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经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

 子夜说文化习俗 2020-07-29

农村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经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

在农村地区仍然流传着许多俗语、民谚,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其中既有饱含祖先智慧的至理名言,也有反映当时社会黑暗的文化枷锁。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正德行”,将心比心之下反观现代社会,对于个人与家庭而言还是有颇多受益的。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农村俗语是“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更加经典,只不过因为少有人知而不被提及。


古代拜了堂、成了亲的女子结果丈夫身死,古人将这样的女子称之为“寡妇”,“寡妇”这个词之所以在现代不常见,就是因为寡妇听起来有一种厌恶的情绪在其中,失去了丈夫的女子本应更加可怜、值得同情,却被社会上施以压力甚至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一群体,这在古代是常态。

农村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经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开明,不是很在意彼此是否再婚,只要真心相爱就没有什么阻碍,这在古代可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古代寡妇若是要改嫁,会有一大堆规矩、讲究。


比如在广西河南等地,寡妇改嫁又称“再醮”,必须走偏门、后门,或者从墙壁上凿个洞钻进去,不允许走正门。婚礼必须要在晚上,不能被人看见,否则会被视为不祥,有的还必须要有人对着寡妇骂上几句难听话语,此为破解。

农村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经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

试想一下,这简直就是将人的尊严踩在脚下,这些女人本就苦命仍要遭此磨难,还要忍受社会舆论的攻击,何来人权可言?


其实自秦朝到北宋年间,民间对于寡妇改嫁也没有太多禁忌,后来程、朱理学兴起之后,民间出现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忌讳。自此之后,各种“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夫男”、“烈女不嫁二男”的贞节思想便越传越广,最后竟然将寡妇改嫁定性为大逆不道,何其离谱?

农村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经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男尊女卑”的思想,越落后的时代越容易催发各种阶级思想,男子作为强大的劳动力,在需要体力的社会中更容易立足,而弱女子则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相夫教子”的观念深入人心,若是哪个女子整天抛头露面,会为社会观念所不容。


故而是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的话,剩下的女子便愈发难以在社会立足。需要恪守“贞洁”之道,没有未来出路可言。其实现代社会也是一样,若女子没有经济收入,家庭地位自然低下,掌握经济大权才能掌握优势地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农村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经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


遥想曾经的母系社会,女子凭借优秀的采集能力曾获得过无与伦比的地位,男子都是其脚下附庸,只是后来农耕经济的崛起,男子劳动力显得愈发关键,才最后导致了男女地位的转变。


作为农村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上半句也尤为经典,那就是“鳏夫房顶炊烟少”。鳏夫是指妻子去世未娶的男人,简单来说就是光棍。依照字面的意思理解的话,是指失去老婆的男人在家很少做饭,所以房顶上很少有炊烟升起。一方面说明了女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古代男子根本十指不沾阳春水,连饭都不会做。

农村俗语“寡妇门前是非多”,上半句更经典,因少有人知不被提及


最后,与“鳏夫房顶炊烟少”相比,现代的许多男孩子们则要强上许多,正所谓“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想来在很多家庭中都是父亲掌勺,毕竟随着文明的进步,“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已渐行渐远,也不值留恋。只要用心寻找,不管是鳏夫还是寡妇都可以重新找到自己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