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大学学生心目中的王德峰老师

 yh18 2020-07-29

一摘自哲学学院一位学生的文章

学者总有偏爱的地方,王老师偏爱在学生们中间:在3108教室、在大家沙龙、在海德格尔咖啡馆,与学生们谈论艺术、现实、人生、理想。有几次在王老师的か公室聊读书心得,常常有约他讲座的电话打来。接到电话,他总是先问讲座内容,而后问意向时间,接着便拿出一张日程表来,用手指着一行一行地划下去,若有空便欣然答应。

王老师最有名的课是“哲学导论"。它堪称复旦人气最高的课,几乎路人皆知学生选课如果选不上,就去旁听。“哲学导论”起初在小教室开,堂堂爆满;后来挪到大些的教室,听课的人一层层围到了教室外头;于是不得不换到复旦最大的教室。王老师的话语早已跳出了讲课、学分的范時。每个学期开学时,他走进教室,同学们都会热烈鼓掌,而他的开场白常常是:“大家不只是在期待我,而是在期待哲学"。他在“哲学王子"的雅号上看到了大家对哲学的尊重。哲学导论课上,更多的复旦人开始了哲学与人生的思考,真正亲近了哲学,真正体会到哲学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的学司。王老师对当代人生存危机的讲解每每角触动学生们的心:竟有血气方刚的男生在课上偷偷掉泪。他对时代和人生的思索,在崇尚金钱、人心浮噪的今日,具有极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复旦学生。

很多人纳闷,为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授那么受欢迎?不仅许多高校的哲学系哲学理论研究机构请王老师去讲论学术,即便是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这些“时尚”的院系也诚邀他去开设讲座,就连最最反叛的80后学生也抢着去听“哲学导论"课程。

复旦大学学生心目中的王德峰老师

王老师的研究域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体论视域。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实际上,在许多人眼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兴趣相距甚远。但王老师的研究抓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对近代西方知识论的批判。他从这一批判的视角出发,一一梳理当下生活:从技术到工业,从音乐到诗歌,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等等。-----指出其病症,最后点出人类当代精神状況的根源:被桎梏在理性形而上学框架中的思维。

哲学史表面上看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但每一位倒下的幽灵,在适当的时刻都能复活过来。不过,并不是每个学者都能把这些幽灵召唤回来的。王老师善于用最平实的语言,在当下的中国让这些幽灵再现,借助这些幽灵以广泛地考家当下生活,用深刻的观点作出分析,将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当代生活的现实中,往昔时代的理念消失了,我们很难找割伟大的理想来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王老师虽然只是一个书生,却怀着信心,在人文典箱的领域中寻求出路。他言用妙语点活了“不合群”的"书呆子”们一一在这个时代最不被“用人单位”看好的“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先生在《人文研究与"书呆子"》的演讲中说:“"守护思想的书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只要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复旦校园里的书子,我们就每天都被深深地动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如果从来没有“呆”过,他就太无趣味了。至于居然像马克思那样“呆”了一辈子,那是要付出远离幸福作为巨大代价的。但是,如果你就站在实现世俗幸福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理由上来贬低书呆子,你是没有这个权利的。你的这种贬低的态度只是证明了你在性灵上的匮乏。当然,你可以终生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活这是你的权利,也并不因此就证明你是渺小的。但是,倘若你对书杲子们缺乏敬重,那便是渺小的标志了。

王老师十分推崇通识教育,在复旦大学创建复旦学院、开始向通识教育转型的时候,王老师为复旦学院的学生们的课表奔波、操劳。特別是艺术教育。当今的艺术教育都在走专业化的道路,而王老师却呐喊着艺术教育不是培养“匠人”。艺术教言和复旦已有的文史哲方面的人文教育,其内在精神是通的,所以它本就该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它的目的立该是开启受教育者的感悟力,使他保持性灵、保持想象力,而不是仅仅培养专业人才。

王老师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当代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头行,但他自己似乎不大记得这些头街。公务之余,便是讲学、读书。与他接触较多的人都知道他喜欢音乐、诗歌。

复旦大学学生心目中的王德峰老师

未能与先生一同欣賞音乐,仅仅与他聊过。有一次课后,我说我喜欢马勒。先生说他不喜欢,马勒善于搞交响乐的配器而已。“那您最喜欢哪一位?”“勃拉姆斯”,先生面带微笑地说。我不明白了。马勒那么天才的配器,超凡的想象力,为何比不过阴暗、惨淡的勃拉姆斯?后来才明白老师从勃拉姆斯的音乐中听出了个人在近代以来的时代命运中的渺小。在一次讲座中,先生这样评价勃拉姆斯:“他知道个性与普遍真理的结合是万分困难的,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于是希望就退回到了内心,在片严寒和肃杀的气氖之中,我们听到了丝丝的温暖,它代表尚存的希望和最后的藉。在这种气氛中,我们不免深深感动。现在年近五十的人,大多都能听懂勃拉姆斯。此外,还听得懂布兽克纳,那是朴素的神秘,是从大地上自然流露的情感。这表明我们的心灵发生了重大変化。我们如今是在个人的灯光下聆听音乐,在个人的灯光下思考哲学。在聆听和思考的时候,我们不要错过近代西方的伟大作品。它们是一种养料,我们的心灵会因此变得丰富起来,也许还汲取了力量。

王老师听音乐用的不是头脑,而是心灵,他听到的是对生命的感悟。

老师对诗歌的热爱不亚于音乐。大概因为我在中学学的是理科,平时又不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我对诗词向来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然而,每次老师宴请门下的研究生们,都会在席间期朗诵一两首诗词,古代的或近现代的。听老师读诗,席间是寂静的,听得到思想的簌籁声。然而,待我回到寝室,从免费网站下载这些诗,再自己读一遍,却又找不到诗的感觉了。

对于日常生活,王老师总是强调珍惜和认真。讲到"认真”二字,他便会拿弘一法师作例子。弘一法师样样认真,做学生像学生,做老师像老师,做和尚则严格地过午不食。他作曲、作画、作文、吟诗、填词、治金石、演戏剧,样样认真。说到此时,老师便会引用丰子恺先生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中的话:"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又很像个大面。”

复旦大学学生心目中的王德峰老师

王老师也十分关心我们的人生梦想,在宴请弟子们的饭桌上总要询可一下大家的在校生活和对今后工作的设想。去年,同门的一位同学在给老师敬酒之后,怯生生地说他想毕业以后自己创业。老师饮了那杯酒之后说:"创业很好,但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实业兴国,要为民族幸福开辟道路,这样,所创的事业才会有真正的前途。"而后,老师间问了这个同学在创业方面的具体打算,接着,便对他准备进入的那个行业做了少许的评论。具体的话我已记不清楚了,但那天饭后,该同学感慨地说道:“咱们的导师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关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对民族前景的关注是很深入的!

王老师是別开生面的学者,是淡泊名利、平易近人的教师。他最令学生佩服的方面是他那种投身于普遍的关怀和思想的事业的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