们一家到苏州旅行前,曾经去过苏州的友人们不约而同地提醒我,一定要去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看一看。实地造访之后,我们果然对如雷贯耳的“苏博”印象深刻。


且不说“苏博”随处可见的曲径通幽、不时邂逅的清新雅致,单单在开阔亭台水池处刻意留白的一面白墙,就将原本简单的片石假山幻化为一幅自然山水画,足以令所有游客叹为观止。这景观的设计绝对是心思巧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再将假山倒映在池水的涟漪中,形成精彩独到的剪影,美轮美奂。

作为蜚声国际的著名设计师,贝聿铭在封山设计“苏博”时,专门缩小了建筑物的面积,留出大片的庭院和水池,造就出难得的虚实对应。这种思路的灵感,就来源于我国绘画艺术中广为使用的“留白”技巧。

所谓“留白”,就是有意在画卷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使画面布局更加协调精美,为观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大约从秦汉时代开始,留白就成为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历经千年发扬光大。

不单单是丹青妙手们崇尚留白,书法家也是。我小时候学习书法,老师第一堂课强调的就是留白,提笔先要谋划布局留出空白,不可写得太满太密,否则就失去了美感;同样的“留白”意味,我们也能在古代雅乐的记载中找到痕迹。古人喜欢用“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来形容赞叹妙音天籁,须知这三月不散能绕梁的,恰恰就是音乐带给人们的无尽回味遐想。

“留白”的技法和理念随着时代演进,自然又被文人墨客引入到妙笔生花的写作中,成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技法。前不久看过一篇散文,文章作者记叙自己当年到大西北戈壁荒滩插队,度过宝贵的青春后又回到了故乡北京。某年京城刮起沙尘暴,人到中年的作者看到窗外的漫天黄沙,在文末只以一句“今天沙漠来探亲了”戛然收尾。于是我这个读者不觉间被这句“留白”带出的岁月蹉跎引得鼻子一阵发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