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面小康 追梦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佳作赏析

 xxjjsdt 2020-07-29

  小学生组

  小灶神“变奏曲”

  南京市力学小学五(5)班  程宇鑫

  大家好,我是小灶神,也就是厨房之神。民间故事里,我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吉祥之神。每家都有灶神,我一直住在小明家,见证了他家祖孙三代的厨房变迁史。

  上世纪70年代,小明爷爷家还居住在一座破旧苍老的农村土坯房院落里,厨房是个低矮昏暗的小土屋,大约10来个平方米,房顶用油毛毡盖着,周围用木板装起来,四面漏风。冬天北风呼啸,小明奶奶在厨房煮饭时冷得直打颤;夏天倒是凉快,微风出来,比打开电扇还舒服……厨房里,小明爷爷用黄泥和砖头并排砌了两口灶。一口小灶,用来煮饭、炒菜、烧水。另一口大灶,放了一个大铁锅,用来煮猪食。土灶台用柴草当燃料,有时候柴草不太干,小明奶奶就会被从灶眼里冒出的滚滚浓烟呛得人咳嗽半天,睁不开眼,透不过气,头发和衣服上落满了烟草灰,鼻子里也是灰,整个厨房显得乌烟瘴气,就像硝烟弥漫的战场。经受了长年累月的烟熏和“烤验”,厨房四周被熏得漆黑一片,连灶头上我的年画都被熏得灰头土脸。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小明家通过勤劳拼搏、省吃俭用,在原有的土坯院落上盖起了一幢青砖黛瓦的楼房,专门在一楼腾出间做厨房,请泥水匠砌起了省柴灶和高高的烟囱,基本上告别了烟熏火燎的艰苦日子。再后来,小明爸爸买了煤球炉和煤气罐放在阳台上,煤球炉用来烧开水,煤气罐用来煮饭炒菜。烧煤气火力大,可随时调节,十分方便,一顿饭菜很快就能做好,节省了很多时间,地面也比以前在老家烧柴干净多了,小明奶奶和妈妈的头发、鼻孔不再粘着黑黑的烟灰,我的年画也是清清爽爽,干净多了。

  近10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小明一家人的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3年前,他们在城里买了一套四室一厅一厨的商品房。厨房和餐厅用一扇玻璃推拉门隔开,厨房四周墙壁上贴了白色瓷砖,显得宽敞明亮。厨房还装上了集成橱柜,通上天然气管道,添置了燃气灶、抽油烟机、电饭煲、微波炉、消毒柜、冰箱等现代炊具。我的年画也成了冰箱贴,美美地贴在他家的双开门大冰箱上……小明家已经完全告别了烟雾缭绕的呛人岁月,煮饭炒菜实现了燃气化和电器化,不再需要换气扛煤气罐,既干净卫生又省力,过上了清洁舒适的城里人生活。

  从烧柴火到烧煤球再到天然气,从泥巴灶到省柴灶再到整体厨房,40年来,小明家的厨房经历了一次次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百姓一路奔小康的翻天覆地变化!小灶神真为他们的好日子感到高兴、羡慕,相信未来小明一家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初春·乡村

  淮安市淮安小学五(1)班  李思涵

  初春,春风又吹过了三月的田,那星星点点的野花,要被“绿浪”吹没了,盈满香。村里每家每户都是整齐的红瓦,白漆刷的围墙。热气缭绕,布满水雾的玻璃窗里,人影穿梭,欢笑飞扬。橡木门前,还仍然挂着红灯笼——那是春节遗留下的痕。绿,簇拥着白屋,如波浪般荡漾;淡粉、湛蓝色的花影,摇铃般轻响,伴着笑语,飞向那三月的田……

  正是南方早稻播种之时。三月至四月,太爷爷和其他农民,就要忙着插秧。嫩绿色的禾苗都映得水光绿影徘徊。白云从碧天、禾田上慢悠悠飘过。现在生活好了,不用每天起早晚归地种菜、种田。他们利用现代化农具耕种、灌溉,顶着暖阳,似一幅古风的画卷。在白云之上,飘着比天更高的风筝,被春风拂起。它们一定会飞得更高,更高。毕竟,它拥有着风的扶持。太爷爷带着我,去了一旁的大棚。它被分成了一块块菜地,青青的黄瓜残留着露水,低低垂在瓜栏上,轻咬一口,阳光的味道,在口中蔓延。旁边还有小甜瓜,遍地藏在花儿下的草莓……太爷爷笑起来对我说:“好吃吧?这大棚可以透出阳光,定时机动喷洒浇灌, 不怕风吹雨打,植物自然不会被打落,它还可以识别气温,自动调节, 已实现机械一体化种植蔬菜,达到省时、省力、高产。从前哪有这些东西吆,中国是越来越强了,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不像从前了……”因此,许多乡村人也都盖起了洋房,墙上还有宣传栏,也重视起村子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一同发展。

