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乡愁】之渔趣 / 王维佳

 作家美文 2020-07-29

   声明:本作品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特别提示 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同时发表在‘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微信公众号’四大媒体平台!

难忘乡愁  之渔趣

文/王维佳

        我的家乡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这里河流纵横,池塘密布,水产资源丰富,种植稻麦两季,宜耕宜渔,半农半渔,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曾在此留下足迹,并赐予“江北鱼米之乡”美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童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粮食短缺,经济拮据,人口又多,平时根本吃不上肉,就连自家鸡下的蛋都舍不得吃,因为一个鸡蛋卖7分钱,可买回半斤盐。于是小鱼小虾便成为全家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记得每到小傍中时分(上午10点钟左右),妈妈就会冲着我和三哥吩咐道:“你俩还不赶紧弄点鱼回来啊”!于是我俩一个拿鱼竿一个跟在后面连跑带颠直奔东头去了,不到半个时辰我们就会提回一长串小鱼。经过妈妈的巧手烹煮,一大盘香喷喷的酱焖小杂鱼便端上了饭桌,再加一大碗炖豆角或 炖茄子、一大盘炒韭菜和一盆青菜豆腐汤,这就是一家六口人的美餐了。

        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虽然没有如今大鱼大肉各色菜品的大快朵颐,可在当时这些取之不尽 、食之不竭、唾手可得的小鱼小虾,还有河蚌、蚬子、田螺、螺蛳之类的水产品,也足以让你沾荤解馋一饱口福,更是平民百姓的家常菜和充饥之物。时移世易,正是这些上不了大雅之堂的杂食毛菜,现如今倒成了难得的上乘河鲜美味,在繁华都市还着实价格不菲,还因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钙等人体必需的多种优质营养元素而倍受营养师们推崇,特别是丰富的钙有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

        有“牙”为证:去年我去医院看牙,医生说我右下智齿长歪了,影响邻牙需要拔除,可始料未及的是这颗“歪瓜劣枣”,竟让那位年轻的医学博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我打了两次麻药,还扳断了一把钳子,累得一头大汗,中间还休息了两次。助手小护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也忙得叫苦不迭。我就更惨了,各种金属器械在口腔中来回搅动了两个多小时,犹如发生在方寸之地的一场特殊的微型战争,既有刀枪剑戟“冷兵器”,又有激光超声高科技,还不时传来器械与牙齿、托盘的碰撞声以及打磨牙齿时发出的尖锐刺耳的高频声波,并伴有一股难闻的焦糊味,我的嘴角几乎被磨烂!令博士欣慰的是一场鏖战下来终于有了斩获—一颗足有一寸长的老板牙,带着不屈的活肉与鲜血“光荣下岗了”!博士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用镊子夹着那个小小的“战利品”打趣道:“我从医十几年,拔牙成千上万颗,就没见过你这个顽固的家伙”!

        还有一件让骨科医生惊愕不已的事佐证了我的“钢筋铁骨”。二十五年前初冬的一天,我乘坐吉普车去大庆,途中突遇一辆“四轮”横穿公路,驾驶员躲避不及撞了个正着,我的双膝隔着厚厚的马裤尼和衬裤,被撞出两道三四公分长的大口子,两层衣服自然也被撞破了,然而我的双腿功能却完好无损。后来到医院做影像检查时,让骨科大夫惊讶不已:“遭受如此强度撞击,两膝的半月板竟然安然无恙,简直是奇迹”!

        这两件事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是因为童年时代摄入了大量的鱼虾和贝类,才生长发育

出了这般抗击打的骨骼。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上述两个故事只是讲述渔趣前的花絮而已,还是言归正传。十几年临近水乡泽国的生活,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使我对五花八门的捕鱼技法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按捕鱼工具分类,有撒网、拖网、挂网、吊网、扒网,打撩,罩扣,下丫子,叉鱼,走钓、蹲钓、手钓、放钓,放老鸦等,还有徒手摸鱼、挖泥逮鱼、陷阱取鱼、竭泽而渔等等。

        说到渔趣,因人们对门类众多捕鱼技法的好恶不同以及体验差异而见仁见智。我之所以对钓鱼情有独钟,是因为它与我们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成为小时候维持生命、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同时也给我的童年时代带来过无穷的乐趣。不过彼时非此时,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高档的渔具,大都是就地取材自制而成。鱼竿,多为江柴(一种粗芦苇)或细竹竿;鱼钩,讲究的买带倒刺的制式钩,一般都是用缝衣针烧红后弯成的,当然这种钩是钓不了大鱼的;鱼线,有条件的用鱼网线,没有条件的就从妈妈缝衣服的线团上扯一根;鱼漂,是用洁白的鹅羽茎剪成数截串起来的;饵料则根据不同鱼种而选定,如蚯蚓、小蚂蚱、小青蛙、面团等。

        钓鱼技法,按我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走钓、蹲钓、手钓和放钓。顾名思义,所谓走钓就是边走边钓,通常钓水面鱼类,因此种鱼个头较小,一般使用比较轻便的鱼具,如芦柴竿,自制无倒刺鱼钩,也不用鱼漂,饵料通常为小蚂蚱或面团,当遇有鱼群特别是河水浑浊时,甚至不用饵料,将空钩抛到鱼嘴前方,鱼儿误以为是食物会快速前去抢食,这时你只需向相反方向甩竿,就会将鱼挂住,当然这种技法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的,我三哥就是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法的高手。他在前面钓,我在后面抓蚂蚱备饵料,他往堤上甩,我往线上串,其速度之快令我应接不暇,有时稍大一点的鱼儿会从我的小手中挣扎着蹦到水里。三哥脾气好,从未因此而埋怨或训斥过我,在他看来跑就跑了吧,就当放生了。

