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志·我们不会忘记】康桥:铁军在行动(下)

 世界作家图书馆 2020-07-28

铁军在行动

□康桥

(七)

部队撤离之前,我要喊出你们的名字,永远的逝者。我要让你们的名字,从一个山谷传向另一个山谷,让悬在你们头顶的石头,纷纷坠落……

让我们铭记所有的死者,让我们铭记那个死亡之谷!!!

让我们回到汶川大峡谷的万人紧急大营救。

5月19日,汶川大地震已过7天。抗震救灾行动向乡村扩展,铁军官兵在乡村展开拉网式搜救。角落里、废墟上、瓦砾中,铁军官兵进行认真的检查,一边搜索他们一边大声喊:“有人吗……”

“我要找‘铁军’!救救被围困的大批乡亲们。”这是大地震后第七天的声音,在经历了146个小时和数千次的大小余震之后,这样的声音是鼓舞人心的。

接电话的济南军区作战部部长李亚东,急切地追问:“在哪里,有多少人?”打电话的中年妇女哭泣着说:“我是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人,我家住在一条很深的大峡谷内,里面有大大小小很多村庄,有近万人被大地震堵在了峡谷里。”

李亚东立刻向军区副参谋长赵立德和副司令叶爱群报告。抗震救灾专用地图上,一条原始地核裂变形成的峡谷地貌山势陡峭,它的东侧是依山修筑的一条公路,紧邻岷江,这唯一的道路因地震山体滑坡变成了悬崖峭壁。长达百里的峡谷,想要到那里去营救被困的群众,真是在登天。

时间就是生命!经过紧急讨论,一个数千官兵救援万名被困群众的陆空联合救援方案很快形成。

根据这一方案,铁军师数千官兵开进大峡谷展开搜救;空中,数支陆航部队搭载救援物资和医疗队,从大峡谷四周的草坡乡、耿达乡、银杏乡、三江乡同时实施直升机机降,为濒临绝境的灾民运送物资,后送伤员。计划很快上报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的批准。

    都江堰,世界古老的水利工程。公元前250年,我们的祖先就在岷江中游将流到玉垒山下的岷江分成两股,南侧外江是岷江正流,以排泄洪水为主,兼灌溉之利;北侧内江就是都江堰,以灌溉农田为主。都江堰所在城市都江堰市,曾铭记了李冰父子率领群众与洪水抗争的生动历史;今天,它再一次目睹中华儿女与大地震搏斗的伟大壮举。

  早在紧急营救命令下达以前,铁军师长杨剑就发出预先号令,部队紧急作好挺进大峡谷的准备。

19日凌晨3点,“秋收起义团”500名官兵徒步进入映秀镇,快速到达大峡谷南端的水磨镇,随即翻山越岭挺进三江镇;

午夜时分,铁军高炮团团长杨恩红率领500名官兵攀上地震形成的悬崖峭壁,开始从大峡谷北端向桃关镇开进,两路大军,形成南北对进之势。

拂晓,铁军1000名后续官兵也开始向峡谷跟进。

杨恩红是第二次挺进大峡谷。14日那天,杨恩红曾带领50名突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大峡谷右侧边缘、岷江西岸唯一的一条山路上行进,在地震形成刀削般的峭壁上,他们经过20多个小时的艰险翻越,进入汶川县城。

杨恩红根据掌握的大峡谷情况,带领部队向峡谷深处挺进,他们逐点搜索,分段突破。那次,他们是在黑暗中孤军深入;这次,他们身边多了两支队伍,一支是武警某部300官兵,另一支是伴随行动的某军区医疗队官兵。

  南路,副师长叶勇带领500名官兵进入三江镇。他们一口气翻山越岭40公里,人人负重六七十斤。一名叫张震的上等兵,身高仅1米62,体重刚过90斤,却背了80多斤的物资药品。他咬紧牙关,紧跟战友进入大峡谷。

陆路官兵星夜挺进。

陆航部队准备起飞。

进驻邛崃机场的济南军区某陆航团

凤凰山机场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官兵

6支陆航部队

连夜准备救援物资、药品、通讯装备。

官兵紧急装载饮用水、视频、药品、器材等救援物资。304医院21人的医疗队接到指令,连夜奔赴机场,拂晓时分进入凤凰山机场。某陆航团接到命令,6点钟机组人员完成进场,他们精确测算飞行所需油量。

16时整,成都军区某陆航团LH92213号直升机拔地而起,双机并行,向着目的地——三江镇奔去。

三江镇,岷江、西河、中河三条大江交汇的地方,历史将铭记这一刻。

40分钟后。2008年5月19日,三江镇的河坝村村口,460多名村民翘首以盼,看见直升机飞落,他们举起双手挥舞着,呼喊着。

顾不上桨翼刮起的风沙,村长刘安友走上前来一把握住记者的手说:“所有出村的山路全部被封,要不是部队送来食品,我们早撑不下去了。”

舱门打开,铁军官兵立即上前兵分两路,在直升机两侧到村口构成了两条绿色的长龙,他们一路分发救援物资,一路重新入山展开搜救。

“快上伤员!”宫松奇副政委一声令下,670名铁军官兵,雷厉风行,火速将重伤员抬上准备好的担架。村里的15名重伤员很快被抬上飞机,直升机破空而上。 

51岁的藏族村民马学友,老人的眼光始终在绿色的身影中找寻一个人。当他的目光和有线排代理排长、三级士官景灿碰到一起时,双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马学友家在山窝里,地震使他右臂和左腿骨折,一场大雨之后,下山道路被泥石流阻断。通信团在18日徒步进入河坝村后立即展开救援,景排长在山上发现了老人,当时他已经被困5天,伤口化脓处长出许多长虫。为了不让马学友伤势加重,景排长小心地把他平抱在胸前一步步挪下山,来时仅用1小时的山路,回去足足用了12个小时!

给我生命的粮食,给我生命的水。从地震到现在,多少呼唤多少等待多少期盼……矿泉水、食物、药物流水一般从机舱倒出,一吨多的物资在3分钟内发放完毕。

是铁军,还是铁军,某团500官兵已在今早8时40分跋涉赶来,与先期到达的师通信营170人合兵一处,展开救援。

78岁的雷正华老人,在飞机起飞之前非要撑起身来往下看,那个叫李成的通信营的军医,在连夜急行军时,李成摔下山坡,身上多处擦伤,他爬起来咬着牙用清水洗了洗伤口就出发了,裤腿很快被鲜血浸湿。他为的是把身上背的药品一点不少地交给比他更需要的灾区群众。

在靠近峡谷中的山坳里,铁军装备部长郭士民带着修理营500名官兵发现了75人的老年旅游团。大地震后,他们与外界失去联系。地震当天山崩地裂,巨石从山顶上呼啸而下,10位老人当场就被夺去生命,还有40人受伤,经过150多个小时的生死搏斗,那些幸存者,那些平均年龄70岁的幸存者,都已奄奄一息。

救救老人,每一个老人都是一座活的图书库。他们儿孙满堂,家人正在焦急地期盼他们归来。

攀崖进入,铁军官兵立即对老人进行急救。

随队医生和官兵们有的背,有的抬担架,向直升机的着陆点飞速抢送。在生命的极限时刻,遇难者在与死神抗挣,铁军官兵也在与死神较劲,是不屈的生命力把遇难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是亲人解放军把遇难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是党和国家把遇难者从死亡的边缘上救回来。

与南线营救相呼应,北线官兵营救也迅速展开。某团官兵19日抵达桃关镇工业园区,发现2000余名受困群众缺衣少食,轻伤员近百人缺医少药,20名重伤员奄奄一息。他们当即安全转移1500余名群众,将重伤员转送至机降点等待后送。

重伤员中,有一名40多岁的男子,在大地震中被埋入坍塌的河坝下,后来被激流冲出,一棵树拦住了他,使他幸免于难。官兵们营救这名男子上岸,迅速急救,大难不死,这名男子已脱离险境。

  这次大营救中,铁军医院的白衣天使彰显出他们的高尚情怀。王青威是位老医生,随部队多次执行过抢险救灾行动。98‘抗洪时,他在长江大堤上被老百姓称为“救命恩人”。在这次大营救中,他始终跑在最前头,一人就救活了8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吴燕燕,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军医,她第一次参加这样大的救援任务。下了飞机,看到眼前的悲惨情景,她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受伤人员由于长时间被困山里,老远就能闻到腥腻的臭味,她全然不顾,贴着伤员的面孔,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实施紧急抢救进行人工呼吸。一位幸存人员感动说:“我们能够活着走出大峡谷,全靠这些穿着军装的白衣天使。”

这次地震,三江镇9个村的房子全部遭到破坏,倒塌30%,5000多名居民被困,数百名伤员急需药物。

让我们把最庄严的军礼,献给抗震救灾的勇士;让我们把最美的赞歌,唱给新时期的铁军。

晚上,万人陆空联合大营救行动传来捷报:仅19日一天,紧急大救援行动就转移、安置被困群众近万人,向大峡谷地区机降103架次,运送药品食品35.2吨,运出重伤员76名、轻伤员50名。

(八)

我们要抢救的不仅仅是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我们还要抢救祖国的未来,抢救孩子的明天,抢救历史的文化和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这次地震伤害最惨重的是学校中小学生成为最大的伤亡群体,许多充满活力的中小学生被地震无情地吞噬北川县北川中学垮塌,一千多名师生被埋;都江堰市向峨乡中学垮塌,300余学生遇难;都江堰聚源中学900人被埋;绵竹市东汽中学数百名师生被埋;绵竹汉旺堆镇教育中心300多师生被埋,此外还有五福小学、广智学校、遵道学校受灾严重,约有700名师生被埋在废墟下;青川县木鱼镇中学宿舍楼倒塌,400余人伤亡……    

在一线我看到这样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废墟旁孩子们一排排的课桌,课桌旁有一杆下降的半旗。

在废墟中挖出的黑板上,我们看到孩子们一笔一划地写着:日月明(明天)。

孩子,祖国的孩子们,你们的明天在哪里?废墟旁一排排的课桌旁,那些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再也不会重返他们的教室了。永远地,那废墟上的钢琴,曾经有过孩子们最后的音符。

一本正在打开的书,一个没有读完的童话,一首没有唱完的歌……

一只只的白纸鹤,在一串串哀思的线上挂着飞翔着的梦。

这是我写给你们的诗,一支无力的挽歌,献给正在开放却忽然凋谢的花朵。

让我们用眼泪掩埋

大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

那天 5月12日14时

上音乐课的孩子正在唱歌

美妙的音符在云朵间飘动

枝头的鸟儿在仰头倾听

把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诵

突然间 大地抖动

教室在扭曲 门和窗户嘭嘭作响

地震

大地震

躲藏还是逃离

老师说 同学们 快

躲在桌子下面

许多许多孩子冲出教室

想往楼下跑 楼体轰

倒塌

一切来得那么突然

孩子们还没有回过神来

就被压在了下面

孩子们血肉的身子

被重重地砸在里面

只是一口气的时间

许多许多的孩子就那样死去

来不及喊出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更多的孩子在挣扎

在最初的哭声里

孩子们呼唤过亲人

他们想抱一抱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想和爸爸和妈妈说句告别的话

让我们用眼泪掩埋

大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

他们想说 黑暗中也要找到

爸爸和妈妈 他们要给爸爸妈妈

道祝福

之后说再见

云朵和云朵

在送行

让我们用眼泪掩埋

大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

天空一直流着泪

孩子 你要顺着幸福的记忆走

记住家乡的模样 记住大山坎坷的爱

死难者的记忆碑上有你们曾经的笑

这是一首挽歌,一首让孩子们的家长深深地落泪,又挺起民族脊梁的挽歌。

孩子,你一定要坚强。

让阿姨擦去你的眼泪,让阿姨给你讲老师要讲的下一堂课。

在铁军,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铁军小学,帐篷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我看到孩子们手拉手,背着新的书包来铁军小学上学、看见孩子们有说有笑放学回家。

在都江堰青城山镇我们采访了第一个帐篷小学,铁军装甲团政委王高峰讲了办铁军小学的过程。汶川“5·12”特大地震中,青城山镇沙坪小学、青城山学校的校舍都遭受严重破坏,墙壁倒塌,楼板断裂,学校被迫关闭,老师放假,学生停课回家。在青城山镇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山上打闹,因为当时余震不断,容易出现山体滑坡,孩子在山里没人管很危险。最好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给他们讲讲故事,上上课,王高峰的想法得到铁军装甲团官兵的一致拥护,既然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就办一个简易的小学校吧。地震已经给灾区、给灾区的孩子造成极大灾害,不能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不能再影响下一代成长。铁军装甲团的官兵决定在青城山风景旅游区的停车场上开办一所帐篷小学——铁军学堂,他们迅速行动起来,王高峰政委跟我讲,当他问孩子们想不想上课时,孩子们像见了救星一样,把他围在中间,有三个孩子抱着他的腿,孩子们高兴地问:“什么时候能上课?”王高峰讲,我们马上就可以上课,战士们腾出自己住的帐篷,用毛巾沾上墨水,写上“铁军学堂”几个大字。这就是最早的“铁军小学”,为了便于和孩子们沟通,铁军装甲团让大学生干部和四川籍的战士教孩子们识字、唱歌,还找来课本当教材。他们是“铁军学堂”最早的老师。

铁军办小学的消息传出,泰安村和周边几个村的家长和孩子们喜出望外。家长们早早地把孩子送到铁军学校。59岁的方德凤说,听说有学校,娃娃又能上学了,我太高兴了,一大早就把两个孙子送来了。我真心感谢人民子弟兵!

