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都去哪儿了?非遗传承遭遇“老龄化”危机!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08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80岁以上的107人,70-79岁的237人,60-69岁的287人,40-59岁的444人,40岁以下的7人,6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比高达58.3%,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29岁

而根据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公布的年龄情况和人数数据,经过计算后可以发现,到2018年,前四批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到了78岁,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

这便是当下中国“非遗传承”的现状,年轻群体不肯学,只能靠老艺人们顶着高龄咬牙坚守。而保护“非遗”关键就在于保护“非遗传承人”,如果不能让“非遗传承人”群体实现良性循环,那么非遗技艺就免不了“人亡艺绝”的悲剧。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年轻人都去哪儿了?为什么没人愿意学习非遗技艺?非遗传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俘获年轻群体的“芳心”?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分析的年轻群体,主要是70后、80后、90后这三代人。首先来看70后,他们这一代的成长正是伴随着中国出口贸易大发展的时代,彼时的中国,遍地是黄金,传统工艺产业也不例外,而目前从事非遗的主力从业者大多是70后。

再来看80后,80后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80后们,进企、事业单位和考公务员的不在少数,而选择进工厂或手工艺这样技术活、体力活的,相对较少。而到了90后这一代,更是如此.被誉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90后们,教育普及程度更高,就更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这样又累、又不体面、收益周期又长的工作了。

由此可见,年轻群体之所以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并不完全是因为收入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因为非遗传承,不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士农工商”的固有社会阶层认知以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轻群体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的工作。

因此,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要考虑非遗项目本身持续盈利的“造血”功能,更要考虑如何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非遗传承成为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

所幸的是,正在崛起的00后群体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10后群体更是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而党和国家也在从社会认知的顶层设计上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努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2018年,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增设了“工艺美术”及“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并聘请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授课,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加入“非遗传承”的事业,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

转载须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