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子夜说文化习俗 2020-07-29

“五礼”是礼仪文化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用在哪些场合

从上古时期黄帝统一华夏各族群开始,古代中国就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如果从文明构成角度来看组成文明的因素其实非常丰富,除了大家熟知的物质、精神、文化之外,其实“礼仪”形成对华夏文明定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传商代末期儒家学说奠基人周公旦曾做《周礼》,可以说《周礼》问世之后“礼仪”才形成制度。并被当做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素,不断在历朝历代得到传承和完善,至此古代人才彻底从蒙昧时期走向文明时代。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据《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从这段记载中可以得知“五礼”不仅出自《周礼》,而且也被当时人作为教育“国子”的重要文化内涵。

在《周礼》诞生之前古代社会中的文化习俗,基本上都处于自然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周礼》提出“五礼”学说之后,习俗才与文化、礼仪相互融合,并朝着有序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尤其是在后世儒学及理学大家不断完善之后,古代社会中的“礼仪”体系才逐渐形成。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遵照《周礼》的形制,编纂了“儒家十三经之一”《仪礼》。这部儒家典籍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为华夏民族向“礼仪之邦”迈进提供了必要条件。

西汉礼学家戴圣借鉴前人经验,以及集合前人智慧编纂的《礼记》。不仅成为了两汉时期的重要典章制度选集,同时也为古代中国向礼仪社会发展迈进了一大步。至此古代社会形成了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三礼”局面。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周礼》核心思想“五礼”与 古代文化习俗形成

“礼仪”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从出现伊始就一直伴随着人文精神与文化素养。在古代社会只有王公贵族及其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礼仪”应该发端于上层社会。并且在上层社会盘旋多年之后才逐渐走出宫墙来到民间。

这主要是因为“礼仪”的涵盖面相对来说比较高端,修身、教育、政治、礼制、刑律、美学,都是古代社会中“礼仪”范畴内的重要构成元素。但由于在“礼不下庶民”思想的束缚之下,当时的“礼仪习俗”尽在王室以及士大夫阶层流传。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孔子家语·五刑解》记载:“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这段记载的大意为“礼不下庶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庶人根本无法理解或遵从“礼仪”的教化,所以即使庶人不合礼法也没有必要责罚。

虽然在现代人的眼中这种看法或者观点并不足取,但是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却十分盛行。毕竟在“家天下”的政治体制操控之下,“礼仪”只能是上层社会的基础学科。而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以及其他平民,连基本温饱都无法解决之时也就是无心“礼仪”了。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1.古代礼仪习俗概述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礼仪习俗”,其实指的就是古人在生活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定俗成的以处理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规矩的礼仪规范。但笔者认为礼仪习俗形成的基础,都无法脱离古代礼仪典籍“三礼”的范畴。

正所谓古代社会礼仪起源于“周礼”,也就是西周社会人们的礼仪规范。当这种礼仪规范不断在上层社会发展完善之后,最终随着“民智”不断增强而融入民间生活。如果人们在交往中没有礼仪就很容易因为“失礼”而被取笑。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西周开始自上而下,人们都会自觉遵守“周礼”中关于礼仪的规定。而这种所谓的礼仪规定其实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周朝王室的祭祀大典与传位典礼,下至周代老百姓的婚丧嫁娶等,都可以从“周礼”中找到相关制度。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2.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

我国从古至今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礼仪”对古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只有“礼仪”出现之后华夏文明才逐渐走向巅峰。

“五礼”是古代汉民族所有礼仪的集合,“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五礼”其实就是祭祀、军礼、丧葬、宾礼、嘉礼。

如果通俗一点说就是民间所说的“婚丧嫁娶”,外加一个在古代社会中尤为看重的“军礼”。可以说除了“军礼”之外其他“四礼”,都与老百姓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其实也是民间礼仪习俗形成的重要核心体现。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五礼”之“婚、丧、嫁、娶、宾”

俗语云“人无信而不立”但笔者认为,人若无礼其实更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古代先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礼仪规范,其实就是生活经验、习惯与智慧的结晶。当生活充斥着礼仪规范与文明熏陶之时,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富有内涵。

