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海曲上人 2020-07-29

作者:张嘉星

都说华夏儿女是龙的传人,但人们在龙的由来问题上充满疑惑。有人说龙只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也有人说,龙是真实存在的,《史记·夏本纪》和《左传》中就记载了夏代君王孔甲养龙的典故。

那么,龙到底是怎样的呢?龙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让我们跟随考古发现的足迹去寻找真相吧。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8000—3000年间的中国史前和夏商时期,在中华大地上,从北到南都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龙的形象发现,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考古发现的“龙”的遗存进行分类探析。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一、堆塑龙等大型龙的形象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1、阜新查海遗址堆塑龙(距今8000多年)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查海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花岗岩石块堆塑龙

阜新查海遗址1994年发掘了一条花岗岩石块堆塑龙,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堪称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象,年代已超过8000年。

这条巨龙堆塑在聚落遗址中心的广场上,头部朝东南,尾部朝西北,与聚落居民房址方向一致,可见当时的龙已经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及神圣的地位,先民可能是把龙当做保护神或祖先加以崇拜和祭祀。

2、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遗址中发现了猪首龙形象(距今约8000—7500年),聚落先民用两个相对摆置的猪头骨为首,用陶片、石器等摆放出躯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猪龙形象,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

3、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距今约6500年)

在河南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其年代距今6500年左右。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濮阳西水坡遗址蚌塑龙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濮阳西水坡遗址蚌塑龙线描图

其中的第三组呈东北至西南的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史书记载的“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星河。

西水坡的蚌塑龙形态已相当成熟,龙体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已经具备后来人们尊崇的艺术龙的基本特征和形态。并且西水坡的蚌塑龙与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盖面天文图相契合,实际上,西水坡的蚌塑龙可能是一幅星象图(如下图所示),中国古人在上古时期进行天文探索时,就已经对天文与人文有了很深刻的思考。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上图是考古人员在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里发现的漆箱,这个漆箱盖上画了二十八宿北斗和龙虎的形象。它的中央是一个篆书的“斗”字,在“斗”字的周围,书写了一圈二十八宿的名称。在二十八宿的东西两则,分别画了龙和虎,即北斗和龙虎,这些内涵和西水坡蚌塑的遗迹内容基本一致,而且细节处也非常吻合。

4、湖北黄梅县焦墩遗址摆塑龙(距今约6000年)

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大溪文化时期的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龙身长4.46米,高2.28米,曲颈卷尾,背部有三鳍,腹下伸三足。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黄冈市博物馆陈列的焦墩摆塑龙

5、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有3700年)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所有龙纹或龙形遗物中,以02VM3号的墓主骨架上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最为重要,该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距今至少有3700年。龙首以3节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眶内以白玉为睛,十分珍贵。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

二、玉龙

1、红山文化地区出土的玉龙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红山文化地区出土的玉玦形龙和玉C形龙是其代表性玉器。著名的龙形玉器有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字形大玉龙、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玦形龙、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等,属于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2、凌家滩文化玉龙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有环形玉龙和龙首玉璜(距今约5300年)。玉龙弯曲勾连,吻部突出,头上有两角,脑门阴刻线条呈皱纹状,龙须、嘴、鼻、眼都刻划得较为清楚,龙体上阴刻17条线代表龙鳞。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环形玉龙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对比可以看出,凌家滩玉龙首璜的龙首与红山文化C形龙极为相似,尤其是下颚部分的网格纹饰、额头或嘴部向上微微翘起的这些细节部分。

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群和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虽然相隔一千余公里,但玉器从形态到制作理念上都如出一辙,都有着相仿的玉龙、玉人、玉箍形器、玉龟和玉鸟等,玉器中表达了相近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可以说5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从南到北已经有了以玉器为核心的共同的文化基因,一个独具特色的、可以以“中国”命名的文明逐渐清晰。

3、骆越文化玉龙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无独有偶,广西武鸣、隆安出土的玉玦形龙、玉C龙也与红山文化的玉龙造型相仿。

4、良渚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的瑶山祭坛墓葬中也发现龙形玉器,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普安桥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圆雕玉龙与红山文化玉玦形龙也是十分类似(如下图所示)。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普安桥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圆雕玉龙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5000—4800年的龙首玉镯

5、石家河文化玉龙

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龙有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湖北天门石家河罗家柏岭龙形玉环、湖南澧县孙家岗石家河文化的透雕龙纹玉佩等。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玉龙,石家河文化晚期,天门市肖家屋脊遗址出土

​此龙呈现为猪咀蜷躯、有角无足,与北方红山文化中的玉玦形龙相仿。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湖南省考古所“镇馆之宝”,澧县孙家岗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龙形玉佩