孩子们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上课很认真。

在铁军小学,孩子们含着眼泪给我们背诵当地老师教的歌谣:“铁军人民子弟兵,铁军与我在一起,抗击地震肩并肩,我们永远在一起……”

14岁的刘迁说,地震发生后这几天,她天天没精打采在家看仅存的几本书,十分着急。家长还十分担心。六年级学生刘仕艳说,地震发生后,我天天做梦回学校,读书、唱歌的感觉真好!感谢铁军让我重返校园。

汤琪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上一年级,她穿一件大红色的上衣,两只羊角辫子和两只大大的眼睛告诉我们童真的可爱,水汪汪的七岁的眼睛里写着寻找的梦。我问她:“喜欢铁军小学吗?”

她说:“喜欢。沙坪小学的操场是校园,铁军小学的操场是大山!”

我想把孩子的话换一下,换成我们成人的话:“沙坪小学的怀抱是校园,铁军小学的怀抱是青山!”

我们离开铁军小学时,耳边传来了孩子们清亮的歌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落泪了,久久地,在车上,我们谁都没有说一句话。我想,同行的人都和我一样,沉浸在孩子们的歌声里,沉浸在孩子们的感恩里。

铁军学堂的经验在铁军迅速推广,铁军医院办的铁军小学就有800多名学生。这里的学生有专门请来的老师上课,分年级分班次,按时上下课,还开设了卫生防疫课,由铁军医院的医生护士轮流讲课。

来铁军医院检查指导工作的军区联勤部政委穆振河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非常高兴,他和正在课间休息的五年级的孩子们聊起天来,穆政委很关心灾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很慈祥地问这问那。当穆政委听到孩子们都说将来想当铁军时,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合影留念。后来,当同学们知道和自己一起合影留念的首长是位将军时,高兴地问:“那我们当铁军是不是就没问题了?”我随口说:“没问题!”同学们高兴地跳跃起来,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良知告诉我:对于苦难中成长的孩子,对于他们美好的渴求和愿望,你应该满足。

祖国答应你,孩子们!你们将来成才会成为铁军!成为国家的栋梁!

铁军医院不仅开设有铁军小学,还开设了铁军托老院。突如其来的地震使许多老人痛失亲人,为了不让孤寡的老人在孤独和恐慌中渡日,铁军医院把附近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人集中在一起,为他们检查身体,给他们洗澡洗衣,讲故事送饭,给震区孤寡老人一个温暖的家。穆振河政委建议:有的老人失去了儿女,但孙子还在的,可以把老人的孙子、外孙接来,一起和老人吃住,同享天伦之乐。

我采访铁军托老院的老人,对这次地震有什么感想。不仅一位老人说:这是大自然的报复!山体滑坡就是人们乱在山上动武的结果。老人说:人们在山上打洞,甚至把山横空里削去一半,山站不稳就滑坡,这跟人摔跟头是一个道理。

尊重自然,我们的祖先比我们有先见之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冰修造都江堰以及都江堰本身,无不渗透着自然科学的智慧与灵妙。都江堰没有取“拦河筑坝”、“集流引灌”的办法,而是在岷江出山进入平原的拐弯处(成都平原三角洲头),灌县城西玉垒山下,凿开一个引水缺口。这个缺口是引水进成都平原的咽喉,我们称为“宝瓶口”。 都江堰的第二个工程是一个分水坝,使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引水,外江排洪排沙。分洪以减压,引水以灌溉。二千二百多年的都江堰,直到今天还在为中华民族造福,灌溉着二十七个市、县,九百多万亩良田。宝瓶口的下方,又凿开并拓宽郫江、检江,再一分二,二分四,分解出无数渠道,使岷江激流溢洪之后,成为细小的水流自流灌溉,这就是著名的飞沙堰。都江堰的系统工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它是乘岷江之势,与岷江默契之后分水排沙,都江堰的引水与排沙,在时间上统一,在空间上分开。即使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都江堰的工程仍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要抢救的不仅仅是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我们还要抢救祖国的未来,抢救孩子的明天,抢救历史的文化和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紧临这次地震最为惨烈北川中学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在这次大地震中创造了奇迹,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无一伤亡。

同样大地震,桑枣中学也有教学楼坍塌,为什么师生无一伤亡?安县桑枣中学的师生有强烈的避险识。

5月12日发生地震那天,叶志平校长不在学校。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指挥,平时学校要求、师生们练熟了的方式疏散:快一点,慢一点! 

桑枣中学成功避险,很重要的原因是校长叶志平的头脑当中避险意识,并且把避险意识根植在全校师生的头脑当中。叶志平当校领导后,抓危楼修缮加固,严把质量关,把新教学楼建得结结实实。

从2005年开始,叶志平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演习往往是突然袭击,紧急疏散。严格细致到每个班的疏散路线、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学校早已规划好;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学生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紧急疏散对老师的站位都有要求。老师不是上完课甩手就走,而是在适当的时候要站在适当的位置:各层的楼梯拐弯处。每周二都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正因为平时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才使全校师生的避险意识大大增强,逐步养成了科学规范避险的习惯。

创造另一个奇迹的——邓家海元村山中的刘汉希望小学,虽然距离北川县城仅15里路,在这次地震中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不仅教学楼丝毫没有垮塌,而且该校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工都奇迹般地全部撤离。

经历大难的老百姓说,其实责任心就是良心。有了良心,就会时刻不忘责任;良心缺乏,就缺少人性,就会随时埋下灾难的伏笔。

在黑暗中的人最渴望光明,一场大难让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这是怎样的凝聚!一双双温暖热情的手向灾区人民伸出,平日里忙于购物消遣的人们,此时排长队为灾区献血,人们争先恐后伸出自己的臂膀……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行美好的希望在回归,在关键时刻,老师们勇于牺牲一个个把学生护在自己的身躯之下,我看到血脉相连的骨肉真情,看到生命的坚忍和不屈,看到民族众志成城的希望。

“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看见地震震垮一座座大山的同时,我也看见中华民族传统中美好的品格像一座座大山高高地擎地而起!

(九)

每一个奋战在抗震一线的英雄战士,每一个出生入死的铁军战士,你们都是党最优秀的英雄儿女。

铁军的历史就是一部铁心跟党走的历史。“叶挺独立团”名义上是国民革命军,但直接由共产党领导。叶挺是“叶挺独立团”第一任团长,他一生忠于党的事迹一直在铁军官兵中传扬。

南昌起义向反动派打响第一枪,抗战全面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迹与国民党顽固派浴血奋战,在只身前往与敌人交涉谈判时,被扣押、囚禁……

在监狱里,他写下著名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叶挺1924年12月在王若飞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党的时间不足四年,而脱党的时间长达18年。1946年3月5日,叶挺在他出狱后的第10个小时,就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铁军的历史是一部铁血丹心的壮丽史诗。

五月二十三日十四时二十八分,铁军装甲团十名战士在向峨中学震后的废墟上,面对火红的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仪式开始前,装甲团全团官兵向5.12汶川大地震中所有遇难的同胞默哀三分钟。当火红的党旗飘扬在向峨乡遇难人数最多的向峨中学的废墟上,庄严的国际歌响起的时候,所有官兵和在场群众无不泪流满面。许多老党员和地方党员也纷纷加入队列,和火线入党的铁军战士一起举起右拳庄严宣誓。

加入党组织的十名战士,都是奋战在抗震一线的英雄战士,他们中有徒步翻越塌方地带二十公里将重伤员背送出山的邵振同志,有冒死深入青城山景区解救游客的王洪伟同志,有参与掩埋亚洲最大三文鱼养殖场数千顿死鱼的闫冬同志,有多次深入危房帮助群众抢出财产的左自童同志……他们在抢险中不顾个人安危,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实际行动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

我问身边的一个战士:“你怎么理解铁军铁的信仰?”

战士立正回答:“我们师的前身是‘叶挺独立团’,她是我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从那时起我们的队伍就铁心跟党走,直到今天。”

我问战士:“你是党员吗?”

战士回答:“不是!”

我感叹:“你对部队的历史传统学习得这样好。”

战士又回答说:“报告首长,我们全体官兵都知道我们师的光荣历史,铁军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浓缩的战史。”  

我禁不住问:“你想入党吗?”

他说:“铁军的官兵比其他部队的人入党愿望更强烈,但是名额有限,不是所有的人在服役期间都能入党。”   

我又问:“你写入党申请书了吗?”

他说:“写了,但是再过几天我就要脱下军装复原回家了。”

我说:“如果入不了党你会不会遗憾。”

战士没有直接回答,他说:“能来铁军当兵已是我的骄傲。能做为铁军战士来灾区抗震救灾是我的荣耀。”

铁军官兵心不离党、言不离党、行不离党,用高度自觉的实际行动,忠诚于“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军魂意识深深地融入了官兵灵魂。

秋收起义团曾经为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同志在急救室里举行过特殊的入党仪式。生命垂危的战士陈永龙,1997年入伍,写过多份入党申请书,在长江抗洪抢险中,他在自己的救生衣上写下了:“当兵为人民,永远献忠诚”的誓言,多次混入党员突击队,与党员一起搏击风浪。这个优秀的士兵,在病床上虔诚地举起了右拳向党宣誓,在生前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夙愿。

红一连是19279月,毛泽东发展6名党员,进行“支部建在连上”的试点,是开创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连队。2000年以来,红一连党支部先后两次被总政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3次被集团军表彰为“先进党支部”,连队先后3次被集团军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连”,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

19912月,原军委主席江泽民接见了全连官兵,亲笔题了“支部建在连上,传统代代相传”。

汶川地震发生后,部队进驻灾区救灾的消息,通过电波迅速传遍全国。“战必用我,用我必胜。”红一连的官兵在国家遭受重大的地震灾难之时,纷纷请战。没有通知,没有要求,在家活动的干部战士自觉回到连队,准备休假的也悄悄地将探家报告表装进了口袋。

副连队葛士坤计划5月20日休假,回家准备结婚用的物品、新房。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把机关已经批了的休假报告藏起来,进行抗震救灾准备。连队有个战友开玩笑说让他别忙,那么多部队,不一定轮得上一连出动,他呵呵一笑,“没有这点敏感与自觉,就不是红一连的兵。”

传统的熏陶、战斗历程的激励,新时期红一连指战员的身上,你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战斗气息。

家住阿坝地区的退伍战士雷鹏,听说连队要到自己的家乡抗震救灾,不顾家中房屋倒塌,早早地来到了红一连进入灾区的必经之路进行等待。他说:“我现在虽然退伍了,但人依然还是一连的人。连队有了重大任务,不能袖手旁观!”

