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最人物 2020-07-29

文丨春秋十二郎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退休了。

他在故宫“看大门”7年,走遍了9371间房、修缮了库房里90万件文物。单大爷的退休让网友依依不舍,人们好奇,谁会接此重任?

远在西北敦煌莫高窟的“扫地僧”王旭东接过了掌门印。

王旭东是继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后的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他为人低调,甚少在公共场合发言,却在近30年来,见证了莫高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让“数字敦煌”飞入百姓家,再将敦煌文化带到国际。

这个从西北戈壁滩空降而来的男人,又将为故宫这个超级IP带来怎样的变化?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敦煌 成为“扫地僧”

去年,一段被网友街拍的苦行僧视频曾在网络上掀起一阵热议。

视频中的这群僧人一路上风餐露宿、衣衫褴褛,但却拒绝所有人的金钱资助,只靠清水和化缘的食物为生。

在他们的教义中,“苦行”的意义在于“替世人受苦”,通过断绝世俗的诱惑、对肉体的折磨,从而达到精神与灵魂的解脱,好让下一世的人有所福报。

从某种程度上讲,王旭东就是一位驻扎敦煌28年的“苦行僧”。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回到1991年,从兰州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王旭东在导师的推荐下第一次来到敦煌,他看到敦煌3月初冬春交界的景象,那种美丽无法言表。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东南部鸣沙山的崖壁上,古代曾是连接丝绸之路的要冲之地,汇集了中原与西域地区各国的民俗与宗教文化。

自前秦时代开凿第一个洞窟以来,莫高窟延续了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等九代王朝,经历过修建、扩充、战乱与废弃,待到重见天日那天,已是千疮百孔。

当时的王旭东对敦煌的所有认识仅限于,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使得敦煌进入世人的视野,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希望有王旭东这样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于是他留了下来,从梦想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变成了文物工作者。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在几个月时间里,王旭东沿着492个洞窟一个一个去调查,最初进到洞窟,他看到壁画的各种病害,看到了塑像的惨状,看到了因为地震、风沙造成的风化破坏。但他对这些壁画一无所知,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也感觉不到那种美。

随着在敦煌的时间越来越久,尤其是有了老师们的指点,王旭东说他慢慢了解了敦煌艺术蕴藏的多元价值。

“我阅读相关书籍,向同事们请教,越来越觉得其中的学问太大、内容太丰富。从那个时候起,我对敦煌文物才有了发自内心的敬畏。”

王旭东到第3窟的时候,看到有位30岁左右的老师一个人在那里临摹,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静下心来,一个人呆在小洞窟里,过了几年这个洞窟的复制品放在了他们的陈列馆里。

第285窟最吸引王旭东的是「五百强盗成佛」,强盗到处烧杀抢掠,让老百姓不得安宁,而国王要把这些强盗抓起来,挖了他们的眼睛,通过科技手段可以看到壁画中挖掉眼睛时血是溅出来的,强盗嚎啕大哭,释迦牟尼就来拯救他们。

第220窟从开凿到供养再到最后一次绘制,整整持续了283年。王旭东发现,这样持续的供养是信仰的力量,正是信仰,使得这个洞窟在200多年来一直得到维护。

王旭东越来越了解他正在保护的对象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怎么会有那么多前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有那么多外国的专家学者来到敦煌,加入到保护研究的行列中来。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说,他看到了一种慈悲、一种奉献,一种悲壮的美,也看到了众生平等,要通过自己的奉献,使这个世界的其他生物能被平等相待,这也许就是佛教传递给我们的意义。

积淀千年的文化让他的心开始落地生根,恶劣的气候条件敦促着他踏上了近30年的“扫地僧”之路。

在莫高窟的前几年,王旭东白天扫沙子、晚上钻研古籍和史册,一点一点地了解着敦煌的文脉与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

彼时,莫高窟文物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莫过于颜料层的开裂。结合之前对于地质学的研究,王旭东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莫高窟岩体结构与水盐运移规律,与美国方面的专家组一起攻克了部分壁画修复的难题。

自那以后,他开始对文保工作越来越熟稔,在文物的抢修、维护、数字化等方面越走越远。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遍全网。片中的一位漆器师傅让王旭东印象十分深刻。一个碗大的漆器,要花七个月的时间去修漆。三伏暑天时一天可以刷两道漆,平常日子里一天只能刷一道。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老师傅面对一件文物时的谨小慎微、认真极致,让王旭东颇为慨叹。那一幕幕修文物的场景,又何尝不是对敦煌莫高窟文化保护者们的真实写照?