6、商代及后世的玉龙

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骆越文化、石家河文化都有着和红山文化相似的玉龙形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当时的中华大地已经形成了以玉器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体系化、标准化、复杂化的玉器系统体现了先民们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玉文化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人类早期文明的独立的文化现象。

并且这种玉文化一直延绵不绝,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玉龙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商代玉龙与红山玉龙之间也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殷商先人尊神,龙自然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殷商人对龙的崇拜,在殷商玉器中有毋庸置疑的体现。到了商代晚期,龙文化主要以玉质礼器及青铜器为载体,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龙衔凤形玉饰及青铜尊、壶等。同时,“龙”字也多见于甲骨文之中,体现了商人对龙的重视程度。

三、陶器上的龙纹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1、查海遗址1992年出土的龙纹陶片(距今约8000年),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

2、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出土的龙纹陶尊(距今6000多年)

距今6000多年的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村附近)出土的陶尊,刻划有“猪首龙纹”、“鹿首龙纹”、“鹰首龙纹”。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3、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蒜头瓶上的龙形图案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这件彩陶瓶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经碳14测定,距今6120+140年~6790+146年。陶瓶上的图案被认为是螭龙图像。

4、浙江诸暨市楼家桥遗址考古发现的陶盆有“龙”的刻画图像(距今6000多年)。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5、甘肃武山县西坪与傅家门遗址分别出土的两件陶瓶中,均绘有人面蛇身或龙身图案通体以斜方格纹表示龙鳞(距今约5000年)。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彩陶瓶

6、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距今4500年左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彩绘龙纹陶盘以红彩或红、白彩绘出蟠龙图案。从陶寺遗址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差异来看,“龙”已成为聚落首领的特殊用物,是非常尊贵之物。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陶寺彩绘蟠龙陶盘

7、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龙”纹图案的陶器

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透底器、陶器陶片、陶范之上也有“龙纹”图案。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龙纹透底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龙纹

四、青铜器上的龙纹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龙纹是在青铜器上流行时间最长的装饰纹样之一,商代的青铜器龙纹主要是爬行龙、卷曲龙、花冠龙、双体龙、两头龙等。后来的西周、春秋直至战国的青铜器龙纹,也是在商代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

商人铸刻的青铜器龙纹的特点是古拙、神秘和威严。因为先民意识里充满着对龙的神力的敬畏,所以在青铜器上他们会专注于把龙的神秘和威严表达出来。

五、古画上的龙

中华“龙”到底是怎样的?8000年的考古遗存来解答

画上的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帛画上就有龙的形象,如上图所示的《人物龙凤帛画》与《人物御龙图》,将龙勾勒地形神兼备。

东晋画家顾恺之也擅长画龙,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画中洛神端坐于云车之上,回首顾盼,云车之前有六龙并驾齐驱拉车奔行云中;另有一龙从水中跃起,奋爪升腾,颇有气势。

唐代吴道子也是一位画龙高手,据《宣和画谱》记载,“道子画龙,则麟甲飞动,每天雨则烟雾生。”

到了宋代,士大夫们的民族忧患意识日趋强烈,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以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并以龙之非凡的气势和变化无穷的神力,象征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此时涌现了不少画龙高手,北宋的董羽和南宋的陈容、法常等都是画龙名家。后世的画龙高手还有清代的周璕、 吕学等。从古至今,龙的形象一直是中国艺术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

六、其他器物上的龙纹

周代及以后,龙的形象在玉器、青铜器、陶瓷器、建筑、墓葬及装饰用品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运用。尤其至两汉时期,龙成为皇权的象征,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用龙的形象显示其尊贵的地位,皇室的舆服、宫室、器用等一切物品都绘有龙纹,而民间则将龙文化融入喜庆和欢聚的重要场合,舞龙、划龙舟等民俗活动沿用至今。可见,龙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小结

考古发现的“龙”表明,“中国龙”已经有了8000年的历史,其不仅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自成体系。中国早期的“龙”,有的居于聚落遗址的中心,具有崇高的神圣地位;有的陪葬于贵族墓中,备受世人的喜爱和尊崇。虽然龙的用料和制作方式不同,有花岗岩堆塑的、蚌塑的、卵石摆塑的,也有用绿松石或玉石制作的,但其含义却惊人地一致,它们是先民对龙的崇拜的表现,是先民希望通过龙这一神物,沟通天地,保佑万物,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而天人合一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髓。

考古发现的这些千姿百态、不同地域的龙形象还表明,中国龙的起源及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紧密相连。从中华远古开始,龙文化就一直贯穿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之中,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

(张嘉星撰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