红一连的凝聚力、战斗力体现在每时每刻。这次抗震救灾他们连4人提前归队,2人推迟休假,3名退伍战士归建。官兵们还未接到命令,就开始了解震区天气环境,收集震区救人知识,熟悉开进的路线,确保了救灾任务来到连队,不用调整补充,不用模拟训练,就能一声令下,立即出动,采取公路机动的方式,提前10个小时进入灾区。

5月14日15时30分,尖刀班由都江堰紫平坝向映秀镇开进不久,在一处桥塌路毁地段,听见一位灾民高喊救命。尖刀班的指导员张雄飞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一块巨石下压着一辆小汽车的右侧,车内的司机还挤在里面。年轻的战士们围着受压的车辆,又是掀,又是翻,插不上手的急得直跺脚。张指导员非常冷静,他让战士们一部分就近寻找木棍,一部分制作担架,实施救助。

官兵们的手上划破了一道又一道血口,木棍也被撬断了几根,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将直径4米多的大石挪动,把司机救了出来。

见危就救,见难就帮,是一连官兵的自觉行动。5月17日,一连70人徒步从映秀镇向草坡乡机动,实施救援。计划携带两天干粮和水。没想到路上滑坡那么厉害,滚石那么频繁,官兵出汗那么多,体力消耗那么大,两天的准备连保障一天都难。

再难不能让灾民受难。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连支部要求每个党员挤出一半的水和干粮,每名战士拿出少量的物品,救济沿途逃生的灾民,共发放矿泉水3箱,压缩干粮65袋。

5月18日,部队从银杏乡出发,开往草坡乡执行新的救灾任务。由于头天晚上余震不断,原本震坏的道路更加难走。时隐时现的道路上,七、八米就能见到一具尸体,从旅游车、小车内发出的刺鼻异味,令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灾民们形象地称这条道路为“死亡之路”。

从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走出一条通道,不知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侥幸爬过来的灾民力劝官兵不要冒这样的险,等滑坡、滚石相对凝固、稳定再走。

“我们早过山一分钟,就意味着多救几个灾民。”连长朱卫华,指导员张雄飞两人商议,当即召开干部骨干碰头会,决定由一名党员负责,成立4人先行组,先行探路,其余战士跟着前进。

头顶上悬崖绝壁,脚下是岷江急流,不时还有飞石滚落。尽管4个人谨小慎微,但突然滚下来的一块飞石,还是让两名战士猝不及防。党员王跃华眼疾手快,飞身将两人压住,才使飞石有惊无险。

将近20公里山路,官兵们就这样冒惊履险,死里逃生,用了8个多小时,按时到达指定地域,及时开展救险。

红一连的支部堡垒作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铁军部队铁心跟党走的浓缩。在抗震救灾一线,党员总是承担最危险的任务。

那天,铁军教导队接到紧急救人任务,按惯例成立“党员突击队”,刚进入教导队培训的新兵李丙信悄悄钻到了党员突击队的队伍里,结果遭到突击队长、党员班长贾作的拒绝,小李含着眼泪说“每一个军人都视人民为父母,党员能上,我也能上。”在战友们的劝说下,他才勉强同意加入“团员突击队”。

“等一等,我们俩也要去!”突击队刚走几步,刚执行救灾任务的二中队一级士官单正扎西和仨郞热尔旦又追了上来。两位小伙子都是四川阿坝藏族自治洲金川县人。随部队回到家乡救灾,俩位小伙子没有任务抢任务,谁不让上就会表现出翻脸的架势。贾作和战友们故作不理,可单正扎西像粘在衣服上的狗尾草,甩也甩不掉,看到他俩势在必去的执拗劲,贾作不得不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红一连已成为连队指战员的一种精神、一种情节、一种动力。每一位红一连成员从进入营门开始,就无时不沉浸在一种充满激情的传统教育氛围之中。我采访红一连的战士时,大家都说在红一连非常荣幸,因为红一连特别能打硬仗、打恶仗,在连队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

我在心里说:每一个奋战在抗震一线的英雄战士,每一个出生入死的铁军战士,你们都是党最优秀的英雄儿女。

“铁军为什么这么‘铁’?铁军为什么如此有战斗力?”不仅一个记者问这样一个问题。

军区杜恒岩副政委这样回答:“每一支部队都有她的精魂。铁军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是毛主席‘支部建在连上’的试点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史的缩影,熔铸了人民军队一切优良的传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铁军各级党委领导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一种舍我其谁的表率作用,他们是铁军的铁脊梁!”

在向映秀镇突击的队伍中,师长杨剑走在前列;在都江堰营救群众的现场,师政委刘法峰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在向汶川、向桃关、向银杏进发的突击队中,三位团长担当队长;在翻越天险夹金山、梦笔山的惊险时刻,炮兵团的两位主官和副团长在悬崖边上当路标;在抢运物资的峡谷里,在背送伤员的山路上,在抬送遇难者的行列里,各级主官无不身先士卒。媒体记者、灾区群众感叹:“铁军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因为‘星’最多的人冲在最前面!” 
 师长杨剑、政委刘法峰、副师长闫玉川、叶勇、副政委宫松奇分别担任了映秀镇、都江堰、汶川县、三江镇、青城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副指挥长。这既是党和人民委以的重任,更是铁军党委成员用行动赢得的信赖! 
“人命关天,党委领导的岗位就要在一线!”这是铁军师政委刘法峰组织都江堰石油大街幸福村救援行动时说的话:“越是危险困苦的关键时刻,党委领导越需要站出来,豁出去。”

师党委早在部队到达的第二天就提出:在生活物资保障上,党委机关要优先保障基层,干部优先保障战士,党员要优先保障普通官兵,老兵要优先保障新兵,后续梯队要优先保障突击分队,所有官兵要优先保障受伤的群众。

军区首长看到这条规定后,当即指示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救灾部队中推广这一做法。

按照这一规定,刚刚托运到铁军师指挥所的100箱新式压缩干粮和200箱矿泉水全部送到一线连队;上级配发的应急灯、机关购买的火腿肠也优先送到一线。担负物资运送的叶挺独立团600名官兵,尽管每人背着30多公斤的物资,爬山涉水,支援突击分队和灾区群众,许多人渴裂了嘴唇饿花了眼,但没有一人动用身上的物资;有“烟枪”之称的装甲团参谋长齐成喜,把记者递给他的一支烟拿到手中把玩半天,迟迟舍不得吸,而他要转送前线的物资中,就有成条的香烟。他告诉记者,自己已有三天没吸烟了;在饮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某团官兵3人匀出一袋方便面,两人匀出一瓶矿泉水,硬是挤出30多箱方便面,50多箱矿泉水救助了灾民……

(十)

   地震撼山易撼铁军难!这是我在一线的深切感受。在铁军我倾听着、感受着、深思着……

我的帐篷前搭盖着铁军师的指挥篷,半夜里起来时,总是看到指挥篷的灯亮着。有一次凌晨两点指挥篷的灯还亮着,原来是军区政治部张宝明副主任组织师领导和机关的同志在加班研究铁军师的典型宣传。一连几天我们都看到指挥篷里的灯彻夜亮着。有一次我朦胧地听到张主任打电话的声音,我打开手电看了一下时间是零点十分,张主任的姑娘打电话慰问她的爸爸,这个时间才打电话说明主任的女儿知道自己的父亲总是加班,很晚才会休息。张汩汩不仅没有能劝好有心脏病的父亲早点休息,还让父亲把自己也拉到了一线来煅炼。

在一线,我倾听着、感受着、深思着……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铁军官兵都能以人民为本,以国家利益为重,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意志。

在银杏乡村的一堵墙上有灾民们手书的标语:“神兵天降孤岛抢险,勇士徒步绝境送粮。”

红军在长征时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人民就说红军是天兵从天而降!

今天,在抗震救灾一线,当我们的铁军走过死亡之谷,进入被人们称为孤岛的银杏乡,把生命的粮食送到断水断粮处在绝境中的灾民手中,他们的感动无以复加。

兴文坪村村长孙开羲曾握着铁军师长的手,不停地说,“感谢铁军,感谢铁军,铁军万岁。”

  在抗震救灾的一线,铁军教导队凌晨两点多接到都江堰市粮食局局长兰西的求援电话,二区队长金红权带领60名突击队员火速赶往军供站,仅用了10分钟,就完成了3辆大卡车20多吨救急物资的卸载任务。

官兵们勇猛如虎的干活场面,让兰局长发出这样的感叹:“从没有见到这样嗷嗷叫的兵,看你们干活,除了让人感动,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铁军教导队刚到救灾现场,便给都江堰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5月15日下午,在一片废墟的石油街居民区,两栋地震高楼已经倾斜靠拢成“人”字形,倾斜度已经到了10度,在这样的危楼中救人时刻都会受到生命的威胁。尽管这样,为了救助楼内气息尚存的被困群众,大队长员波带着4名官兵勇挑重担,勇敢地闯进危楼之中。正在他们奋勇抢救时,余震发生了,整个楼体晃了起来,场外群众无不心惊肉跳。

突击队员二中队班长袁增和三班长彭吉龙正抬着遇难者奋力朝楼外突围,五级的余震使突击队员脚下的楼梯进一步坍塌。情急之下,二班长汴爱春一把拽住正要坠楼的袁增,彭吉龙则死死抱住遇难者。

楼梯倒塌荡起的灰尘散荡出来,现场军地领导和市民禁不住惊恐地叫出声来。在大家张大的嘴巴还未合拢时,人们看到:突击队员抬着遇难者箭一样冲了出来。那一刻,现场响起了钦佩的掌声,市民们一个个伸出大拇指夸耀:“铁军战士了不起!”

铁军教导队闯出了威名。“有困难找铁军”,铁军对百姓的承诺成为抗震救灾之中,人民军队爱人民的铁的见证。5月17日下午4时,来自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的黄德军夫妇找到正在组织救灾的教导队队长员波,紧紧拉住他的手:“救救我妹妹吧,她来都江堰市打工,被埋在一家倒塌的招待所下面了。”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生命,员波紧急抽调精干突击队员风速赶往现场。

五层楼被地震震塌了两层,看上去只有三层的危楼摇摇欲坠。一中队长苏岩波和二中队长金红权冲在前面,利索轻巧地爬到楼内。此时,他们头项的半截楼板在晃动,他们全然不顾。很快他们在二楼一块楼板下发现一具女遇难者遗体。他们准备把遇难者从楼板下拖出,楼下的黄德军夫妇喊:“不要拖,一定要抬下来啊!”