如果从“五礼”的核心信念去分析,发现原来所谓的“五礼”其实就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忠、孝、仁、智、信”。当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们都能够遵守“五礼”之后,就说明古代社会正在向文明与和谐方向发展。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这段记载其实说的是“五礼”其实起源于古代祭祀之礼。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1.“五礼”释义

“五礼”主要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所谓“吉礼”其实指的是祭祀之礼,由于古代人对大自然认识能力有限,所以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产生了自然崇拜心理。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又演化成了各种祭祀礼仪。

2.古代礼仪习俗之“吉礼”

“吉礼”作为“五礼”中最重要的礼仪规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从这一点来看“吉礼”说白了就是“祭祀礼仪”,“天神”除了指天上的各路神明之外,还包含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

而祭祀地祗则是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祭人鬼则泛指先王、先祖、春祠、秋尝。可以说“吉礼”包括了世间的万事万物,古代人之所以会祭祀“天、地、人”,其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希望能够与天地共生共存。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3.“凶礼”

“凶礼”故名思想与“嘉礼”相悖,指的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主要的礼俗内容“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大概意思就是世间一切糟糕的事情都在“凶礼”范围之内。

但这种礼俗传到民间之后就变成了,以“丧礼”为主的礼仪形式。人生在世难免生老病死正所谓“人死为大”,但为了能够让死人走得更有尊严,古代社会专为其制定了礼仪规范。这样就可以了其实从西周时期一直到清末,“凶礼”在“五礼”之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4.“宾礼”

“宾礼”所以就是接待宾客的礼仪,家中来客人虽然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如何以礼待客就是一门大学问。所以古代人为了做到不失礼就专门制定了“宾礼”,可以说这种礼仪不仅可以让宾客感受到主人的热情与周到,同时还会为主人积累下有礼之人的好名声。

事实上“宾礼”最开始的作用是邦国之间的外交礼仪,比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等。当然除了声势浩大的邦国“宾礼”之外,王公贵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待客之礼也属于“宾礼”范畴。

为何说以“五礼”为核心的古代礼仪习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积淀?

5.“嘉礼”

“嘉礼”简而言之就是嘉奖礼仪,周天子宴请众诸侯或大臣其实就是“嘉礼”的重要体现。当然,“嘉礼”的范畴其实也较为广泛,饮食、婚姻、冠礼、宾射、飨燕、脤膰、贺庆等,其实都可以算在“嘉礼”的范畴之内。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形成的“五礼”制度,既是古代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位,同时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体现。“五礼”其实早已深入了古代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可以说上至天子、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农民,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都无法离开“五礼”的支撑。

实际上如果从大方向上来讲“五礼”,作为古代礼仪制度、习俗的重要代表,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礼仪概述。如果从细节上去分析古代礼俗,其实还有很多涉及到细枝末节的礼仪规范。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礼仪习俗,才构成了“礼仪之邦”的大厦基础。

按照古代礼仪制度特点划分可以发现,其实“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政治方面主要包括各种祭祀礼仪,除了大家熟知的祭祀“天、地、人、鬼”之外,还有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

而生活方面的礼俗主要包含五祀 、高禖、傩仪、馈赠礼俗文化,事实上生活礼仪其实与“嘉礼”极为相似。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礼仪习俗,其实就是围绕“五礼”而建立起来的体系,并且渗透至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结 语

“礼仪”出现证明社会生产力持续向前发展,虽然古代社会生产力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是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文化、礼仪等精神层面的习俗。虽然礼仪多发端于古代统治阶层并且具有一定落后性,但是却对古代社会礼仪习俗发展埋下了伏笔。

虽然有人说习俗多起源于民间社会,并且是古代老百姓日常生活习惯的记录。但是礼仪习俗却不同于其他风俗与民俗,作为古代社会中上层社会的核心思想,礼仪从出现伊始其实就注定了其阶级性。直到生活礼仪习俗传至民间之后,生活在中下层的老百姓才开始步入礼仪殿堂。


【参考文献】

张涛《《五礼通考》史源举要》

栗建伟《周代五礼乐仪考》

战学成《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

刘斌《六朝鼓吹乐及其与五礼制度的关系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