  现在,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也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变化。记得还很小的时候,太爷爷的村里土路旁竖立着排排房屋简陋。每逢梅雨季节,银雨轻落,那轻雨却也直直落入破砖,破瓦的缝隙里,将农村的屋内屋外打湿,盈满了水的水洼旁,竟长出了青苔,人人都要费力避开。深夜听雨,帘外风雨迷茫,漏雨声响如同鼓声,在幽夜里,人们只能用大小不一的盆接着,任其“叮当”作响。恍若又回到了阴雨连绵的夜晚。

  从前的农活多又苦,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里,总有小小的黑影闪烁着。人们黝黑、紧绷着的面颊溢出丝丝汗珠。身影被淹没在这麦浪中了,时而浮现,时而隐去。孩子们穿着单衣,也要学着大人在田里干活,不分昼夜。即使是这样,所得仍然不能够供一家人的开销,很穷困,只能怔怔地发愁……而这一切都在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勤劳奋斗下改变了,政府派来了技术人员,教乡亲们大棚种植,养殖鸡鸭,大型机械化耕作也早替代了人工,条条致富之路也被修了起来,乡亲们逐渐有了收入,翻新了房子,太爷爷和大家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我认为,小康便是人人富足健康。无论是在农村耕田种菜,还是工作在城市,最基本的“小康”被定义为自给自足,并生活滋润。在人车拥挤或农活繁忙的生活中显得从容不迫、有条有理、日子充实、年年有余……这就是人们理想的生活。当初春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仿佛又听到了太爷爷村里广播的歌谣:满怀深情和希望站稳信念的脚根,不畏严寒酷暑,走过山重水复,丈量着百姓疾苦,踏出柳暗花明,温暖了千家万户,哦你的脚步你的脚步,为了脱贫致富从未停下的脚步……

  指导老师:邱丹凤

  初中生组

  浪花

  泰兴市实验中学初一(2)班  王泽仪

  舅舅经营的企业邻近长江,偶尔留宿,便会在黑夜的一片寂静中听到几声渺远的江轮汽笛声悠然回响。那江轮似乎在娓娓讲述关于浪花的故事,长江潮水则微笑着,默默聆听,默默助航。

  “还记得小时候,我每天都是枕着江船的汽笛声入眠啊。”月光漫泻了一床,妈妈在我身边躺下,幸福而陶醉地说,“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你可以想象一下百舸争流的画面,航运输送物资带动沿江经济发展……江边的人们饮江水,赶江潮,泰兴‘鱼米之乡’的美称由此而来。如今,人们开展‘美丽乡村’‘健康长江’等行动,长江更美了……”

  我静静听着,闭上眼,仍能看到:长江潮水惊涛拍岸,卷起千层浪,浮光跃金,托起西下的斜阳;汽轮披着金光,鸣起笛声,向着港口驶去。我们的母亲河奔腾不息,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携着欢唱的朵朵浪花奔往小康的路上。

  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大学毕业的舅舅放弃了事业单位的优渥待遇,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独自创业。他和工人们在废弃砖厂上开疆辟土,为家乡的路桥建设和房屋建造业提供高性能原材料。泰州大桥建设、船厂改造、社区铺路、城市高铁轻轨改造……舅舅为家乡及远方的人们提供专业服务。十五年来,他一直坚持做行业内专业的发展,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

  此刻,窗外,柚花暗香,蛙声如鼓,江潮涌动。我的思绪亦如江潮。

  曾经的砖头瓦砾和一片荒地,如今是舅舅花园般的厂区。道路干净整洁,香樟四季如华盖。春有月季,夏有仙人掌、石榴、络石、香柚、栀子竞相吐芳,秋有紫荆缤纷,冬有雪松高耸枸骨红果满树。阳光下,舅舅对伫立在柚子树下赏花的我说:“丫头,看哪,绿色发展才能共建大美家园。呵护蓝天碧水绿地,人人有责。记住,所有的蓝图和美好都是通过劳动实现、创造的,而奋斗,就像这即将挂满树的香柚一样,总是先苦后甜的。”江边的天更蓝,云更轻,舅舅的脸被晒得黝黑。这一瞬间,我读懂了舅舅为什么能在十五年里只做一件事。

  舅舅的企业又是怎样在这15年中获得持久发展的生命力的呢?舅舅说:“无他,唯实干和不断创新尔。”工作中,舅舅在实践中总结、创新,他拥有十多项国内独家发明专利并用于改进生产、建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朵朵浪花,就可以汇成奔涌前进的江河,足以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汇入建设祖国的洪流,就是那最美的浪花一朵。

