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传播很广,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历史子衿 2020-07-29

文/青山独往

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传播很广,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现如今,对联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走进千家万户。每到春节来临之际,人们便会张罗着贴对联,这已经成了一种传统。其实在古时候,对联可不光只用在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用途。

比如说当时的文人就喜欢用对联来彰显自己的才华,他们时常用对对子的方式来切磋,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精彩对联。而笔者今天提到的这幅对联非常有意思,上联是从俗语发展而来,而下联却一直空着。俗语尽管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尽管没对联那么文雅,但是却接地气,用意也非常直接。

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传播很广,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先来说说这俗语的出处,是出自宋朝时一个和尚,名字叫做释梵琮。他这个人尽管是佛门弟子,但非常有才华,写得一手好诗词,留下过很多经典作品。但最后人们却只记得“子不嫌母丑”这句话。而慢慢地,还发展成了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并且广为传颂,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而这句俗语的意思其实也很直接。这里的“丑”不光指外貌不美,还指家境贫困,无法满足家人基本的物质生活。儿子不嫌弃母亲外貌丑陋,为何会这么说呢?

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传播很广,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古人以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孝居百行之先。孝顺是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长辈的心意。儒家文化认为小事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有此产生。而这句话,正是孝道文化的体现。而且作为子女,对于父母,最重要的是感恩,感谢他们的辛勤栽培。

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传播很广,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有时候,也许出身显得很重要,很多出身好的人生下就可以锦衣玉食,比如说有些富二代似乎出场就自带主角光环。确实一个人的成功可以靠出身,但出身不好的人就不可以成功吗?显然不是,成功的方法很多,好的出身只说明比比人的起点高。所以就算是我们的母亲不年轻,也不美丽,她们也终将会老去,但其却用自己的爱养育我们,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因此作为后代,我们不应该嫌弃母亲。同样就算我们的家庭非常,我们也应该爱自己的家人。

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传播很广,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而狗不嫌弃家贫,其实指的忠心。我们都知道,狗是人类身边最忠实的朋友,只要给它一口吃的就行。而且狗不会像人那么复杂,它可没么多心思。一个家庭就算是再破败不堪,但狗却永远陪在主人身边。明朝时,大艺术家徐渭万年时生活落魄,睡觉时连席子都没有,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家里的老狗却一直呆在他身边,成了他晚年唯一的陪伴。

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传播很广,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其实徐渭当年辉煌的时候,根本就不差钱,而且还收了很多徒弟,但当他落魄时,这些所谓的徒弟却拿他的字画去卖钱,对于其生活则不管不顾。从侧面也说明了这些徒弟不知道知恩图报,在品行上甚至还不如那一条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往往不知道感恩。而这句俗语,归根结底说的就是人们要知恩图报,比如说感恩父母,感恩一切帮助过自己的人。

俗语: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传播很广,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而在此后,有人也将“子不嫌母丑”这句话当成了上联,但很少有人能对出下联来。俗语和对联的巧妙结合,让人拍手叫好。很多人说把俗语的下半句当成下联,尽管在寓意上能够遥相呼应,但缺了些严谨。我们知道对对联,讲究的是平仄相同,还有寓意上必须相对应。所以大家不妨去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对出精彩的下联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