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抟泥悟心,写意传情 ——工艺中国专访“泥人张”第四代传承人张錩先生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具有180余年历史的“泥人张”彩塑是深得中国百姓厚爱的民间艺术品,它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成就被世人铭记,徐悲鸿先生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对其做出过如此评价:“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作为“泥人张”第四代传承人,张錩先生继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传统,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众多艺术之长,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形色和谐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对“泥人张”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月15日,借着“厚积薄发——泥人张第四代张錩雕塑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的机会,工艺中国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张錩先生,聆听了其在艺术创作上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深刻解读。

融汇古今,重塑雕塑艺术的大格局


据张錩先生介绍,传统的“泥人张”技艺承载了书卷之气,亦有人物肖像绘画的技艺借鉴,塑造人物多取自民间生活,手法写形传神,兼具塑容绘质。张錩先生认为,艺术的传承是一个活态的传承,每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泥人张”艺术也应该吸纳更多的艺术元素,与当今时代进行完美融合。

张錩先生的雕塑作品极具多元化创新,整合与重塑了泥塑的审美经验、创作理念与表现形式,使彩塑艺术在融合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民间艺术与学院艺术等方面形成了贯通。传统彩塑、装饰彩塑、陶瓷彩塑、浮雕、现代雕塑……形式多样的作品,使人们从多个维度,深刻感受到“泥人张”这一古老技艺的民族化精神和中国气派。

张錩先生的艺术探索起步于“泥人张”这一泥塑艺术,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泥塑艺术这一层面,而是利用学院这一探索与研究的平台,构建出自己从泥塑艺术到雕塑艺术当代性探索的一个更大格局,为传统“泥人张”艺术强筋壮骨。

在题材、材料、功能方面,张錩先生做了大量的尝试。从流韵诗意的案头小彩塑、幽淡抒情的黛玉到童真惟妙的生肖,亦或是浪漫神异的聊斋、别出心裁的陶瓷彩塑,作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令人惊叹。

家学、名师、才情、勤奋,这一系列因素构成了张錩先生在雕塑艺术上的格局与气象。在承袭父辈优秀技艺精华之余,他深刻感悟民族集体记忆与个人体验关系,并将之运用到作品创作中,同时吸收和提炼西方艺术风格特点,以传统为本,执中鉴西、吐故纳新,将东西方艺术融会贯通。

艺无止境,隐藏于内心的文化自觉


尽管张錩先生在艺术造诣上早已是一位集大成者,但在他看来,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他追求艺术高度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这种追求,是源自于其对传统民族艺术的坚守与自信,源自于其对中华传统的文化自觉。

张錩先生的文化自觉,是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他认为,泥人张是民族的文化,孕生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后人必须把它传承与发展下去。他说,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当代国人,在面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时,如果不能够自尊、自重、自爱,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传承,那民族就没有希望,国家就没有希望。

对于民族艺术,张錩先生呼吁人们不仅要更多地关注民族艺术与文化,更需要了解和认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积极的传承和延续。

张錩先生的文化自觉,同样是建立在对艺术发展趋向的规律把握与持续指引上。在“泥人张”艺术持续传承了180年的当下,如何将这一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是张錩先生一直努力的方向。从他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创作,引入了装饰性手法、装置艺术,将架上的彩塑作品拓展进入了城市公共空间,并在表达艺术思想的结构性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先生评价其雕塑艺术:最大可能地解决了传统和现代交汇的问题。

张錩先生的文化自觉,更是建立在对自身责任的认识上。他表示,不管是工艺美术还是其他领域,艺术创作者都应该在艺术创作上多方面涉猎,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艺术表现中才能有丰富的表现力。

另一方面,他认为,想象力与创造力来自于审美能力与学识,因此,作为艺术创作者而言,文化艺术的修养一定要充分储备且不断提升,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他说,作为艺术家,不能放松自己的文化修养上的积累。

结语:

如今,张锠先生的许多学生已经是各大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传承并发扬着“泥人张”的技艺与精神,而张錩先生本人更是坚持在艺术道路上孜孜探索,不断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如今的“泥人张”艺术,正如郭沫若先生在1963年所言:“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张锠先生作品赏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