  还记得2019年春节期间,我在完成老师布置的“采访身边人的新年愿望”时,飞驰于高速公路上的舅舅在电话里告诉我:“新的一年,舅舅希望企业能在专业领域有新的突破,带领工人们为家乡人民创造新的价值!”是啊,舅舅没有忘记回报乡亲,逢年过节他为社区孤寡老人送去慰问,热心资助“百姓舞台”丰富社区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日夜值守疫情防控一线警员悄悄购买微波炉以便他们温热饭菜……他和家乡人民一起共建美好生活。

  疫情来得如此猝不及防,2020年的春天复工复产困难重重,但一股股白色的浪花义无反顾地向前。“我是党员,我先上!”简单一句话,饱含着无限的热血与深情;“我参加!”短短三个字,却透着坚定的信心与抉择。居家网课学习时期语文第一课《黄河颂》的学习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屏幕前高涌的浪头似乎即将触到东升的旭日。那奔腾向前坚毅流动的浪花,藏着无数个奋勇共渡难关的中华儿女的身影,而舅舅那风风火火的身影,那倔强向上的身影在那一刻跃然眼前,一切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他奋进的步伐。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走在小康路上必然会有泥泞,但我相信,泥泞如丸终将被浪花荡涤,舅舅和他的团队以拼搏筑梦未来,初心不改,一定能成就“智创未来,服务建设”的事业。

  在奔腾的浪花里,在奔赴“强富美高”的征途中,舅舅永远是那一个,是那信念坚定、阔步前行的一个。

  指导老师:常青

  高中生组

  从鸡犬桑麻

  走向笙歌鼎沸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二(16)班 于俊欣

  这是一个寻常的乡村春日午后。

  春光融融,长空沉碧。阳光透过屋后树林的疏叶,投下道道透亮的光柱。奶奶正在家前侍弄着蔬菜,像针穿衣边一样细细缝补。小菜园的园角也不甘寂寞,一支桃花斜伸,浮在半空,夭夭灼灼。

  奶奶忙活了一阵儿,卡着腰抻了抻,抬眼瞧见了悬在天空的几抹霞光。收拾好农具,吃完晚饭,换身纯棉衣服,叫上几个邻居,悠悠走到打麦场去。

  前两年,政府把石子路铲了,修成了水泥路,平坦,敞亮,下雨天再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地趟泥塘了,奶奶晃着步子,心里揣着高兴。

  当她浑浊的眼睛望向绿油油的稻田时,一股复杂的情绪从心底翻涌上眼底。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这样的农忙自古有之。到奶奶这一辈,他们的大半辈子也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野上讨生活的。向往田园的文人骚客大多只看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却未曾真正体验过人力耕田的千般苦楚,万般心酸,若农户疏于生产,落得个“草盛豆苗稀”,第二年的“凄凄惨惨戚戚”怎可言说?

  而如今,政府关注“三农”问题,切实关注民生,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同时推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是,大政策落实到小家庭,奶奶一大家一共有十余亩田的经营权,转让给种田专业户进行大规模机器生产,每年都能得到一笔稳定收入,并且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接受物质帮助,再加上儿女的赡养费,这些财物都是爷爷奶奶以贫农的身份直奔小康的物质保障。

  于是,奶奶在这农忙时节,得以享受老年生活。

  转弯,告别稻田,打麦场就在眼前。

  过去的打麦场摇身一变,如今已成了村民活动广场,天公作美时,老太太老头儿们就聚集在这里跳广场舞。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巨变。从前“力尽不知热”,到了现在养生之道几乎家喻户晓。奶奶晚饭后一定会遛弯,风雨无阻;“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这些新鲜词也会时不时地从农村老年人嘴里蹦出,他们总说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家禽就是最好的食疗;听说跳广场舞能促进身体健康,这不,他们就在村委会的组织下积极参与。过去万籁俱寂的乡间夜晚此时正热闹非凡,笙歌鼎沸。

  扭动着不再挺直的腰肢,挥舞着老茧遍布的双手,摇晃着饱经风霜的面颊,他们是新时代的农村老年人,品尝过旧日子的苦辛,感受着新时代的幸福,他们值得,他们应当,改变原生活的面貌,在他们自己及子孙创造的新生活中实现小康。

  在这条小康路上,广大的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感受到了新时代给他们带来的巨变。但我想,变的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让农人从生活重负中解脱出来,从纯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不变的是千百年来他们的质朴与勤劳,“丰年留客”时的“足鸡豚”应该在,不在农田上写诗,那么,就在子孙后代的心中写下一行行田园诗歌吧!

  在这新时代,农人们品咂出另一番生活妙味,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将冷清的日子过得红火,他们带着岁月的磨砺正昂首阔步走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          指导老师:张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