于是,在危楼里,苏岩波和金红权用力挪开楼板,小心翼翼地抬出遇难者。然而,抬下来的人并不是黄德军所要寻找的妹妹。他们二人再次返回危楼中进行搜寻。三个小时后,他们从废墟底层抬出黄德军的妹妹,20分钟后,这座危楼在余震中继续倒塌,折倒了一截。

位于崇义镇上的都江堰市粮食局是四川省的大粮库。铁军教导队和粮库毗邻而居。眼下正是抢收抢种的季节,加之一些地震灾区粮食供应短缺,调运装卸粮食物资的任务非常繁重。

5月18日下午,都江堰市粮食局需要紧急卸载转送近300吨粮食,铁军教导队教导员李永芳带领一中队60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急难险重有我在,誓死抗震保家园!”这是老党员、老士官的一句口号,老战士掂量了一下每袋50斤重的米袋子,三区队长钟伟贤禁不住笑着对战友们说:“咱们铁军臂膀从来不背一袋米,要背至少背两袋。”官兵们纷纷响应,每一趟战士肩上至少背两袋米,最多的是背四袋、背五袋米的,连身高不过1﹒68米、体重125斤的一级士官钟家超,每趟也背5袋米。这样的干劲粮店职工们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们真不敢相信。

这边刚刚卸完粮食,粮食局又接到新任务:迅速将粮食分发到重灾区。已经筋疲力尽的突击队员,在“困难面前有铁军”的口号中又鼓起了勇气。“同志们,想想灾区人民的苦难,我们累点苦点算什么!”战士们站出来自己给自己鼓劲加油。短暂休息后,官兵们再次振奋精神,大干起来。卸车容易装车难,战士们一袋接一袋地朝大卡车上举,每一次都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当他们将40吨粮食装上卡车送往重灾区后,申磊等13名官兵的裆部、腋下都磨烂了。

在抗震救灾一线最感人的一句话就是:“我能坚持!”就是这句最朴实的话,将军说,士兵说,我从心里也说。

韩文录曾是飞夺泸定桥红二连的指导员,红二连组建于1925年10月,前身是叶挺独立团二营七连,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采访他时他不说自己的成绩,而是说长征途中红二连昼夜行军245华里,在连战寥大柱的率领下22名夺桥勇士,以要桥不要命的精神一举夺取泸定桥的事迹。他说当年夺桥的胜利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事业。在抗震救灾一线我红二连一代代传人仍然像战争年代一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奇迹。

在抗震救灾一线,红二连的指导员为我们唱起他们的连歌:我们是天,我们是钢,钢铁的连队,钢铁的武装,带着嘶哑的声音带着泪光在灾区的回响,这个声音无论在哪里响起,铁军官兵都热血沸腾,他们有着心的共鸣。

一次又一次体力严重透支,战士们靠什么支撑自己?靠的就是铁的信念,只有信念和意志在支撑着铁军官兵。铁军铁的意志是从哪里来的?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人民,他们才会在战争年代赴汤蹈火,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才会在13根悬空的铁链上,迎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向泸定桥对岸冲去......因为心中有人民,铁军官兵才会在抗洪抢险中跳进滚滚的江水,在余震中的危楼中奋力抢救。因为心中有人民,铁军才会摩托化队伍翻越雪山,徐洪刚才会二次挺进死亡之谷,铁军的战士才会九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擦汗寻找深埋腐烂的尸体。

5月15日上午9时,在映秀镇中国工商银行裂倒的宿舍楼前,铁军某团三连发现被预制板卡住脖子的32岁的银行女职工陈燕时,这位处于危境未掉一滴眼泪的女孩哭了。可是由于人员处于1.5米深的的底层,缺乏顺手的工具,救援行动进展缓慢。

“我们一定要让她感到我们的努力与存在,激励他保持强烈的求生渴望。”三连官兵没有放弃,连长李浩、指导员崔红星特别安排上等兵刘佳、范林二人每天从夹缝里钻进去,定时为生命孱弱的陈燕喂生理盐水和软体食物。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三连官兵请来上海、淄博等市的特警和消防官兵,采取了各种办法,清除了多重营救障碍。最后,他们在中国国家救援队人员的协助配合下,成功将陈燕救出。此时,时间已经到了5月16日晚上7时40分。对此,陈燕的丈夫叶盛感激得大哭:“如果没有你们契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陈燕震发5天后得以生还的奇迹。”

有解放军最可爱的人,灾难中的生命才会这样坚强。

结合40多个小时才救出陈燕,三连党支部引导全连官兵坚持契而不舍、连续作战的精神救人。官兵们知道一个陈燕获救了,还有许多像陈燕一样被埋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人在黑暗中呼唤。

是黑夜还是白昼

凌晨三点

这黎明前的黑暗

比所有的黑夜还要黑暗

像在地狱般的深渊里

我呼唤亲人

没有人呼应我的回声

我的手臂断了

头部在流血 双腿不能动

死神在一步步逼进

我看见死亡黑色的爪子

我要喊出亲人解放军

快来 快 我呼唤亲人解放军

像呼唤自己的生命

当灾难来临

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生命中最可爱的人

你们就会赶来 无论多远

你们都会来到我们身边

我要坚持 我要为自己止血

等待亲人解放军

我的嗓子哑了 再也喊不出声

我在心里呼唤

一遍又一遍地呼唤

5月15日凌晨,星夜抵达映秀镇的高炮团第二梯队官兵刚爬上堤坝,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来郁郁葱葱的山峰,全部发生了大面积滑坡,其中一座山峰比原来矮了十多米;镇中心除了小学的旗杆和一栋在建的楼房未倒外,其他的房屋全部被震倒、震碎或被泥石流掩埋。没人动员,也没人发动,官兵们个个急红了眼,疯一般冲向废墟,展开了救援。没有工具,他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中挖,二连士官安乐、张信诺、刘跃伟,用鲜血淋漓的双手,从废墟中挖出了美容师宋燕梅;三连官兵为救埋在五层楼废墟下的银行职工陈燕,想尽了各种办法,硬是在她本人已绝望的时刻,凭顽强的意志,把她救了出来;家在重灾区的战士周玉隆,有十多位亲人下落不明,但他却坚定地对领导说:“虽然我也为家中的亲人担心,但理智告诉我,灾区人民也是亲人,在哪里抢险都是救亲人。” 
    一直跟随铁军的山东卫视电视台女记者顾岩问我:“康老师,您能具体说说铁军是怎么个铁法吗?”我说铁军有“五铁”精神: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作风。

我告诉顾岩铁军的“铁” 既是铁军官兵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更是铁军视人民为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我跟顾岩讲,跟东方卫视的记者讲,跟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讲,我跟接触到的所有的记者讲铁军的光荣历史和今天的抗震救灾。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记者们发现,灾区人民看到都江堰天府大街上 “铁军来了”的条幅就会肃然起敬、他们由驻足观望到以在横幅下留影为荣。

汶川大地震发生刚刚3个多小时,铁军师党委便做好一切出征准备。他们连夜召开了党委会,会议极其简短,中心议题只有一个:紧急出动!

每个人心中都明白,早进灾区一分钟,就意味着能多救几条人命。部队迅速由平时状态转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接到集团军参加抗震救灾的命令后,万人千车仅在3个小时内就完成了紧急出动。担任军区抗震救灾先遣队的“秋收起义团”红一营用摩托化强行军的方式,星夜奔赴,他们除途中车辆加油加水外,不作任何停留!

车中餐,车中宿,风雨无阻,昼夜兼程。红一营的官兵硬是用不到20小时的时间,行程1200多公里,不缺一车、不少一人地抵达都江堰,比上级规定的时间整整提前了10小时!军委领导闻讯兴奋地连说三个好,称赞铁军果然是支能打硬仗恶仗的部队。

空中输送的部队与摩托化开进的部队刚刚汇合,汶川传来消息:县城灾情比预想的要好一些,但位于汶川正南方向的映秀镇山崩、桥断、路陷,灾情十分严重,目前尚无大规模救援部队进入。闻听这个消息,师党委边组建突击队边积极向上级请战,领受了挺进映秀这一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

 5月16日,刚刚到都江堰市的铁军装甲团接到命令,准备乘直升机机降汶川,参加救援行动。由于当日气象条件不允许,机降任务取消。看到宝贵的救援时间白白流逝,烈日下苦等一上午的官兵集体拒绝吃饭。工兵连官兵咬破手指,用鲜血向团党委写下了一份《请战书》: 
  尊敬的团党委: 
  人民生命财产危在旦夕,铁军官兵心急如焚。我们愿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人民安危,愿前往最危险、最艰苦的抗震救灾一线! 
  装甲团没有按照命令原地扎营整修等待,当天下午,就兵分四路就近展开救援。在紧张的抢险行动中,团长陈晓楠听到这样一条信息:位于都江堰正北方向的虹口乡,有个亚洲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这次地震导致严重地裂下陷,鱼池里的水全部流失,上千吨的鱼死亡腐烂。如不及时清理,将会严重污染白沙河和岷江,使整个成都平原失去干净的饮用水源。

乡政府已向求援指挥部紧急报告了情况,各级指挥部都很重视,由于道路不通,人员难以进山,只能急在心上,眼睁睁看着死鱼开始霉烂。

“人民的利益高于天!”经向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核准消息后,陈晓楠率领260名官兵星夜启程,连翻3座大山、趟过12道冰河激流赶到了鱼场。我在采访的过程中才知道,当时,装甲团的官兵刚刚翻越了大山,走了十多公里的山路,他们是在体力消耗比较大的情况下连续作战的。陪同前往的四名地方群众,由于受不了霉烂的死鱼味,当即呕吐,连声说:“受不了,受不了!”。官兵们戴了四层口罩,强忍着呕吐穿上雨靴跳入没膝深的污浊鱼池,他们一部分人员推拢死鱼,一部分人员装袋,一部分人员搬运口袋至二百米外挖深坑掩埋,一部分人员喷洒消毒液。许多官兵的手和脚被鱼刺扎肿了,还有好多官兵被恶臭熏得吐出了胆汁,但没有一人退缩,铁军官兵一直干到晚上七点,把所有的死鱼深埋消毒完毕。铁军要离开鱼场时,周围的村民都跑来了,他们拿着鸡蛋、腊肠、薰肉,一定要慰问官兵们。因为铁军有铁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吃群众一糖一果。

许多村民哭着跪下了,有的孩子抱着战士的腿不让战士们走。乡亲们知道,战士们也是血肉的身躯,他们在家里也多是父母亲的宝贝疙瘩和独生苗苗。”

后来,官兵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再来,请老乡们放心,”这时候,被鱼臭熏怕的村民们这才恋恋不舍地让战士们离开。当晚,铁军部队夜宿虹口乡山水邻居酒店院落,附近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为官兵烧姜汤,洗衣生材火烤干战士们穿的衣裳。

采访陈晓楠时,他只说:“没什么,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让他简单写一写过程,他又推说:“你采访一下三营张修峰吧,他是带伤参加抢险行动的。部队出发前,他手术刚刚做完6小时,他是从第150医院‘逃’出来的。”我问:“张教导员做了什么手术。”旁边的同志说:“切除右臂软骨瘤。” 
    都江堰浦阳镇的一个山脚上有四个单位驻扎。那里的地里已经长出绿绿的秧苗,周围还盖了猪圈。一位女区长对我们讲:脏活、累活、臭活都是你们铁军干的。

当我问一名战士:为什么要当兵,为什么要当铁军时?他说:为了人民的幸福。

祖国最优秀的儿女,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安全,把自己融入铁流之中。一支无畏困难的铁军,一支所向无敌的铁流。人民铁的脊梁,如果没有铁军不变的传统,就不会形成这根深蒂固的精神;如果没有铁军铁心跟党走的信仰,就没有这钢浇铁铸的军魂,就形不成铁军壮志凌云的士气;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因为有这样可依靠的铁军,我们的民族才会有钢铁的脊梁钢铁的力量。

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铁军的每一个故事讲给大家。我只能把我所见所闻粗线条地写出来。这是一个母子相见“爱心食堂的故事。铁军工兵营地爆连上等兵刘涛,是从四川都江堰市开发区入伍的。地震发生后,他随部队回到了家乡抗震救灾。

5月21日,小刘所在部队的师后勤部,与成都市合作成立了“铁军﹒爱心移动食堂”。他作为小组成员之一,被安排到都江堰市经济开发区,为吃不上热食的灾民分发食品。

当天下午一点,“铁军﹒爱心移动食堂”在开发区一处灾民聚集较多的地方展开野炊作业。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就做出了1500份热食。灾民们自成两路,自觉排起了300多米长的队伍。

刘涛和他的战友一样,不停地忙着,一会儿为大伙儿打饭,一会儿分菜。隐约间有个熟悉的声音喊着他的小名。刘涛抬眼一看,竟然是自己的母亲。他一下子惊呆了,手中打饭的勺子不由自主地掉到了饭盆里。

刘涛的母亲叫李雪燕。家乡发生地震后,刘涛和母亲失去了近10天的联系。可他却把这些深埋心底,随着大部队一起抗灾,没想到居然在这里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

李雪燕看到刘涛很惊喜,她向儿子点头示意,不要影响工作。刘涛捡起打饭的勺子,想跟母亲说儿句话。他的母亲却连忙摆手,大声地对儿子说:“孩子,你忙吧,还有很多和母亲一样的人需要救助。我过几天再来找你!”说完急匆匆地迈动双腿就走。看着远去的母亲,刘涛想赶上去说几句话,但瞧了瞧等待打饭的灾民,又止住了脚步,继续忙着手头的工作。母子俩就在这种特殊的场合,以特别的方式见面又分手了。

顾岩听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哭了。在和铁军并肩战斗的日子里,我和顾岩成为了好朋友。白天我们各自忙自己的,一到晚上就相互讲着自己采访到的感人事迹。

