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第九集:园林解说词(九)

 高山仙人掌 2020-07-29

2019-12-24 16:05

西湖是一座古老的美丽园林,它美丽的景观,依赖植物的塑造。人们保护植物就是在保护园林,如果没有植物,园林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园林,植物是园林的情绪,是点睛之笔,是美的承载。植物与山水、建筑共同构建了人类的第二自然园林。
在中国已被认知的植物有三万五千种,这些植物中有三千多种,十分之一,成为园林植物。这些园林植物的命运与中国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绵绵不绝,气象万千,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世界园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荷花(莲)
大约一亿四千万年前,地球上遍布沼泽,气候湿润温暖,在这一片水域中,荷花伸出了亭亭伞盖。荷花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开花植物之一,当时的荷花家族有12个成员,一场冰期劫难后,仅存两个幸运儿存活下来,其中之一就是人们热爱的荷花。亿万年的生存进化,在恶劣环境中保存生命的方法,秘密就藏在她的种子里。
莲子,年龄已经超过一千岁,她表皮上一个个原来张开的气孔,在地下埋藏一千年后,全部关闭了,坚硬的外壳中,色泽分明的层状组织,隔绝开内外世界的一切接触,她重大的任务是要保护住这个小小的胎儿。能量和养分被牢牢锁住在莲子内部,任凭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在稳定的内部环境中,荷花的孩子,不必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当种子内的盔甲被打开,新鲜的水与空气涌入,穿越了上千年的生命,被唤醒,水面上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与她争夺阳光,不出两个月,小小的绿色胚芽,变成了一大片接天莲叶,花苞在莲叶间探出头,准备繁衍新的生命,通常情况她有3——5天的时间,花瓣迎着阳光绽开,里面的花托上是一个个等待的柱头,这是生命繁衍的关键部位。微风和昆虫 ,带走雄蕊上面的花粉,一个花托最少也会产生十几个柱头,坚持到开放的最后一天,午间时分,花瓣缓缓收拢,将花托保护起来,花瓣将不再消耗养分和能量,从底部片片脱落,嫩黄色的花托上,十几个柱头全部变成了深色,繁衍的任务圆满结束,完成了授粉的花托膨大起来,变成莲蓬,接下来是全心全意的育儿时间,又一个生命的轮回开始了,为新生命提供丰富营养的莲子,也被中国人视为一种美食。
中国人对荷花充满敬意,因为她具有洁净的美感,这来源于她表层的构造,荷叶的表面密布一个个晶莹的凸起,这些以纳米为单位的小小乳突,就像一座座相连的小山峰,阻隔着水的渗入,当水滴落在荷叶上时,就会随风滚落,顺便带走了叶面上细小的尘埃,确保叶面上的气孔,可以自由呼吸,花瓣上边附着相同构造的角质层,保护着内部的繁衍器官。荷花对水和污染的拒绝是彻底的,在荷花身上,中国人寄托了对纯洁人格的向往,出淤泥而不染,宋代周敦颐著名的《爱莲说》。江西东林寺,在《爱莲说》诞生的一千多年前,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传说中西方净土世界生满莲花,她们由淤泥中诞生,却依旧纯净清洁,不染尘埃,佛教中,尘埃代表着世间的烦恼,借由莲花的特征,佛教希望打破人们对烦恼的执念,将心灵引向永恒的洁净与统一。在佛教的诞生地莲,同时指代睡莲与荷花。一朵荷花,一个庄严世界,洁净的最佳代言。
大约一千五百年以前,东晋的慧远法师在庐山脚下的东林寺中,种下了荷花,在中国分布地域最广的花卉之一荷花,凭一已自力,在每一个炎热的夏季,占据了园林的中心。
园林无水不灵,而水无荷则不成景,她被中国的造园家称为“湖水的眼睛”。大江南北,凡有静水的地方,便有荷花摇曳。
(二)兰花
兰花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符号,与文人群体息息相关,她的叶片纤长,花朵纤小素淡,被称之为国兰。
焚香、弹琴、赏兰,江浙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
兰科植物的种类多达二至三万,是地球上成员最多的植物科属之一,灿烂远房亲戚,又称蝴蝶兰。而中国园林中的兰花,显得极为内敛,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一方植物养育一方人。屋角厅堂,案头书柜,都要摆上一盆兰,,兰花这一种外貌平凡的植物。
兰花本是山间常见的植物,漫山遍野俯拾即是,她的栖息地离人类并不遥远,山野间丛林里,野生的幽兰,却不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不开花时,兰花的长相低调而平凡,与周围的杂草融为一体,不容易被发现。
