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胆汤姊妹方:千里流水汤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7-29

《千金方》在讨论温胆汤时,基于温字的不同理解,提出使胆气温和、或温胆之寒。在此基础上,提出胆腑实热证治而使用半夏千里流水汤,由半夏3两,宿姜3两,生地黄5两,酸枣仁5合,黄芩1两,远志2两,茯苓2两,秫米1升组成,泻胆腑实热,主治精神不守,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洒洒恶寒,两胁胀痛。在此基础上加麦冬、萆薢等而为千里流水汤:麦门冬、半夏(各三两)茯苓(四两)酸枣仁(二升),甘草,桂心,黄芩,远志,萆薢,上十二味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万遍澄清,取一斗煮药取二升半,分三服。

别名半夏汤(《圣济总录》卷九十)、温胆汤(《普济方》卷三十四)、千里水汤(《普济方》卷二三三)、千金流水汤(《准绳·伤寒》卷三)。这都可以认为是源于《外台》卷十七引《小品方》的流水汤变化组方:半夏2两(洗10遍),粳米1升,茯苓4两。主治虚烦不得眠。即以流水汤为基础方,根据痰湿、实热的偏盛偏衰而加减处方,形成千里流水汤、半夏千里流水汤和温胆汤,均主治虚烦不得眠,但具体病机各有不同。

《千金要方》记载:胆虚寒,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蹙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名曰胆虚寒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 各二两) 橘皮( 三两) 生姜( 四两) 甘草( 一两)。上六味哎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胆寒,灸三阴交各二十壮,穴在内踝上一夫。胆实热: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千里流水汤方。半夏宿姜( 各三两) 黄芩( 一两) 生地黄( 五两) 远志茯苓( 各二两) 米( 一升)。由此比较分析,温胆汤之温有不同的理解,一则温和,乃是胆气和顺;一则胆寒而需要使之温暖;反之,则为胆热扰乱心神,需要泻热以安神,用千里流水汤。

而温胆汤源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证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罗谦甫:“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若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夹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比较起来,温胆汤以痰湿阻滞三焦气机,在上可以虚烦不得眠,头晕、恶心、癫痫等,在中腹胀、纳差、恶心,在下小便不利;治疗范围广,涉及疾病多。而千里流水汤以胆腑实热为主,主治胆腑实热导致的虚烦不得眠,治疗范围相对更局限。基于此,自编方歌总结千里流水汤如下:

千里流水胆腑热,腹胀不食不守舍,

头重咽干胁胀痛,胃不和则不眠也

二两苓志五地黄,一芩升米三夏姜,

阴伤烦热麦酸枣,湿盛萆薢下焦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