顾岩和她的同事柴欣是十四号从武汉采访直接飞成都的。从那一天起一直到六月十号才离开,这期间他们一直跟随铁军采访,哪里艰苦到哪里,哪里危险到哪里,他们做的天下故事滚动播出后很受观众欢迎,提高了收视率。顾岩和柴欣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我是知道的,不说别的,因为中风,顾岩的嘴巴歪了,她顾不上看医生,歪着嘴巴和我们说话,我不忍心提到这一点。她上镜时就把迷彩服的领子竖起来,挡住半个脸或用一张照片代替。当地有一种俗称“掏耳爬子”的黑色虫子,专门钻人的耳朵,到了晚上潮湿的时候,那些虫子,爬得满帐篷都是,看见就起鸡皮疙瘩。那天,一条“掏耳爬子”正好掉到顾岩的床上,顾岩下意识地“啊”了一声,要是在你睡着的时候掉下床来,就麻烦了!这浑身长满脚的虫子,谁见了都会讨厌。我回到帐篷把蚊帐拿出来给顾岩,我说:“有蚊帐遮挡,虫子就不会再掉到床上了。”顾岩说:“康老师,那你怎么办?”我说:“你做节目辛苦,你先用,我再想办法!”没有了蚊帐,我睡觉时就用纸球塞住耳朵,耳朵可以塞鼻孔却不能塞,我只好每隔两个小时就起来捉虫子。我用卫生纸把虫子捏住,再使劲把虫子掐断然后扔进纸娄,每天的纸娄都是满满一整筐手纸。

  一直到回来后很长时间,我都会二个小时醒来一次。

  回来之前,我们向张宝明副主任辞行。他当时正在吃药,在一线的紧张工作使他原本不稳定的血压升高了,腿也肿了,手指压下去就会出现深深的窝,半天起不来。我们要回去了,我们敬爱的领导和同志们还战斗在艰苦的一线,当我抬起手臂行军礼的时候,我知道我的手臂是在心上,心中有深深的祝福。

(十一)

  伟大的志愿者,我要在你的无私中提炼出民族的精魂,抒写给我们的祖国,抒写给英雄的中华儿女……

我的案头摆放着一份传真来的稿件《永远是铁军的兵》(记秋收起义红二团待转业士官付三太)

作者是周正元,全文是这样的。

5.12四川汶川县地震灾害发生后,转业在家待安置的老兵付三太被电视广播上那触目惊心的画面和报道深深的震憾了,我要去解救他们,凭着军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不知疲倦地奔赴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这名参加过98抗洪并荣立过三等功的铁军传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短短半个月,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感动他自己,也感动别人的事迹。

付三太家在四川简阳县,在这次地震中,没有遭受到严重灾害。地震发生的当天夜里,他看见一辆辆军车从他家门前星夜驰援,他再也坐不住了,灾情就是命令!虽然现在他已经退伍,但一名真正的老兵是退伍不退休的,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一名军人的宗旨!在国家有难人民有难的时候,做为一名老兵,就在挺身而出。

付三太拨通连队指导员周正元的电话,当他得知部队连夜赶赴四川后,高兴得落下泪来。“快来吧,灾区太需要我们了,”挂了电话,简单安顿好父母妻儿后,他就连夜启程了。路上已经没有客车,他就打的直奔都江堰。他想,早一点到达灾区,灾区群众就早一点看到希望,早一点得到救援。路上,他与一名来自香港的老教授和两名北京的留学生志愿者同行来到都江堰李冰中学救助站,给沿途的灾民分发药品、食品。天气燥热,容易出现疫情,他们还给灾民消毒防疫。面对潮水般涌来的灾民,他顾不上休息,看到一个个神情悲切、疲惫不堪的灾民,他焦急万分,恨不得马上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把压在废墟中的群众解救出来。他一边照顾那些饥饿的灾民,一边做失去亲人的灾民的安抚工作。受党和部队教育培养多年的付三太,做起工作来让百姓心悦诚服。救助站的工作秩序井然,没有一丝混乱。都江堰电视台对他所在的救助站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报道。

救助站一名叫周求贤的干部对付三太说:“我从报纸上看到过你们铁军,你们都是好样的。”

十四日中午,付三太看见正在执行救灾任务的武警官兵后,主动要求加入他们的救援队伍。到灾区后,付三太立刻同武警官兵一起投入到抢运伤员,搬运物资的行动当中,并协助武警战士把一名女中学生王润雨从废墟中解救出来。为了不耽误她的学习,付三太又联系他的妹妹,把刚刚抢救出的中学生王润雨安置到家乡实验中学继续学习。

十五日,付三太得到老部队到了都江堰的消息,冒着生命的危险闯过“死亡谷”,沿着四处滑坡的山路,赶到彭州市政府,与那里师后勤部的同志一同前往都江堰,战勤科的周参谋得知他是秋收起义红二团一名转业士官,就让他帮忙给全师官兵购买饮用水,搞好后勤保障。受地震灾害的影响,一些地方的矿泉水已经涨到三元钱一瓶,为了给部队买到安全卫生又价廉的矿泉水,他通过多种渠道用三天两夜的时间,以正常的价格筹备了三千件纯净水,一件二十四瓶。为部队节约了六万多元的资金。这期间,他没睡过一次觉,没吃过一口热饭。完成任务后,他就晕倒了。

领导劝他休息一下,他说:任务还没有完成,灾区需要我,部队需要我,顾不上多休息,他又回到了救助站。

十七日,付三太得知部队正在漩口开展工作,就找到连队。归队以后,他立即向连队党支部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和所完成的任务,并迅速加入到了党员突击队。在跟随部队执行抢险任务的过程中,他跑得最快、冲在最前,扛的物资最多,大家让他歇一歇,他总是说,灾情紧急,我多干一点,灾区的群众就少受一份痛苦。进村入户后,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一名共产党员心系灾区,情系人民的情操。

十七日,付三太接到师后勤部电话通知,要求他继续完成后勤保障任务。经请示后,他于当晚返回都江堰,后勤部营房科安排他在仓库工作。当天下午,他在搬运物资时,无意发现墙角有一个鼓鼓的印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的信封,他拣起一看里面装了六千元钱,他吓了一跳,心想,这种特殊时刻,失主丢了这么多钱,肯定着急。于是,他在原地等候。四个小时后,一名女干部焦急地朝这边走来。果然,她就是失主。交流询问确认后,付三太把钱还给了她。

……

铁军拾金不昧的故事很多,高炮团映秀抢险队伍在废墟中挖出价值二十万元的现金和首饰,全部物归原主。

5月15日8时20分,铁军高炮团接到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汶川县委的命令,负责映秀镇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建设银行三家金融机构的抢险任务。

“这是当地政府对铁军极大的信任,我们要一分不差的将财产交还给地方政府和人民。”在救助展开前,团政委张博进行简短的战前动员。

官兵们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与灾害展开了搏斗。第一次、第二次……第五次晃动,站在一边担任观察员的士官袁立军在计算着余震的次数,可是尽管如此,官兵们一刻也未曾停歇。

士官陈小光正指挥十几人在拉拽一块断裂的楼板。“小光,有钱!”正处在指挥位置的连长李金国喊住了官兵。周围的群众围了上来,官兵们迅速的进行了隔离,在地方人员的监督下查清了金额。竟然足足有四万余元,营长王新华命令道:“将挖出的现金记录好,并与地方指定人员进行现场交接。”

据地方政府人员统计,截至16日13时,铁军官兵共从废墟中挖出现金120万元,存折35个,股票2支,公章3个,金表、戒指、项链等首饰共价值20余万元,全部归还地方政府和群众。

我要写的另一个志愿者是一位歌唱演员,她叫董兰萍。我们在彭州抗震救灾的军区某炮兵旅看到了她。

彭州是一座优美秀丽的小城。这里的环境美的让人感觉不到她的痛苦,蓝蓝的天空下,翠绿的峰峦起伏不尽;柔和而碧绿的浓荫、湖边的杉木林、一棵棵长满浆果的大树、还有缠绕其间的藤蔓、还有点缀在树根边的各色各样的蘑菇……如果不是地震,我会访问这里随意的一棵树,一片湖水。河水里三五成群洗衣的女子,让人产生这里不是灾区的错觉,即使是刚刚看到倒塌的房屋,你也会忘记她的苍凉。

董兰萍跟随我们到部队看望战斗在救灾一线的战友们。还没到营区,路上遇到挖掘死尸的某空军航院的部队,她就要求下车唱歌。我们的一位同志说,半山腰唱歌不方便,人家在吃饭;她说歌声是力量是鼓舞,在她的带动下,我们带好口罩,下了车。

她没有说什么,站在稍高的地方唱起来。她的声音并不高,她唱的歌是《为了谁……》。

周围的官兵抬起头停下手中的活,听着……她的歌声,去掉了舞台上的甜,多了一丝凄婉。这歌声在那一刻在那座山里,颤抖着回荡着。

慢慢地,大家向我们聚拢过来。围成一个圈子,后来空军的同志们一起合着拍唱起来,大家唱了一首《团结就是力量》。

我不自觉地摘下了口罩,和大家一起唱起来。在那座充满死亡气息的山上,我们大家一起唱着《团结就是力量》。

到了我们的部队,她唱了一首《谁不说咱家乡好》,一下子就唱出了我的眼泪。所有的战士都哭了,因为,不远处的山脚下,地震时山体滑坡,一整座体压了下来,埋葬了整整一个村庄。

接下来,战士们欢迎我朗颂一首诗。像从心中流出,没有打底稿的过程,我随口朗颂出一首诗《铁军 等你凯旋》

当生命的阳光透过深深的死亡之谷

照临满脸泪水的父老乡亲

当生命的粮食走过岷江

走过岷江之上的悬崖

从你肩上递到饥渴的心上

最可爱的人 我知道

你生命的穿越

经历了多少次死亡

一处又一处山体滑坡形成的

泥石丘 松垮不稳的路

一块又一块石头

摇摇晃晃直把一颗颗心

提到嗓子眼

13处泥石流

20多处坍塌

15次余震

亲爱的战友 你们走了一遍又一遍

我要等你回来 最可爱的人

从现在开始

烧好一杯杯开水

蒸熟香香的大米饭

洗好烫干你贴身穿的衣服

想有一束阳光

透过雨夜的帐篷

暖暖地照在湿湿的地上

那在雨水中熟睡的战友

梦中呼吸到甜甜的甘桔味

睡吧 最可爱的人

我会守在你的身边

为了让你的梦中

头顶不再悬着大大的石头

为了满帐篷爬着的爬虫

不爬上你呼吸的鼻孔

睡吧 铁军最坚强的战友

明天还要行动

好好睡吧 此时我最心痛的亲人

明天你还要穿上那不透气的

防护服 八个小时

不喝一口水不吃一粒米

甚至不能擦一擦满身的汗水

那座让人毛骨悚然的小镇

腐臭的死亡之城

要用我们的双手清洗

深深的死亡之谷

你们要逐村逐户地搜寻

不能正视

蛆虫从死者的孔窃爬进爬出

那发绿的尸体涨破了衣服

肌肉不再覆着骨头

你们的呼吸里

全是死亡的腐臭

生命不再连接

你们 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我要等待你们

把一夜一夜的流泪

变成坚强的鼓励

战友 院子里的太阳花开了

蓝蓝的 为了你们的归来

为了铁军的凯旋

洛阳的牡丹要在深秋重新开放

让我祝福

祝福你和你身边的每一位战友

我要等待你们 用生命的阳光

用百花的花香 用百草的草香

等你们安全地回来

健康地回来

没有掌声,但我知道,我们是在战友的注目礼中离开的。因为我们的歌声,感染了战士们;我们的诗,感动了战友们!