潮湿幽深的阔叶森林,是兰花生存了千万年的老家,她在中国文化中的美丽意象,与她生长的环境也密切相关,生在幽静的森林空谷,兰花却不以无人而不芳。在中国文人看来,这是一种不向外界寻求认同的独立精神。兰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植物,最晚在唐代,兰花从幽深的空谷,正式被引入文人的庭院,离开了能让她肆意生长的森林,兰花被移植在花盆内。花盆成为了兰花的第二自然,也成为了一个微缩版的山野森林。兰花在中国文人近距离的端详和刻画中,跃升上了更大的文化舞台。素静、流畅、飘逸的兰叶,充满了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在宋朝,以兰花为题材的画作开始盛行,兰叶淡雅极简的几何美感,契合了宋人的审美。宋朝是文人时代,也是将植物的喜好上升到道德范畴的时代。在兰花中,她们看到的是个人修为的最高理想,无论是否有人欣赏,都要保持独立的精神和纯洁的品格。
三千多年前,兰这个字,首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泛指所有芳香的草木植物,但当她引起文人们的共情,这个象征着高雅和美好的字,从此被特指给了这株小小的兰花。
(三)梅
人类与植物的相遇,有着各种不同的契机。
人与梅树,就是因其果实而结缘。
pan > 在至少七千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食用梅子,他们将梅子视作一种调味品,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醋。人们将梅子和酒浸泡,制成美味的梅子酒。
最迟在汉代,皇家的庭院中已有梅树的栽种,但那只是梅初露头角的时期。在美学文化抵达颠峰的宋朝,西湖一位诗人写下了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隐居西子湖畔种植梅花,他叫林和靖(林逋)。
“靖康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苦难期,公元1127年,北宋结束,南宋开启,凄风苦雨中,迁徙到南方的宋朝人,开始了反思和呐喊,这个民族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象征,为国家的重建寻找精神的寄托。
寒冷不能阻挡她的脚步,能刺激她开花的气温,比大多数植物需求的都要低。当百花还在沉睡,迫不及待的梅花已在寒冷中苏醒,民族命运的寒冷里,人们看到象征着坚韧的花朵在绽放,成了凌霜傲雪的梅。
范成大在梅圃中说:学圃之土必先种梅。梅最迟于宋代进入了中国的私人园林,在园林中种植梅花,成为一种不屈的精神宣告。梅花的风骨得到推崇,她完成了一次文化的跃升,对梅的喜爱扩散到更多的角落。
很快人们发现了她另一项坚韧的特质。这棵600年的老梅树,只剩下了一层树皮,但她依旧年年开花结果,树龄一百年的以上的梅,大多逃不掉空心的命运。她们的树干相对容易遭到虫蚁的啃咬,或容易被潮湿的空气腐蚀,和大多数乔木一样,梅树上的树皮承担了输送养分的功能。只要树皮完好,即使树心已空,也能不断地运送水与养分,空心老树,古木新枝,这引起了人类的崇拜,也激发了一项极端的艺术创造,“劈梅”艺术。留下砍去的上半部分,留下梅桩,从中间劈成两半,再将梅花的枝条嫁接上,借助于人的力量,营造古木发新枝的自然奇观。梅桩依然有能力支传递生命的力量。小树枝条被移植到大树的母体,幼小与成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对接,负责输送养分的梅桩和负责吸收阳光的梅枝,实现了一次合作,在第二年的春天,她们以新的姿态绽放出了花朵。苏州园林是劈梅最大的舞台。一段枯木上开出星星点点的梅花,枯荣相对的艺术之美,自然的轮回与生命的顽强,就是劈梅盆景的审美源头。向死而生的坚韧,中国人钟情早开的花朵,也迷恋不死的枯枝,坚韧顽强和勇气,不仅是中国文化对梅花写下的注脚,也是中国人对自身的定义。
(四)菊
秋日的园林舞台,即将迎来新的主角。
大约要二千的年前,菊花出现在中国的庭院中,人类与菊花第一次相遇的时间,以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最早得种植菊花的是中国人。最初她是季节的指示,指导着农业耕作,是秋天的象征,而当她来到皇家的园林,她获得更加尊贵的地位。自明代起,北海公园就是专门为皇家养育菊花的地方,皇家喜欢菊花,一开始是因为她最常见的一种颜色。“后服鞠衣,其色黄也”。金黄色,先是作为皇后服装的选择,后来成了皇家的专属。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黄色代表土地,在皇家园林里,菊花象征着国家社稷。
菊花是日本皇家的专属标志,天皇被视为天照大神,太阳神的子孙,而菊花的形状,就象一颗放射着光芒的太阳,她也成为日本国徽。
灿烂的金黄色也是菊花最原始的颜色,今天供人观赏的菊花,是一种经过不停杂交后诞生的物种,这些黄色的小花生长在山野间,皇家园林的菊花中那富贵的金黄,相当多的基因来自于这种纤小的花朵,她们是菊花的远房亲戚,一种菊科菊属的野生植物,在中国有17种野生的菊属植物,自然杂交,她们是菊花原始的父亲和母亲,赋予了菊花变幻莫测的个性,而当人类介入这一过程,菊花的品种,得到几何倍数爆发式的增长,人们今天看到的菊花,她们的基因都经过了一代代人的选择和重组。
