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和承担项目等不作为直接依据,高校职称指标,你怎么看?

 昵称1SuYdtHT 2020-07-28

教得好不如写得好?听上去有些讽刺,但确实是高校被诟病的争议之一。

尤其是近些年,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还记得南京某大学有从教三十多年的老师,在副教授的岗位上一待就是12年,原因是缺少论文。

可见过去的高校职称会把论文等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然而“论文风波”一茬接着一茬,好像不断涌现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客观看,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限制性条件包括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曾经觉得很荣耀的部分,现今都不是重点项了。

事实上,追溯到北京建立高校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当时就提出要综合考虑才能体现教师的能力水平。

如今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意见来了,从克服“五唯”到不得填写人才帽子,深受大家的支持与肯定,但是也不能否认,还是存在不少争议。

比如,如果不看论文,那么其他指标就很难量化了。

比如有人说讲课讲得好应该作为指标,如何实施呢?是学生打分还是听课老师监督?这两者都有一定的偏差,而且更容易出现人为控制,很难保证不会被篡改。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受到学校督导监管,又是一个非客观因素。

综合看,这些主观因素太多的指标,其实也是难控的所在。

我个人觉得还是需要量化一个教师职称评断的指标,不然开放性只会加大评选难度。

另一方面,传道、授业和解惑是教师的工作重点,如果实在觉得评选的路太拥堵,咱们还是踏踏实实地走好眼下的路吧。

最后,不管如何评选教师的职称,希望教师的待遇可以从优。

(注: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