(十二)

铁军情结永远浓稠,铁军官兵永远感激您动情的歌唱。

在一线,铁军部队政治处干事余远来写了一篇文章

浓浓的铁军情结》。

不需要认识一个人,便可以与之神交,那么这个人定是一个很有精神力量的人,诗人康桥就是这样一个人;不需要身在一个集体,便可以让人永远留恋和长期珍视,那么这个集体定是一个很有精神力量的集体,铁军就是这样一个集体。

诗人康桥注定要和铁军结缘。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康桥来到红军师铁军,这支部队是长征途中的开路先锋。康桥老师来到当年飞夺泸定桥的红二连,她激动地说:“我来看大家就是看望当年的红军,看望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战士们热烈的掌声回报了康桥老师黄金般的赤诚。康桥老师是用心在感受,用心在学习,用心在创作。在强渡乌江红一连,康桥老师感慨地说:“你们在长征中立了头功。血战湘江,我军受到重创,如果不能及时突破乌江,我们就有被蒋介石剿灭的危险。

她参观师史馆、看战士训练,和战友们亲切交谈,还利用空余时间教战士们写日记。在陪同她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她如火一般挚烈的真情、如大海般奔涌的才华和黄土地般博大深厚的精神世界。她创作的长诗《征途》充分展示了她的才华。正是因为创作《征途》,康桥老师与铁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铁军将士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饱蘸深情地写道:“让我成为铁军/戴上铁军的臂章/从此 我会声声呼唤……”

2007年元旦,康桥老师兴奋地从济南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为纪念建军80周年,军区准备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电视诗歌散文《铁军》。电话中,她向我简要地说明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央电视台戏剧组编导陆海宁陪母亲到济南旅游,说到想拍一部部队的片子来纪念建军80周年。陆海宁编辑曾经做康桥老师的专题片《不能忘却的长征__征途》,这次来济南,陆编导就是想和康桥老师商量想要拍摄一部能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神风貌的电视散文纪录片。康桥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铁军这支具有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部队。在铁军体验生活的日子里,她常常被铁军官兵的精神所感染,早有创作长诗《铁军》的冲动,陆海宁的想法使她有了这样的打算:用电视诗歌散文的形式展现《铁军》,能拍摄出一部让全国人民眼睛为之一亮的作品来,这将是一部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大作。在她的感染下,陆海宁信心十足地回到电视台,向台领导做了汇报,电视诗歌散文《铁军》被列入重点选题,采访《铁军》的日程很快定了下来,三月中旬康桥老师和陆海宁编导来到师里。没有过多的寒暄,她们就深入到铁军的各个连队、各个场景进行采访拍摄。采访没有脚本,康桥老师现场列大纲,根据电视编导的要求,安排采访。康桥老师当时大病初愈,身体状况不太好,医生多次叮嘱不能过于劳累,可她为了采访拍摄的顺利进行,吃药坚持工作,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好诗。“吼啸着冲锋‖铁军战士和步枪一样‖他们的胸膛内有燃烧的子弹‖这是敌人闻风丧胆的原因‖他们害怕炮弹‖更害怕炮弹后面的眼睛……采访中康桥老师得知连长王建民的妻子和儿子因车祸同时身亡,一名叫王冬梅的姑娘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嫁给王建民时,含着热泪写下这样的诗句:没有能够成为铁军‖就让我成为铁军的新娘‖爱人 无论生活把怎样的艰难给你‖也无论生活把怎样的苦痛给你‖我都要走到你的身边……”某营营长张红星,他可爱的儿子在一次持续的高烧后重度耳聋,张营长忙于工作没有回家,直到孩子四岁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时,才发现是自己忙于工作耽误了孩子:康桥老师用直白的语言写出感人肺腑的诗喊吧 孩子‖喊出你的爸爸‖喊出你的妈妈‖喊出你想要的未来‖‖孩子 喊吧‖你的爸爸是流血不流泪的铁军‖等你的呼唤‖亲人一颗颗疼痛的心在滴血‖喊吧 孩子‖你的爸爸在等待‖你的亲人在等待‖等待你长大‖等待你像你的父亲一样成为铁军”。诗人康桥用她酣畅空灵的笔墨抒发着铁军人的精神世界,用她真挚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铁军人的特有秉性,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她灵魂的歌唱中得以升华,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她动情的抒写中得以凝铸。用铁军官兵的话说,如果没有康桥老师对铁军满腔的热情和挚爱,如果没有康桥老师对铁军深入的了解和倾心而歌的才情,电视诗歌散文《铁军》是不可能那么出彩的。

我们是铁军的队伍‖血管里奔涌着大渡河的涛声‖长江洗炼我们的硬骨‖黄河陶冶我们的情操‖亲爱的母亲 亲爱的祖国‖只要党和人民召唤‖我们随时奔赴战场。”面对康桥老师的配诗,每一个铁军官兵都会流下热泪。师政委周和平同志感动地说:康桥是“在用铁军精神诠释铁军”。铁军官兵忘不了康桥老师那亲切平和的笑容,铁军军营忘不了康桥老师那小屋里孜孜不倦的一剪瘦影。在康桥老师结束采访回济南的途中,我正好到青岛出差,与她同车,她收到飞夺泸定桥“红二连”官兵引用她的诗句发来的短信:“一滴滴汗水/浓稠得能挤出盐粒/铁军感谢您!”我看到她温婉的笑容中闪烁着泪光,那是浓浓的铁军情啊,诗人的诗温暖了每一位铁军官兵,铁军官兵的情又温暖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月十四日七集电视散文《铁军》连续播出,在军地引起强烈的反响。铁军官兵更是惊喜万分,奔走相告,康桥老师的配诗,很快就成为官兵传唱吟诵的经典。她的“胸膛里燃烧着子弹”,在出膛的一刹那便成为华彩的诗篇;她的灵魂里涌动着挚诚,在传唱的过程中化成难以消融的铁军情结。让我用诗的方式向我们尊敬的诗人致敬!

时间可以覆盖

浓浓的铁军情谊

却永远不可以覆盖

铁军将永远铭记这位

用铁军精神诠释铁军的坚韧的女诗人……

    今天是举国降半旗为灾区死难者默哀一个月的日子。前线传来消息,铁军一名叫武文斌的战友牺牲了。他是累死在那片土地上的,有关他的英雄事迹,我还没有看到,我含着眼泪创作《送行》。

我要在黑夜里把牺牲的英雄

举向太阳 唱响一支铁军的歌

为永远闭上眼睛的英雄送行

我还准备了一支画笔

我想画英雄的铁骨

画英雄曾经跳动着的心

我更想的是用鲜血雕塑

祖国最优秀的儿子

我知道铁军一名叫武文斌的战友

把最后一丝丝气力留在了灾区

为牺牲的英雄送行 文斌

我用诗点燃一支支烛光

灵魂的路没有瓦砾

没有疲倦没有会腐臭的肉身

生命留在灾区

牺牲的英雄 你和汶川

和都江堰和灾区人民血脉相连

沿着一条河流的方向行走

就不会迷失路途

让生命永恒 牺牲的英雄

映秀的悬崖上

有你挺进的身影

都江堰搜救的废墟里

有你曾经闪亮的眼睛

所有的获救者

都会大难之后有后福

牺牲的英雄 天空每一朵

走过的云彩 都是大海

投下的缩影 为你送行

我们以大海的名义

以高山的礼节

以你不朽的身姿

             (十三)

历史将永远铭记汶川大地震,铭记汶川大地震中英勇奋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铭记铁军奋战的光荣与辉煌。

还有很多的故事,还有很多的人,还有很多的话,都来不及写了。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见到铁军师长杨剑,他一直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和战士们在一起。

在师基指,我常常看到政委,约了他无数次的采访。一直没能有一块完整的时间坐下来,哪怕是半个小时。

在我眼里,铁军的每一个都是英雄,因为他们勇于牺牲,勇于奉献。当我们采访他们时,他们总是在说着自己敬爱的首长和战友,有的士兵,当你的摄影镜头对准他时,他会转过身甚至用双臂遮挡住照像机镜头。

在采访干部科长王华廷时,他说最需要写的是师长。师长在大地震发生后,带领全师快速出动,按时到达四川灾区,迅即展开救援行动。灾情发生后,师长及时组织召开党委会统一思想、筹划工作、收拢人员,全面做好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准备。接到集团军命令后,组织全师3小时内紧急出动,采取摩托化机动、铁路输送和空中输送的方式,多路并进开赴四川灾区,受到军委郭副主席表扬。他身先士卒,模范带头。在道路不通、通信中断、没有任何外援保障的情况下,亲自带领1800名官兵组成“铁军突击队”,身背几十公斤重的干粮,沿地势险要、滚石不断的山路徒步向汶川县突进。尽管因过度劳累、风餐露宿发烧感冒,但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师长每天都是和衣睡觉,耳朵晒曝皮了,他本来就瘦,现在更瘦了。

向汶川开进途中,杨剑看到灾情非常严重时,果断决定一部兵力就地展开救助,一部兵力继续向汶川方向进发,边侦察边开进边救援。截到21日下午18时,全师成功营救幸存者67人,挖出遇难者651人,运送药品物资2896吨,疏散转移群众23565人。

我在济南军区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的事迹报告里看到杨剑师长的报告。

我师一到灾区,按照指挥部的命令,立即兵分四路,赶赴都江堰、汶川、理县、茂县,在2200多平方公里的灾区迅速展开了救援行动。通往汶川最近的路线,必须穿越60公里的大峡谷,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汹涌的岷江,道路被山体塌方堵塞,不时有石头砸下来。师党委决定,由我带领1800名官兵徒步穿插、挺进大峡谷,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从南线开辟“都汶通道”。同时,炮兵团分三个梯队,摩托化绕道雅安、马尔康,翻越夹金、梦笔两座高原雪山,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从西线迂回800公里,打通到汶川的道路。灾区群众看到“铁军来了”的旗帜和戴着“铁军”臂章的战士,激动得呼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震后的映秀镇一度成了“孤岛”,数千灾民急需食品、药品。阿坝州委书记侍俊找到师长说:“现在救人和防疫的任务非常紧急,物资从水路运到漩口,就再也送不上来了,我拜托铁军了!”我们立即组织800名官兵,肩扛背驮,沿着崎岖艰险的泥泞山坡,冒着大雨和余震,昼夜不停地抢运。战士谢玉勇连续两天两夜背粮送药,又累又困,两腿一打软,便向深谷滑去。紧急中,他一把抓住一棵小树,另一只手拽着背囊不放。连长焦急地大喊:“快扔背囊!”但他死死不肯松手,直到大家把他拉上来。战友埋怨他,这个时候还不扔东西,你不要命了。谢玉勇说:“这是灾区群众的救命粮,好不容易背到这里,说什么我也不能扔!”连续三天的突击抢运,许多战士磨破了肩膀和裆部,有的被渗漏的消毒液烧伤了后背,但没有一人叫苦喊累,硬是把1200箱药品、230顶帐篷、1320箱食品、1400多公斤大米送进了映秀镇。

那天,王华廷救了一个老大娘。当我问他具体细节时,他只说了一句话:“那老太太飘轻。”当他猛地冲上去,猛地抱起老人时,他一定是心疼的。老人肯定瘦的只剩下了一把骨头。

这是我采访王华廷记下的所有的话。

我是坐第一列火车。

师长是坐第一架飞机。

政委直接到火车站。政委受命于危难之时,没进营房直接到了火车站。王华廷问他需要准备什么时,他说:“什么也不用准备,我已经在火车上了。”接着政委又说:“准备一份花名册吧。”

五月二十四日二十点十七分,正吃晚饭的刘法峰政委接受东方卫视的采访。采访前他抽了一支烟。

他太累了,他需在整理思绪。

我当时拿来一张餐巾纸,勿勿地记下几句关键的话。

政委说:“过程很漫长,没有山路。原有的山路全部被泥石流淹埋。我们在80度的陡壁上挖脚孔走,可以说是披荆斩棘。

我们进去的路是映秀镇以北,回的时候是映秀镇以南。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的战士把伤员紧紧地固定在自己的身上,寻找下山的路,稍有不稍就会坠入滚滚的泥浆。

