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答:如何评价日剧《半泽直树》?

 影视资讯梦工厂 2020-07-29

容易被忽视的第一点就在于半泽的父亲、大阪大叔显而易见的象征性。注意整个剧的大背景是泡沫期。日本在经济腾飞期的郊区和城市的矛盾(正是经营着地方型小型工厂半泽父亲与代表全球性大型银行的大和田的矛盾)彻底爆发。半泽直树因为父亲的死决定进入银行,父亲的死意味着郊区=地方之死。半泽直树的第一个决断在于接受美好的往昔(工厂)的彻底丧失,地方=郊区彻底依附于城市,想拯救地方=郊区唯一办法只有改变这个名为银行的大制度。这个制度明显有问题,这是半泽接受的前提。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半泽帮助了大阪大叔。而大阪大叔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一个人是做不了什么的。

半泽直树中有一种家庭恢复,这种家庭恢复恰恰是对于郊区之死的填充,这得从几个维度上说:1半泽直树和他的同伴们形成了疑似家庭的关系2半泽直树本身很注重自己的家庭。3半泽直树想把自己和同事的关系疑似家庭关系带到银行(大制度)的高层上。让城市再郊区化,令制度再人性化。

这是一个层面,但另一个层面,半泽恰恰是制度本身的隐喻。半泽不断弥补银行自身的问题,并以此给银行带来利益。半泽认为他可以到达一个终点,即让银行彻底人性化。但这种非人性化正是银行的根基。我们很明显地看到,银行需要像东田这样的人。需要为了这样的人去牺牲其他的人。只有这样银行才能达到自己的平衡。银行的平衡涉及多方的利益,而这些信息不能被放到台面上。半泽的错误在于他将这些东西直接说了出来。他将银行的另一面揭示出来。但问题是失去了这一面,银行本身也不能支撑。正如浅田的真相是东田一样,银行也必须依附自己不被放上台面的黑暗面。

所以为了制度的完善,半泽必须被清除,但又不能被完全清除。因为半泽本身过于精悍,没有办法直接清理,另一方面半泽还有利用价值。半泽认为自己可以接近自己的目的(到银行顶层改变银行制度本身),但他在接近这个目的的过程对于银行来说已经是半泽的目的(价值)。

当然,半泽如果只是把一两个银行人的隐秘真相揭开,自然也可以作为自己的游戏筹码慢慢蓄力。问题是半泽过于快地接近了高层的秘密。当我们过快接近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本身就会改变那个东西。因此中野行长的原初性格无关紧要,他的性格本身已经被半泽的行动给改变了。同理还可以运用于很多和半泽打交道的恶人。半泽过于急切的行动和过于睚眦必报的性格导致他遇见了过多的恶人,他忘记了这些恶人的一部分正是他本人造就的。

资本主义将自己的缺陷化为自己的原动力,不断地进行再生产。从这个角度上说,半泽本身就是银行资本的一种体现。银行有越多的锅,半泽就可以通过这些锅为银行带来利益。半泽想让银行达到一种均衡,一种人性化,他忽视了银行本身就以不均衡为均衡,以不人性为人性。

那半泽本身的人性又如何?显然半泽的家庭很幸福,但这建立在一个完美的理想妻子的前提下。如果没有这个妻子,半泽恐怕就会陷入苦战。他对于银行的家庭化理想本身建立在自己的理想家庭之上。在家庭上,半泽是一个好丈夫,而对待自己的朋友,半泽也像一个好家人。这导致半泽严重混淆了公与私的界限。(当然这两者的界限本身就是模糊的,但还不至于完全没有区别)他对待自己工作上的敌人态度就像是对于自己家庭的敌人(杀父之敌)一样。但这部剧不断提醒我们这些工作上的混蛋对待自己的家庭也是非常上心的。在这种意义上,半泽保持了日本传统共同体=郊区不分公私的一种性格。正是这种性格结构了半泽的行动。导致他没有办法击溃制度本身。

再强调一遍,半泽是郊区型性格和城市式行动的奇妙融合。正是在这个点位上观众认出了自己。现代日本人痛恨冷冰冰的工作和工作关系,期待回到昭和怀旧所谓的公私合一的温暖环境中。半泽代表了他们的愿望,同时也代表了这种愿望的不切实际。半泽虽然总是在失败,但是他每次失败时候的眼神,总是透着一种极强的张力。我们在这里想象性地认出总是被工作挫折的我们自己。在将半泽的表情特写时,半泽的身体当然消失了,但同时观众填补了这个身体,认同了半泽的凝视。就爱看电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