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诗典》【清明祭】刘志平:母亲无声的叮嘱

 世界作家图书馆 2020-07-28

母亲无声的叮嘱
刘志平

母亲
我曾无数次的哭诉
没有见到您最后一面
没有听到您一句叮嘱
二十四年了
每次来扫墓
都像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和救赎

母亲
您知道当年突然没有了您
我们多么的害怕和孤独
所以
我坚持一定守在您身边
不让您自己在太平间里
再用灵魂呐喊
您孤身与歹徒搏斗
是多么的无助

母亲
当我第一次为您描碑时
才真正顿悟
您的灵魂深处
从没有小我的安危
只有大家的幸福
从没有害怕和无助
只是尽您的所能
把社会的正义维护

母亲
岁月洗去铅华
留下的铭心刻骨
您虽未留下一句遗嘱
可您平日的言行举止
和洒一腔热血
抛一家老小
勇斗歹徒的行动
是用生命的叮嘱

母亲
您让儿女们领悟
您把生命的意义解读
您短短一生的过往
给了我们一辈子
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您的高贵优雅
正直和勇敢
诠释了真正的幸福

母亲
有您的灵魂相伴
儿孙们不会辜负
人生之路风雨兼程
都没有您走的辛苦
您如日月
照亮了我们脚下的路
我们会和这个世界
好好相处

母亲
这次给您描碑
我有新的感悟
一笔一画的顿收
不光是让碑文清楚和醒目
追思与感恩
更多的是
扫去生者心中的阴霾
扫去平日内心的杂念
扫去一切的不快和误解
扫到灵魂的深处……
找到本真的自我
找到人生大我的责任义务和知足

母亲
跪坐在您的墓碑前
用心聆听您隔空隔世的叮嘱
您的一言一行如镜
对照出我们的不足
在您和爷爷奶奶的墓碑前
鞠躬别过
让自己在灵魂深处
带着您对父亲的挚爱
带着您对家人
和兄弟姐妹们的宽厚
带着您对儿女的关心和祝福
带着您对世界
美好的期许和用一腔热血的维护
去做那个更好的自己
去走那条您用生命点化给我们的
真善美幸福之路

作者简介:
刘志平,女,北京市海淀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和北京市海淀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服务中心工作,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师资培训导师。喜欢诗歌散文创作,2017年荣获十大潜力诗人,2018年端午诗会荣获“十大桂冠诗人”2019年荣获五大微刊“中华文化形象大使”“文化学者”“文化使者”。



链接清明节小知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古时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

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