政委和战士们一起救人不是一次。我的《是生命的呼唤让我们举起手》描写的就是5月17日那天,铁军官兵在一幢一半只剩下两层,另一半严重倾斜的危楼前抢救的情景。

大地在颤抖

余震中本已倾斜的楼

向着反方向倒

扭曲的墙体就要倒塌

快救起的生命眼看着要被埋

铁军 快用你铁的脊梁

撑起快要倒塌的楼

不要向前

再向前一步就通向死

政委发令 不是独生子女的老兵

请举手 铁军官兵

森林般的手 瞬间高高举起

一百二十八双救援战士的手

一个又一个独生子女全部举着手

战友 请听清楚

不是独生子女的老兵请举手

听清楚了 每个人都听清楚了

关键时刻 每个铁军士兵

都会毫不犹豫冲锋陷阵

快 危难中的生命在呼唤

是生命的呼唤让我们赶来

是生命的呼唤让我们举起手

残垣断壁发出嘎嘎的要断裂的声音……

政委让各班班长把不是独生子女的两年以上的七名老兵挑出来,当被挑出的七名老兵出列冲向危楼的刹那,其他战士也要冲上去,拉住他们,拦下他们……

在场的群众泪流满面。

急难面前铁军官兵人人争行恐后,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很从容地写出最感人的事迹,最感动人的事迹在最危险的地方,我没能够亲临。我到现在没有采访到铁军医院的张相安院长,他一直没有停下奔忙的脚步。我在电话里记下了这样的数字:铁军医院收治病人一万二千三百多人,抢救危重病人106例,手术二百多例。

23日下午,红四团政委张友书来师基指汇报,我的采访只进行了几分钟。他们战斗在汶川县漩口镇圣音祠,这个圣音祠距映秀4.7公里,映秀是这次地震的中心。张政委给我讲,这次地震叫汶川大地震,但是真正的地震中心是映秀。映秀死亡是二千七百人。13日的夜间前往洛阳机场,从夜间二点半到四点半,全团六架次飞机全部起飞。14日五点半到达成都双流机场,坐客车到达彭州,坐客车到彭州的时间大约是十点左右,在彭州吃中午饭,其实就是吃了包方便面。然后在那里买东西,主要是买手电、塑料布、攀登用的绳子。塑料布是用来防雨。当时,汶川灾情,我们一无所知,据说灾情异常严重,路通不通我们不知道,危险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山路从地图上算是95公里,但是因为中间有些桥断了,经常要绕道走,可能要走100多公里,我们计划走三天三夜,我跟师里唯一的要求是带一部海事卫星电话,每人带三天的干粮和水。我们打的是救人仗。需要马不停蹄,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灾区,争分夺秒抢救被困被压在废墟中的群众,打好防疫仗。按常规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如果处理不好……

红四团政委张友书是我在前年,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相识的。红四团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强渡乌江是红四团红一连的事迹,飞夺泸定桥是红四团红二连的英雄创举……这样的一支英雄部队,当我在红一连说:“你们强渡乌江可以说在长征中立了首功。”当时的指导员说:“这是我们红四团的光荣,还有红四连毛连长他们!”。在红四团我不仅感受到他们在长征中的勇敢和可歌可泣,更被他们今天的英雄风采所感动,这就是他们的英雄魅力,英雄本色。

在以后两天的前卫报我看到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负责给映秀镇受灾群众和突击队官兵运送给养的“叶挺独立团”800名官兵,在徒手都难以通行的山路上,每人背负近40斤的物资,跋山涉水,好多人渴裂了嘴唇饿花了眼,但没有一人动用身上的物资。 
18日深夜,天降大雨,官兵们临时搭起的塑料棚被风刮破,上面哗哗漏雨,地上溪水流淌。大家只好披着雨衣蹲在地上,度过这个不眠之夜。随行采访的一位记者问带队的张友书政委:“咱们为什么不撑起帐篷避雨?”张政委说:“这些帐篷是送给受伤群众住的,雨淋湿了就背不上山了。” 
  当映秀镇受灾的群众听说这个故事后,好多人用手捂住了嘴。一位名叫宋爱莲的妇女说:“大地震把我们家产全埋了我没哭,但亲人解放军的这个举动,却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被感动的群众把冒着生命危险抢出来、舍不得给自家娃娃吃的腊肉凑成75公斤,送给这些可爱的官兵。被婉言谢绝后,他们硬是拦下前来映秀镇指导抗灾的叶爱群副司令员,请他下命令,逼官兵们收下这份心意。将军听完这个故事,眼圈也红了,但腊肉仍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短短3天的时间,800名铁血男儿用磨破的脊背,用划伤的胳膊,用跪肿的膝盖,运送了3200箱食品和消毒药品、2700具喷雾器、830顶帐篷。映秀镇镇长王宇泣不成声地说:“映秀幸存下来的群众,是铁军官兵用磨破的脊梁养活的!” 
    这也是一个来不用写完整的故事:汶川县南五公里的七盘沟有一个炸药库。那是阿坝自治州最大的炸药库,那里存放82吨硝胺,36万米导爆索,23万枚雷管。可以说这个村子座落在一个巨大的炸药堆上,随时的山体滑坡都有可能让这个炸药堆爆炸。

运炸药很危险。铁军工兵营十名专业技术人员,六十四人突击队抢运转移。

我只说一个最危险的细节,余震中大石头在滚落,他们急速穿行,车过三秒种后,一块大石头滚落在地……

来不及讲,那么多动人的故事都来不用讲。

写到这里,我哭了。

这是我最难受的一次落泪。

孩子们过“六一”我看到电视里的红腊烛落泪,半夜起来看到高高的楼房我落泪。回来后,我的眼睛一直没干过。我给一线的战友发信息:“我们回来了,我敬爱的首长和战友们还战斗在一线,我唯一的愿望是远方的夜晚不要下雨,这样我们睡在地上的战士们就不用睡在雨水里,我不想让那里的太阳在白天出来,这里熬夜的首长可以睡一个舒服的觉。”那天,我在食堂吃饭,我对从前线回来的类光讲:“叶爱群副司令员坚持在一线这么久了,应该回来调养一下,不然,落下病根不好办了。”类光说:“已经有各种病了。”我的眼睛又一次湿了。

在抗震救灾先进单位事迹报告中,我看到这样的简要。“5·12”特大地震灾情发生后,步兵第三八0团在师的编成内紧急开赴灾区。根据上级命令,该团担负济南军区抗震救灾先遣支队,于5月13日凌晨4时30分从驻地河南渑池出发,采取摩托化机动的方式,昼夜连续行军1200公里,冒雨穿越秦岭,于14日凌晨5时到赶到四川省都江堰市,比原计划到达时间提前了二十多个小时,受到军委首长高度评价和成都军区联指通报表彰。到达灾区后,该团官兵一刻都没有休息,继续向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挺进,连续强行军10个小时,成为济南军区进入重灾区抗震救灾的第一支部队。5月18日,该团在从映秀镇向汶川县城探救过程中,在桃关工业园区探索到受困群众2000余人,其中重伤10人,轻伤近百人,情况非常紧急。该团当即组织医护人员对受伤群众实施救治,发放食品,并组织大部人员向相对安全的银杏镇转移,迅速利用卫星电话向上报情况,为救治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截止到5月19日23时,该团共挖掘遇难者遗体30具,抢救幸存者19人,转移群众2180人,医治群众157人,运送救灾物资6吨。

我给中国作家的主编打电话说写了铁军抗震救灾的报告文学时,他很感兴趣,还问我铁军是不是有六个团。我这才发现我还没来得及写一写高炮团,这里有一份该团向师上报赴四川省汶川县抗震救灾情况,我全文摘录如下。

    根据师指示要求,我团在师建制内于2008年5月13日赴四川省汶川县参加抗震救灾,现将5月13日至21日的抗震救灾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团出动实力及在地震灾区的部署情况。5月13日,我团赴四川省汶川县抗震救灾;动用装备:各型车辆x台,y式自动步枪z支,信号枪10支,步枪弹y发,信号弹880发。截至5月21日22时,全团分布在四个点上:团基本指挥所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团前进指挥所开设在汶川县;团后方指挥所开设在都江堰市中兴镇;团前卫分队在茂县。

(二)映秀镇地震前后的简要情况。“5.12”地震给映秀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全镇硬件设施全被损毁,100%的房屋坍塌,能利用的耕地不到10%。全镇7个行政村,人口6400余人(其中城镇人口5700人),失踪、死亡人口约2000人以上,幸存者仅2200余人。

(三)团队抗震救灾。到达灾区以后,在师统一组织指挥下,先后抢救幸存者26人,清理搬运尸体81具,挖寻手枪4支、子弹1362发、现金21万余元,抢运各类物资32吨,清理土石方1500多立方米,搭设救灾帐篷500余顶,捐送各类卫生防疫药品1300多公斤,发放《震灾救灾安全防护手册》2300多本,解救疏散群众950余人,消毒居民区12000多平方米,冒着生命危险首次探索了映秀镇至汶川县城的行军通道,标绘了行军路线图,为后续部队全面展开救灾工作提供了依据。阿坝州侍书记在团长杨恩红向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汇报工作后讲:“‘铁军’部队表现很优秀!最服从命令!最英勇顽强!”。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完成了出动准备。在地震发生30分钟后, 团及时召开了首长碰头会,通报了灾情,迅速建立了双人值班、干部带班制度,首长、作战、通信、机要和网络值班保持了全时畅通。启用了1号指挥网,电台操作人员全时守听待命,在位一千多人(干部113人,士兵974人)全部收拢完毕(含外训队214人(干部9人,士兵205人)),洛阳藉探亲休假人员于5月13日8时0分全部返回营区待命。

三是补充了物资器材。后勤处与驻地银行、军供站、超市、医药公司、土杂商店联系,预定抗震救灾用的资金、粮食、药品、土木工具,完成了在位司机的调配方案,并对计划出动车辆实施了加油。四是检修了出动车辆。装备处成立了3个车辆应急维修小组,区分三个方向展开了车辆紧急检修工作,保证了车辆的良好性能。5月13日6时0分,团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各单位汇报了出动准备情况,团长、政委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筹划、精细准备、确保安全”的要求。5月13日8时0分,部队编组完毕,整装待发。

(二)组织了远程机动。5月13日9时30分,接到上级紧急出动命令后,全团编成一个行军纵队两个梯队,采取空中、铁路输送和摩托化机动相结合的方式向四川省汶川县机动,团长杨恩红、政委张博、参谋长朱自强带领第一梯队共547名官兵分乘5个架次,经过1200余公里的空中输送,于13日20时30分前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而后以摩托化机动方式于13日23时10分到达彭州市行政中心。

根据军区、集团军“铁军要成为除成都军区以外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地面部队”的要求,团连夜召开了首长碰头会和连以上干部会,研究定下了决心、传达部署了任务、明确了相关要求。5月14日6时50分,第一梯队分乘23辆大巴,经过近4个小时的摩托化机动,于14日9时50分到达都江堰市,接着又经过近10个小时的徒步行军,于14日19时30分到达汶川县映秀镇。

在近60公里的徒步行军中,整个行军纵队先后7次遭遇山体滑坡、16次明显余震,通过了长达20余公里泥泞难行路段,顺利到达汶川县映秀镇,代表师成为了除成都军区以外第一支到达汶川的地面部队,“铁军来了”的声音首次在受灾群众中传送。

第二梯队509名官兵在副团长丁海龙、政治处主任宋广军、后勤处长刘波、装备处长杨志强的带领下,以铁路输送的方式于5月14日18时0分开始装载,经南阳、襄樊、十堰、安康、达州,于5月16日7时0分全部到达成都东站,接着以摩托化机动方式转移至都江堰市玉堂镇,于18日11时10分前在都江堰市中兴镇开设了后方指挥所。

(三)展开抢救活动。5月15日7时30分起,在师前指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团主要完成了搜救幸存人员、保护重要目标、清理搬运尸体、探索映秀至汶川的通道等任务。一是迅速展开搜寻救援行动。团先后出动2400余人次,政委张博现场亲自指挥,通过“敲、听、察、问”等方法,在缺乏土木工具和专业器材的情况下,冒着余震频发、房屋坍塌的危险,通过棍撬、手挖等方法,搜救幸存人员26人,搬运掩埋尸体81具,及时挽救了幸存者的生命,受到灾区群众的高度赞扬。