有人称其为“匠人精神”,但在王旭东看来,这更像是一种修行。他曾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会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和慰藉。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腾讯 “数字敦煌”飞入百姓家

2014年,曾经的“扫地僧”被擢升为敦煌博物院的新任院长,当时文物抢救工作已基本解决后,“预防性保护”的难题登上了他的工作日程。

尘封千年的文化遗产究竟该如何保护?此前,开放景区、发展旅游是各地文化遗产管理者的共同举措。自从文博会落地敦煌后,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加。

王旭东内心开始不安。

“大量的游客进入洞窟,会引起洞窟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升高,同时带来一些微生物滋生,这对壁画、彩塑保护产生了潜在威胁。”

王旭东觉察到过度开发可能带来的隐患与后果。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对文物界的人来说,常有一种矛盾,一方面他们想保护文物,害怕太多人来参观会破坏文物,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文物,了解文物。

王旭东之前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曾倡导“数字敦煌”项目,文物随着时间推移与环境变化,损耗是不可逆的,只有将国宝数字化,才可能永远留存。到了王旭东,他让“数字敦煌”成为了现实。

莫高窟率先开启了网络预约参观模式,数字敦煌网站上三维立体中英文双语呈现了30个洞窟。2017年底,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708.3万元。王旭东说,文物数字化是最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与此同时,有很多公司开始拜访王旭东,很有诚意地表达了合作的想法和意愿。但是这些企业呆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敦煌文化太难太深厚,很快知难而退。

2017年9月,腾讯的团队第一次来到敦煌拜访王旭东,他们在这里呆了一个月去认识和了解敦煌。王旭东也一直非常谨慎,观察他们和腾讯究竟能给敦煌带来什么。

年底,腾讯与敦煌研究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最新科技、数字文化生态与敦煌研究院科研成果深入合作,⼀起开展数字⽂保的创新探索, 扩⼤敦煌⽯窟⽂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在会上说:

“敦煌研究院经过70多年的研究,在石窟艺术、科技保护、石窟数字化、展览展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腾讯是一家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科技+文化公司,我们感到有责任参与到敦煌石窟的保护和文化传播的事业中,让敦煌文化在数字时代更加璀璨。”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与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左二)

共同启动“数字丝路”计划

随后,腾讯和敦煌的“数字供养人”计划开始落地,从敦煌供养⼈的历史渊源出发,⿎励⼤众,尤其是年轻⼈,通过互联⽹公益、游戏、⾳乐、动漫、⽂创等多元化数字创意⽅式,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中来,成为敦煌数字供养⼈,将敦煌的千年⽂化传承⾄下个千年。

和腾讯的团队一起,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们表现出了属于文博机构的互联网速度,很快上线了“数字供养人”H5公益项目,精选30余幅敦煌壁画,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和网络热词,用户出资0.9元就可成为敦煌石窟的数字供养人。

“供养”是佛教用语,正是一代代供养人,用他们虔诚的信仰,筑就了敦煌石窟的辉煌。

王旭东希望,通过众筹和数字的形式,让大家都来关心、参与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后来,王旭东和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论坛中对话,一起回忆,都说这是“一见钟情”。

程武说:“因为工作和旅游的原因,以前我去过敦煌,作为受到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小就对敦煌文化心生向往。我们希望创造出更多的基于传统文化的再创新,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喜欢它,爱上它。”

王旭东觉得,“国家文物局提出了互联网+中华文明计划,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优秀的组成部分,腾讯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顶尖的互联网企业,两者走到一起,是偶然,也是必然。”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对话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

此前,腾讯已经和故宫、长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在新文创项目中有过深度合作,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早就提出了公司未来战略的两个关键词:科技和文化

在这个大逻辑下,敦煌与腾讯的合作应运而生。

王旭东说,“腾讯团队很能坚持的,敦煌的文化博大深厚,一定要走进敦煌、了解敦煌,才能做这个项目。

在王旭东看来,腾讯有着非常多年轻用户,和腾讯的合作,是一个让敦煌文化年轻化的方式,他希望能让年轻人也知道敦煌、喜欢敦煌。

很快,腾讯和敦煌研究院陆续开启了游戏、音乐、动漫、文创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场景的相关支持,形成了一整套数字文保解决方案。