菊花从来不让人类失望,经一年的培养,有些花可能会不开花,但是菊花不,她准开花。每年秋天,菊花繁杂多变的基因,激起人类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欲,让人类喜爱新鲜的本性得到了满足,菊花借助人的力量,极大地壮大了自己的族群,成为了中国园林最重要的一种花卉,成功地征服了更广阔的舞台。菊花的品种数量之多,变异形态之丰富,为世界栽培植物之最,在的鲜切花市场上,她是四大主要花卉之一,全球的菊花品种有2至3万种,她从秋季的田埂边进入高雅的宫廷和文人的庭院,又凭借变化的力量,走向了大众,走向世界。公元6世纪,中国的菊花传入日本,18世纪一个法国人带去了欧洲,19世纪罗伯特 福琼,在中国带回了更丰富的菊花品种,令这株庭园之花在欧洲花园大放异彩。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 威尔逊将中国比作世界园林之母。“我们的花园深深受惠于中国所提供的植物。”但走向世界的不仅是植物本身,中国人的造园思想,也随着植物的传播,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世界的园林。在欧洲,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将花园视作对自然的征服,前往古老东方的探险家们,却带回了不同的信息,在中国花园之美是一种对自然风光若即若离的模仿,因此花园中植物的形态,也更接近自然,受到这股东方思潮的启蒙,18世纪英国的花园率先挣脱了秩序的桎梏,将植物从规则的形状中解放出来,英国风景式园林诞生了。他迅速席卷了欧美,并成为现代公园的雏形。在日本,对园林的理解,对植物的塑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的影响,公元7世纪起,从中国传入的植物和诗文,开启了日本人在庭院中栽树赏花的风气。在植物中寻找艺术价值的同时,日本人也不断更新着他们的庭园,其中一个首要的特征,便是模仿中国的江南园林。小石川后乐园,用来自中国的竹子、梅花、荷花等植物配上湖山亭台,构建了一座洋溢着中国趣味的日本庭园,被日本称为小西湖。西湖是日本庭院中一种特殊的灵感来源,在这个国家,保存着多个模仿西湖景致所建的园林。
西湖,湖光山色之间,植物描绘出了另一种自然,这是3千多种植物的家园,他们共同组成了西湖丰富的景观空间,文人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各种形态的现代园林,在这里互相呼应,又互不干扰,植物讲述着她们各自的故事。
从唐代第一次治理以来,西湖度过了8个朝代的更迭,12世纪的时光流逝,代代新生的植物,面临过危机,见证过历史,也承载着璀璨的文化,这里曾启发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艺术创作,数不胜数的诗词名句诞生于这里的植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重湖叠囐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
“一湖春水绿漪漪,卧水桃花红满枝。”周紫芝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白居易。
诗人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荷花、遇见了杨柳、遇见了梅花、遇见了枫树,而植物们也是幸运的,她们在这里遇见了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杨万里、柳永,植物与诗歌与艺术,在这里生生不息,共同繁盛,生活在这片山水间的人,也是幸运的,植物之美,启迪了璀璨的文化,而为些珍贵的精神遗产,将世世代代滋养着中国人。今天,当人们漫步西湖,或者任何一座中国的园林,看到的一棵树,一朵花,也许都承载着一种使命,他们会培育人的性格,抚慰人的心灵,提升民族的审美,塑造文明的形态。园林是植物的天堂,是艺术的摇篮,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结晶与坐标,过去的几千年里,有数千种的园林植物,从中国三万五千种已知的植物中脱颖而出,来到人的家园,成为第二自然。
附:
1、英国自然风景园指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自然风景园。这种风景园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为特色。这种园林与园外环境结为一体,又便于利用原始地形和乡土植物,所以被各国广泛地用于城市公园,也影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2、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园林,代表着宋(公元960~1278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3、江南四大名园,包括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
4、世界四大鲜切花:月季、菊花、康乃馨(即香石竹)、唐菖蒲。
世界五大切花:菊花、 月季、康乃馨、唐菖蒲、非洲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