二是组织对重要目标进行安全警戒和物资抢救。根据联指的部署安排,组织部分人员担负映秀镇派出所、银行(农行、建行、信用社)、粮库等重要目标的安全警戒和物资抢救任务,二营150名官兵在营长王新华、教导员江学文的组织指挥下,通过手挖、人搬、肩扛、车推等方式,清理土石方1500多立方米,转移粮食30多吨;在公安干警同志的配合下,切开保险柜,挖寻手枪4支、子弹1362发、现金21万元;与地方民警配合,成立了21人的巡逻分队,对重要目标实施24小时不间断警戒,灭狗78条(细菌传播途径),确保了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三是组织实施探查道路和灾情行动。15日8时10分,团长杨恩红带领50人的突击队,不顾长途跋涉后的劳累,在山高坡陡、道路泥泞难行的条件下,冒着余震频频,随时发生滑坡滚石等危险情况下,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由映秀镇出发,成功探索了由映秀镇至汶川县的道路,于16日10时50分到达汶川县城,并托当地老乡捎回了手工标绘的映秀至汶川县城的行军路线图,为首长决策和后续部队开进展开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四是组织了“党员突击队”前出救助被困伤病灾民。共前出3次:第一次是5月17日,双35高炮营一连连长陈振杰带领6名战士党员在道路掩埋、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徒步翻越3000米的高山,赶赴映秀镇老街村救出22人被困群众,并对其中2名中度中暑、1名右臂骨折的伤员实施了紧急治疗,确保了伤者的生命安全;

第二次是5月18日,师吴副参谋长带领57高炮营20名突击队员、1名军医、1名卫生员跨过岷江,穿越被灾民称为“死亡之谷”的映秀到汶川峡谷,往返60余公里,深入草坡村,解救受困群众60名,对15名伤员及时进行了救治;

第三次是5月18日,团教导队队长周红秀带领11名突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穿越近10公里的山体滑坡区,前往银杏镇将身受重伤的4名受灾群众背至映秀镇医疗救助站,及时进行了治疗,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到目前为止,共救助灾民950人。

五是搭设救灾帐篷。5月13日20时30分,团第一梯队刚刚到达彭州市,即受领了为灾民搭设帐篷的任务。三营营长宋言生、指挥连连长杜太喜带领120人,在长途行军12小时后未经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倾盆大雨在2个小时内为彭州市受灾群众搭设帐篷120顶,创造了恶劣条件下搭设帐篷的最快速度,彭州市常务副市长由衷赞叹“铁军就是不一样!”。5月14日到达映秀镇后,参谋长朱自强先后8次带领600余人次,为灾民搭设帐篷420顶;搬运、发放各类救灾物资40余吨

六是编写下发《抗震救灾常识手册》。针对我团官兵抗震救灾经验少、防疫知识匮乏的实际,在作训股长陈伟带领下,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梳理”的办法,区分物资准备、徒步行军、抢救实施和灾后重建四个阶段,组织司令机关和营、连、班长进行了经验交流和体会发言,并进行了收集、整理、汇编,及时发放全师官兵和部分灾民,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理论遵循。

七是建立了“铁军救助站”。为给受灾群众提供更好的饮水、食物和医疗服务,团以卫生队为主体实施定点救助,先后救治伤员68人,发放救灾物资2吨,捐送各类卫生防疫药品1300多公斤,消毒居民区12300多平方米,受到了往返汶川至映秀灾民的一致好评。

(四)强化了部队管理。为防止疫情发生,团及时对生活区进行了统一规划,明确了活动范围,卫生队每天坚持四次对生活区进行消毒防疫。为防止余震造成其他意外事故发生,在正常岗哨的基础上,政委张博专门安排机关干部通宵站岗值班,加强了对主要方向和重点目标的监控力度;整修了紧急避险路线,搭设了临时应急避难所,储备了给养,并组织了演练,确保了遇有意外情况,能迅速做出反应,立即出动。

(五)组织了综合保障。为保障官兵基本生活,团成立了150人的后勤保障队,由后勤处长刘波、装备处长杨志强任组长,在都江堰设立供应点,负责食品、药品和其它保障物资的筹措和前运。在政治处副主任刘忠东、宣传股长陈清民、财务股长鲍祥建和军需股长陈东风带领下,先后5次穿越落石区和泥泞地,运送物资约3吨,有效保障了一线官兵的生活。

三、当前任务

根据联指的部署安排,我团在师统一指挥下,主要担负三项任务:

一是在映秀镇成立清理搜寻指挥组,负责指挥协调消防、特警、公安、医务以及地方政府,对灾区幸存者、遇难者进行清理和搜寻,计划投入兵力500人对映秀镇半个城区(约6平方公里)展开搜寻、挖掘、搬运和掩埋遇难者;

二是走村入户救助灾民,对映秀镇6个自然村、汶川县威州镇商坪灾区和汶川县西北5公里的铁叶村进行卫生防疫和医疗救助任务,并向驻地百姓提供部分药品。  

三是防疫清毒,投入兵力100人,组织对所负责的作业区域进行喷洒消毒和清理,全面展开卫生防疫工作。

四、下步打算

总体上坚决贯彻汶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师首长指示要求,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基础上,下步全团三个点上的主要工作是:

映秀镇基本指挥所。继续对映秀镇6个行政村的废墟进行清理搜寻,挖掘搬运尸体以及执行警戒等任务,同时坚决完成指挥部交给的一切临时任务。

汶川县、茂县前进指挥所。主要是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对受灾群众进行卫生防疫及搭设帐篷、发放药品,并继续组织搬运、发放、看护救灾物资等工作。

都江堰中兴镇后方指挥所。主要完成购买、筹措食品、药品,组织卫生防疫、枪支弹药管理及向前方运送物资等工作。

随着对灾区情况的熟悉,铁军官兵发现要干的事情很多。他们下一步的打算,是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我采访了铁军师后勤部部长,他正在组织培训办一个盖简易房的学习班,从每个团抽调人员,集中学习。为了在废墟上撑起希望的太阳,为了重整化作荒丘的良田,为了把坟场一样的废墟,变成新的家园,铁军官兵和灾区人民一起播种收割。

让我们歌唱这支人民的军队。在映汶大峡谷,被困4天的深圳游客说:“铁军突击队是射进峡谷的第一缕阳光。”在映秀,领导人伸出大拇指称赞:“铁军是好样的!”在棋盘沟停机点,领导人称赞:“铁军了不起!党和人民感谢你们!”在彭州,军委领导称赞铁军动若风发,是支能打硬仗恶仗的部队。在汶川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眼含热泪:“铁军官兵真了不起,特别英勇。灾区人民感谢你们,我感谢你们!” 阿坝自治州田晓丹副州长向国务院领导汇报的第一句话是:“铁军很英勇,是中国的无敌之师!” 
  在理县、茂县,在银杏、桃关、虹口,在一个个艰险卓绝的地方,都有“铁军来了”的大旗迎风招展! 

我要追上铁军的步伐

和铁军并肩战斗

唤我做铁军吧

我是当年强渡乌江的勇士

我是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我是98抗洪抢险的勇士

我是今天抗震救灾的勇士

在救灾一线,铁军官兵需要有比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时代更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战斗在孤岛银杏乡的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连队,按照每年的5月29日要评出的新时期飞夺泸定桥勇士的惯例评选出二十二勇士,因为他们没有纪念品发,又喝不到矿泉水,所以一人一瓶矿泉水成为他们特殊的纪念。我有一个想法,抗震救灾结束时,我要和飞夺泸定桥的二十二勇士到泸定桥重温英雄当年的壮举。写到这里,我想马上回到一线,和铁军官兵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让热血的诗向英雄的铁军伸出热血的手,我更想用一颗心搀扶身心已极度疲劳的每一个铁军战友!

从灾区回来,我说的最多的话是:“地震撼山易撼铁军难”。

想到曾在映秀生活过的人们要离开美丽的映秀,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流着眼泪写了《映秀 我含泪回首》。

我们告别了映秀

我们离开了岷江

我们寻找落脚的地方

哪里的云朵带着雨滴

哪里的绿光丛林里有鸟儿清啼

我们找寻映秀一样的天空

我们找寻映秀的鸟语花香

路边的野花正在开放

我们摘下插在姑娘的头上

映秀的树上流着树浆

我们染绿孩子上学的书包

我们涉过的江河

孩子你要画在作业本上

银杏乡不会飘落的童话

孩子 你要讲给你周围和每一个人

美丽的映秀 你要记住我们

像我们记住你

记住我们的歌声

记住我们祖先汗水浇过的地方

写在结尾的话

今年的端午节我过得很有意义,因为我收到许多来自抗灾一线的慰问信息。

王峥给我发来了信息: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馅肉馅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棕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香煮,平安健康八方行。祝您和您的家人端午节快乐!

铁军管理科的章俊军发来信息:天当被,地当床,笑傲风雨睡广场;数星星看月亮,纵有余震亦何妨;叹人生话沧桑,以苦为乐在梦乡;杏子红,麦苗黄,防震篷里过端阳。端阳节快乐!

余远来的信息是他自己写的:屈原汩罗江上为国伤,我辈川蜀大地哀地殇,苦难是爱国主义的最好课堂,相信祖国明天更美好。远来在四川灾区遥祝首长端午节快乐!

我因为在紧张地创作报告文学《铁军行动》,忘记了给在一线的首长和朋友们发个节日的信息,我知道在一线战斗的朋友们,他们今年的端午节是难忘的。

我回来时,机场托运的同志说,你的皮箱手把掉了。我说:一线的战友流血流汗,我们只是皮包掉皮。

我到北京送稿,国防大学组织部的同志们听说我刚从一线回来,安排我吃饭听我讲一线的情况。大家很羡慕我能到一线采访,我也被他们的爱国举止感动,部长周立存一个人就捐赠交纳“特殊党费”一万元,他泪光闪闪地说:“我被我们民族这种举国上下同心同德空前的民族凝聚力所感动。假如发生战争,自发自愿上前线的,军队和军队之间,地方和老百姓之间,这种民族凝聚力,将来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不怕。

回来后许多人问我对抗震救灾的印象。我讲了很多很多,在这里我想用我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宝明主任话总结:这次抗震救灾国家倾了全力,没有改革开放三十年形成的雄厚的国力和坚实的物资基础,没有我们军队这些年抓以军事斗争准备为轴心的全面建设,就不可能有我们军区近五万大军跨战区长途迅即的全面开进,无论空运、铁路运输,还是摩托化开进,都能安全、顺利、及时到达指定地域,迅速展开大营救!在环境险恶、地理复杂的灾区上演了孤岛大穿插、峡谷大营救、进村入户大搜救等壮烈感人的大行动,这种强大的机动力、应变力、战斗力是空前的,国际上都极为赞赏。

最后,我想说:四川是美丽的,那里的人们经得起灾难和灾难的考验。那里,任何一种谷物都适合生长,那里的空气蕴含着大量的水气。种植爪果种植任何一种植物都会甜。生活在那里的人有逸然自得的性格,当家园和故乡成为废墟,他们没有失魂落魄,碟碟不休地述说痛苦。他们偎聚在帐篷里抽烟、喝酒、下棋。大多数人在灾难之后,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我确信:在来年,我会看到一片希望的鲜绿森林与清新田园,我能远远地嗅到新长出的庄稼那芬芳扑鼻的气息。

历史将永远铭记汶川大地震,铭记汶川大地震中英勇奋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铭记铁军奋战的光荣与辉煌。

(完)

作者简介:

康桥,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198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93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6年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进修。著有诗集《寸草心》、《火中舞者》(与人合著)、《血缘之源》、《飞翔,向着太阳》、《生命的呼吸》、《征途》等诗集及21制高点丛书《天问:我是谁》(关于克隆、关于世界、关于诗人)。诗集《血缘之源》获第四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诗歌二等奖;诗集《飞翔,向着太阳》荣获第五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诗歌一等奖;诗集《飞翔,向着太阳》荣获首届齐鲁文学奖;长诗《祭奠美丽》获第八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诗歌二等奖;长诗《生命的呼吸》获第十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诗歌一等奖;长诗《征途》获第九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长诗《征途》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届图书奖;长诗《征途》获解放军文艺2006年度“军旅优秀文学作品奖”。

【原载2008年8月号中国文学(总第124、125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