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才是工美行业的“药神”?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2018年7月5日,由文牧野导演、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正式上映,在赚足大家眼泪的同时,也赚足了舆论话题。

影片讲述了一个落魄中年在各种机缘巧合、矛盾冲突之下,从一名卖“印度神油”的市井小民,不断升华成为白血病患者们心目中的“药神”,成为“希望”的化身。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对“医疗”、“疾病”、“家庭”、“贫穷”、“生命”乃至“人性”、“法律”的思考。而影片最触动人心的地方,莫过于在疾病和贫穷面前,人类的渺小;在公理和法律面前,人性的光辉。

自古以来,人类在面临“疾病”之际,总是期盼“药神”的出现,能够拯救万民于水火。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药神”,有的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普普通通的人,在历经内心的挣扎或许是良心的谴责后,激发了人性的善良,灵魂开始“升华”,进而封“神”。

当下的工美行业,在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野蛮增长”后,近年来也已呈现出疲态甚至是“病态”,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的那些“白血病患者”那样,无助和绝望,并寄希望于政府能够施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或者寄希望于消费者,能够回心转意,慷慨解囊,买下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漠然的走开;又或者寄希望于某某平台,能够帮助自己实现销量的提升。

只可惜事与愿违!市场的惨淡,根本不是一个“药神”就可以扭转乾坤的。更何况,这样的“药神”,也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就算“药神”侥幸没被抓获,也终究会因亏本卖药而“倾家荡产”。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穷病是拯救不了的。工美行业也只有一种病,那就是“产品的病”,这种“病”靠政府再多的政策引导、再多的资金支持,靠再多出手大方的消费者,靠再多的平台,都是拯救不了的。

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年轻群体的崛起,工美产业的产品体系必将会发生巨大变革。而在这波新兴的消费群体看来,工美产品的实用性创意性趣味性,才是促成他们购买的主要因素。

如果工美人不在产品上进行升级,不能创作出年轻消费群体喜欢的产品,那么虚谈“工匠精神”无异于是对消费者的“道德绑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白血病患者们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太大能量的程勇身上,这本身就是对他的“道德绑架”。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药神”,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和“病因”,并努力改正,才能成为自己的“药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