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孙3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是真实故事

 wupin 2020-07-29

时代一粒灰,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从古至今,逆天改命、胜天半子者寥寥无几,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处于其中的个人要么顺应时代成就自己,要么牺牲自我、留尽遗憾。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男子可以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驰骋政界,女子作为附庸品,想要出人头地、追梦圆梦几乎是难于登天。凤毛麟角的女强人武则天虽一统天下、高高在上,在临终前出于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依然留下了无字碑。

女性贯穿于社会诞生的全过程,一个优秀的女子可以名垂青古、受人尊崇,像众所周知的先秦宣太后、清朝孝庄皇后、西汉吕太后等,她们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有着不输男子的气魄和担当,在历史的朝代更迭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段佳话。

然而,并非每个女子都能够在公平的势力角逐中自由选择,毫无背景的女子即使深明大义,也难逃病死他乡的悲剧。比如今天说的祖孙3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是真实故事,这个女子是谁?

一、出身平民家庭,渴望出人头地

在说到这个女子的不当行为时,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女子的出身,了解到女子的过往,对其或许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能够被历史铭记的女子必定不同寻常,首先就是她动人心魄的美,这种美令人心旷神怡、不忍打扰,史书曾这样记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世间少有的绝色美人令人心动、不可替代,却因某些原因被错过一生。

她原本出生于南郡秭归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父亲是田间耕作的农民,她原名叫做王嫱,人如其名,虽然身为女儿身,她并没有孤芳自赏、不学无术。

反而,她自幼聪慧伶俐、勤奋好学,在落落大方初长成的过程中非常具有侠女风范,在她十五岁那年,她不愿就此嫁给寻常人家、安度余生。

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16岁的她凭借出众气质、过人容颜以民间女子身份成功入选汉宫,是为数不多入选的平民女子。

说到这里,很多人大概都猜到了:这个女子就是昭君

王昭君在入宫之后,因性格正直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从而被故意丑化,深居后宫数年、不得见汉帝,听闻和亲使者求亲,毛遂自荐出塞。

后来,她凭借一己之力维持匈奴和汉朝友好关系长达百年,很多人对“昭君出塞”的典故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昭君嫁到匈奴之后的真实遭遇,今天所说的“嫁给祖孙三人”便是其中一件。

二、深得三人宠爱、命运一波三折

1.第一任丈夫:呼韩邪单于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昭君所嫁的第一人呼韩邪单于。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19岁的昭君在主动请缨后,经过汉元帝的批准以大汉公主的身份,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

值得一提的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的倾国容颜时,心中懊悔不已、叫苦不迭,呼韩邪单于看到昭君后,感激涕零,当场就表示愿意永保塞上和平,为汉朝尽忠尽力。

汉元帝后悔也于事无补,“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也无法挽回已成的定局,而汉元帝随后的“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昭君在众人的惊叹、惊诧、惊呼中,百感交集地踏上了和亲之路,她也未曾想到:自己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匈奴地区环境恶劣、路途遥远,跋山涉水赶到匈奴地带后,昭君便和他的第一任丈夫呼韩邪单于成婚,呼韩邪单于虽然是常年骑射的糙汉子,但对于如此美人,自然也会怜香惜玉,呼韩邪单于将其视若珍宝,昭君随后被封为“宁胡阏氏”

虽然不适应匈奴地区的饮食习俗,但昭君自知自己只有迎难而上才能不负众望。二人婚后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婚后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为其取名为伊屠智伢师,呼韩邪单于为了表现对于昭君的爱意,将他们的儿子封为日逐王

在匈奴地区,封王大多通过战功,儿子刚出生就被封王,可见昭君在呼韩邪单于心中的位置。匈奴人一生只洗两次澡,出生和死亡,但呼韩邪单于为了照顾干净的昭君,依然命人克服各种困难为其烧热水沐浴。

在朝夕相处中,昭君和丈夫感情深厚,然而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呼韩邪单于去世,按照当地匈奴的“收继婚习俗”,昭君要嫁给他们的儿子,昭君非常不能接受,在她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违背伦理的“混账事”。

2.第二任丈夫:复株累单于

虽然所嫁之人不是自己的亲儿子,但作为丈夫的继子,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昭君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所以她上书给汉元帝:想要回归家乡,得到的回复却是“从胡俗”。昭君心痛不已,但她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从胡俗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

其实,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匪夷所思之事,但在匈奴看来:这是极为正常的习俗。此时的昭君也不过22岁,虽然生过孩子,依然明媚动人、气质不减,复株累单于对其万般宠爱,昭君和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12年。12年间,昭君逐渐接受了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丈夫,二人婚后孕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须卜居次、小女儿叫做当于居次。

此时,昭君承受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她不仅要克服内心的障碍,还要传递先进汉文化。于她而言,能够支撑她生活下去的则是回乡的希望和孩子的支撑。

3.第三任丈夫:搜谐若鞮单于

然而祸不单行,12年后,复株累单于去世,她要嫁给自己的孙子搜谐若鞮单于。这个习俗彻底击溃了王昭君的心理底线,但在身在其位、别无他法。

在众人的逼迫下,昭君不得已和自己的孙子成婚,此时的昭君已经万念俱灰、心如死灰,所以在成婚后不到两年便气愤病逝,至死都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三、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自古红颜多薄命说的大概就是如此,出塞前的少女在匈奴不到20年的时间就郁郁而终,这是时代的悲哀和政治的残忍。如果匈奴当初未能入宫,或许也可以在民间过的平淡幸福。可惜没有如果,在踏入皇宫之际就注定了一波三折、命运多舛,皇宫的一切围绕着皇权、出身、背景,若昭君深得汉帝宠幸是,能够安稳度过余生尚未可知。

实际上,像昭君这样的女子不在少数,中国四大美女结局都令人痛心,她们衣食无忧、独得圣宠,似乎有着绵绵无期的荣华富贵,然而美貌却未能为其留下福泽,反而增多了几分忧患。

国泰民安时,她们是朝代的荣耀;国破山河时,她们是朝廷的祸水。千夫所指的罪过是否有失公正不得而知,但如果给她们重新一次来过的机会,她们是否再次愿意同样的人生?

小结

有人认为,昭君的一生都是抑郁不得志的生涯,她曾想着进宫逆袭,可惜在宫中备受冷落、孤独度日,在这种环境中,她选择“背水一战”出嫁匈奴,在抑郁难安的基础上,她在匈奴不得已顺从胡俗,一生嫁给三人,并且三人都是祖孙,按照常人思维,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如此?

因此,昭君是贡献极大的使者,却也是牺牲巨大的女子。封建时期的女子,很少有人能够像昭君这般明智无畏,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可惜在诺大的政治旋涡中,她成为了牺牲品。

也有人认为,昭君乃是奇女子,凭借一己之力名垂千史,世代受人尊重,她不仅维护了边陲地区与汉朝的和平,也传递了很多先进的汉文,虽未能征战沙场,却功不可没。

如果生活在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中,昭君或许可以生活得幸福圆满。她用一生诠释了对汉朝的责任,牺牲之大令人叹服,这也是为何身为女子,嫁给祖孙三代依然被人尊重的原因,她不仅是一个维护和平的使者,更是一个胸怀国家的爱国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