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前言

《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记得《美人鱼》火爆热映的时候有个口号是“把这些年欠星爷的票房还给他”,我想说“把这些年欠手艺人的票房也一并还了吧!”

已看过电视剧版的自动忽略这段!《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以平易近人的视角讲述了一群“隐居”在故宫不起眼小院中的国宝匠人,每日从事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工作日常。故事分三集,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明明是部纪录片却魔性十足,让人看了欲罢不能,意犹未尽,大家纷纷呼唤第四集。

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近一年的筹备之后,《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搬上来大荧幕,小编在下班后第一时间冲到电影院买了张票看了起来。很意外,原来无人问津的纪录片居然有令人意外的上座率,除了边边角角零星几个位置都坐满了人,有妈妈带着孩子来的,有小情侣牵着手进来的,当然更多的是小编这样的单身汪。


数据化形容这部纪录片的号召力是这样的:在花痴、二次元、鬼畜聚集的弹幕视频站Bilibili(简称“B站”)上,《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点击量接近200万,6万多条弹幕,豆瓣评分高达9.4分,比同为爆款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要高0.1分。没有大牌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片子,却可以通杀70后到00后,很多人看完一遍,又再刷第二遍、第三遍,边哭边点赞,根本停不下来。更夸张的是以往鲜人问津的故宫招聘,今年有将近2万年轻人向故宫投来简历,故宫精挑细选,最终在近2万应聘者中,只录取了不到80人。

而小编亲身的体会是这样的:第一次去故宫的时候,对已经付了故宫门票还要为参观“所谓的钟表馆”额外付十块钱小编是很郁闷的,并且也感觉没什么好看的。可是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小编二访故宫,专门细细参观钟表馆,用眼睛与相机记录下每个钟表的模样,因为这是温暖内敛谦逊帅气的王师傅他们修复手艺和魅力的集中展示。

而这部电影除了最开始的主创,担任这次电影版剪辑指导的廖庆松;担任主题曲创作演唱的著名音乐人姚谦、民谣歌手陈粒,伴奏的盲人钢琴师黄裕翔都是被这部电影深深打动的人。

为什么会对这部纪录片如此痴迷,小编其实也不是很清楚,或许就是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吧;或许是羡慕那种拜一位帅大叔,然后没事儿就喂个御猫、打个御杏、以九五之尊的方式骑个自行车什么的“高端”生活吧;或许是崇拜他们那种明明与世界上最昂贵文物们打着交道却云淡风轻的态度吧;或许是喜欢“世袭大师”与“技术流小正太”嬉笑怒骂玩会吉他和想象中的“大师”胡子花白、不食人间烟火的高级反差萌吧;或许是敬仰他们能耐下性子做着最枯燥的事,记得书画修复师傅说他们做学徒三年,前面一年半都在练习从纸中挑杂质;或许还有一种共鸣与思考,有一位年轻的修复师傅说,当初他的专业成绩排第一,但是选择这条路后变得似乎“平淡无奇”,而当初的同学却已“叱咤风云”……

纪录片中有一个我特别难忘的镜头,修钟表的王津师傅,对一件精美的钟表反复修了很长时间,当钟表走动的那一刻,钟表仿佛从沉睡中醒了过来。它似有了生命,有悠扬的音乐声奏起,伴随着湖中扭动细长脖子的天鹅,鸟的翅膀在扇动,小狗的嘴巴会张开闭合,有戏台和戏台后面开合的背景,有潺潺的流水,有纺纱的农妇前方转动的织布机。仿佛这百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当钟表在我们眼前转动时,不禁猜测百年前的帝王是不是也抱着一颗惊讶的心在赞叹。


当王津师傅看到展览台上一件件精美的钟表只是安静的被当做展品陈列着,他自言自语又若是在对着他花费无数心血修复好的钟表对话“看着都有点心疼”,他们只是静止地被摆放在展览台上的玻璃里,参观者只能观看到钟表的样式而不能欣赏到来自几百年前精湛的技艺。王津师傅如数家珍的陈述着,这一件是在什么时候修好的,那一件钟表走动的时候又该是怎样的精致。

《我在故宫修文物》与《长城》、《罗曼蒂克消亡史》等大制作影片同日上映,但我想,它的光辉无法掩盖!这世界上最能打动人的,是人,是每一个勤勤恳恳的奋斗着的人,认真做事,安心生活,岁月一派静好!


最后,送上木雕佛像的修复老师屈峰,一边不紧不慢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说出了一番动人心魄的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