腾讯集团、QQ音乐和敦煌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在莫高窟举办了一场“古乐重声”音乐会,邀请知名音乐创作人将流行音乐元素与敦煌古曲相结合进行改编新创,当晚在QQ音乐平台上直播,有超过千万用户观看。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一千万在线用户对敦煌意味着什么?王旭东说,今年来敦煌的游客不到200万,这场音乐会成功地让敦煌文化走进大众,走进年轻人群体,让敦煌“活”了起来。

王旭东认为,这是敦煌文化保护和传承项目“最为大胆”的创新之一,是“敦煌研究院建院70多年来一次重要的尝试”。

有了这些合作,个性谨慎的王旭东觉得,“腾讯已经半只脚踏进敦煌了。

他在继续思考,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腾讯游戏设计团队尝试把 “飞天壁画”融进《王者荣耀》这款国民游戏中,为了尽可能还原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腾讯的22位设计师在敦煌研究院3位专家的协助下,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历时半年,经历了数十版的反复修正。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王旭东在其中表现了自己在学术上的严谨,给出自己的专业意见,细微到皮肤颜色的挑选等等,最终有4000万用户通过使用杨玉环的“遇见飞天”皮肤在游戏里感受了敦煌文化,在皮肤下载排行榜中排名第二。

去年底,腾讯和敦煌研究院再推出“敦煌诗巾”,以敦煌石窟的藻井图案为灵感,从敦煌壁画中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大主题元素和200多个壁画细节元素,在腾讯文创平台上任用户自由DIY喜欢的款式,然后一键下单,制作成实物。

“敦煌诗巾”上线的第一天,就产生了6万条网友DIY创作,上线不到一个月,用户参与量已超280万,数字展览馆中收录的用户作品超22万件,高峰时段每秒产生了11幅作品。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可以说,王旭东在敦煌研究院,用自己的方式不断进行着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播的尝试。

他觉得,流行也是从传统里孕育出来,敦煌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而今天的流行也可能就是未来的传统。

“对敦煌来说,应持开放的胸怀吸引腾讯这样的文化科技企业。腾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机构走进这扇大门。”

在王旭东看来,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都希望把自己宝贵的研究成果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价值。

王旭东✖️故宫 引人期待

28年扎根大漠,王旭东经历过修行、怀揣着敬畏,也在心底里有着自己的坚守。

比起其他“掌门人”,作为文化守护者的他在文化开发的“变通”方面,似乎更多了一份固执。

他拒绝对历史遗产的开发进行过度的商业化,一再强调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与底线。

如果说,前人的努力是将文化带到世人的眼前,那么王旭东似乎更乐意在“接棒”后赋予文化一种尊重。

“对文化不尊重的创意不会持久,很快就会消失。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在浪费资源。”

王旭东的同事说,他在做文创工作时,会想三件事:

是否真正理解了莫高窟?

是否了解了现在文化的发展方向?

如何与现在的互联网传播形式更好地结合?

故宫新掌门:“扫地僧”王旭东

过去,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了文博开发最具代表性的样本,王旭东也表达过对故宫博物院的赞扬,他说故宫很开放。

王旭东也解释过故宫和敦煌的不同,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经验可以借鉴。

在他看来,要让文物“活”起来,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传承弘扬是目的。

“通过保护,最终要将文化遗产赋存的丰富而又多元的价值呈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我们保护、研究、弘扬要平衡发展的基本思考。”

从敦煌到北京,王旭东走了整整28年。

走过了风沙和苍凉、跨越了孤寂与考验,当文物有了新的生命,这个“扫地僧”也迎来了自己新的旅程。

—The End—

往期文章精选

陈志朋丨傅园慧丨于谦丨俞飞鸿丨张国荣

秦昊丨许嵩丨褚时健丨戴建业丨陈冠希

张云雷丨华春莹丨汤唯丨董卿丨陈果

韩红丨朴树丨李诞丨王思聪丨鹿晗

“流浪大师”沈巍

请回答2008

中国手机10年征程

中国偶像组合发展史

改革开放40年音乐史

赵本山向左,郭德纲向右

中国天才曹原

看更多深度人物故事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最 人 物

让文物“活”起来

舍你其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