        所谓蹲钓,就是相对固定地蹲在或坐在几个点上垂钓,主要钓深水鱼类,类似于现在的手竿,只是由于鱼具的差别、生态的不同以及动机的迥异,而呈现出别样的乐趣。过去没有重量轻强度高弹性好可伸缩的碳纤维材料鱼竿,只能就地取材用细竹竿代替。深水鱼爱吃红蚯蚓,所以每次出发前都要到房前屋后潮湿处挖一些小蚯蚓,放在火柴盒里备用。清晨和傍晚是鱼儿出来觅食的时间,容易咬钩,是垂钓的最佳时机。

        野生深水鱼杂而分散,不易聚堆成群,必须提前打窝,通常以麦麸或玉米皮为料,选择几处水面开阔,河水较深,水草较少,且周围无大树、芦苇或电线等障碍物的地点,将饵料攥成团抛向离岸数米远处,待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下钩开钓了。野生鱼儿完全靠自己觅食,比较机灵,而且不同的鱼咬钩动作差异较大,对垂钓技巧要求较高,不象鱼塘里的鱼有人喂养,定点“开饭”,毋需寻觅,更无竞争,久而久之变得又懒又傻,加上密度大,只要饿上一天,饥肠辘辘,钓起来非常容易。

        野生鱼种类比较杂,除了常见的鲫鱼、鲤鱼、鳊鱼、鯰鱼、嘎鱼等,有时也能钓到鳜鱼、鳗鱼、黄鳝、泥鳅等稀有鱼类,有时甚至还会钓到甲鱼、螃蟹和虾之类。最让人讨厌的是那些“罗汉狗”们(一种寸长小鱼),天生一张大嘴,哪儿热闹哪儿去,咬起钩来可不含糊,三下五除二,一条鲜活的小蚯蚓就被蚕食殆尽,露出空钩,而且它的咬法与众不同,咬一下停一会儿,不紧不慢,不深不浅,让你欲提不成欲罢不能,白白消耗弹药而毫无回馈。遇上这些家伙你只能自认倒霉,惹不起躲开它,挪个窝重新钓。

        所谓手钓,就是既没有线也不用竿,直接拿着用钢丝(自行车辐条)做成的长把鱼钩,以大蚯蚓为饵,专门钓取藏在洞穴里的黄鳝和鳗鱼的一种钓法。通常沿水稻田埂或小河边水际线先寻找洞穴,但不是所有洞穴里面都有鱼,也许有的已经挪窝了,有的可能出去觅食了,只有那些洞口周围有泡沫的洞穴里面才会有鱼。先将带饵的鱼钩放在洞口处晃动几下,调调鱼儿胃口,尔后慢慢向洞里深入,进一寸退一寸,边伸边缩,反复进行,饥饿的鱼儿无法抗拒美味的诱惑,会很快咬钩,咬钩时的强烈信号和快感体验,通过钢丝经手瞬间传导至全身,此时你须迅即向钩尖方向用力下压,在确认钩住鱼嘴的同时将鱼儿拽出,左手中指顺势将鱼儿锁住放入袋内,否则稍有迟缓鱼儿就会脱钩溜之大吉,让你扼腕叹息、懊恼不已。

        所谓放钓,就是放竿让鱼儿自动上钩,与现在的海竿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既不要人蹲守,也没有支架、信号、收放线等复杂装置,只需一根五六十厘米长的竹竿、一根约一米长的粗线和一根缝衣针,线的一端拴在竹竿上,另一端将针拦腰扣紧呈丁字状,先把针竖着从蚯蚓腹中穿过隐藏起来,再将钓竿深插到河堤水线处,与水面略呈45度角,使线与竹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使竹竿下端形成支点,这样鱼儿不易挣脱。

        夜间蚯蚓在水里会发出彩虹般奇异光泽,鱼儿出来觅食“宵夜”时,一旦发现会迫不及待且毫无察觉地将藏针之饵一口吞下,然而就在它衔着美食准备游离之时却大祸临头了,原本顺着吞进去的针,稍一用力就会立刻横过来卡在喉咙里,求生的本能驱使它强忍剧痛拼命挣扎,然而愈挣扎愈不能自拔,直到精疲力竭,等候主人收竿时束手就擒,收入囊中。    

        放钓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懒人钓法,由于无人操控,多半靠运气,概率只有两至三成。因此多下竿才能“广种薄收”,一般沿河两岸每隔十米左右插一根,需插上数十根方能有所斩获。通常天黑下竿,午夜收竿一次,尔后再次下竿,次日凌晨二次收竿。其实放钓时常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饥肠辘辘,也颇为辛苦,懒人还真做不了。好在放钓收获的都是些个头差不多,约莫半斤左右较大的鱼,而小鱼因其口小容不下长针,卡不住它,大鱼则因其有劲又容易把钓竿拖走。有时收获多了舍不得吃,便拿去卖了,当然收入是要上缴的。

        这就是我对童年时代渔趣中几种钓鱼技法的美好回忆。同样是钓鱼,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与体验。那时钓鱼,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劳动,是为了获取食物而钓,准确地说应该定义为捕鱼,渔在先,鱼在后;渔是手段,鱼是目的,二者合而生趣。如今钓鱼,主要是为了获得快乐,为愉而渔,而鱼只是副产品。一些钓客不惜花钱垂钓,钓上来的鱼要比市场卖的贵的多。在他们看来,那点差价岂可与获得的乐趣同日而语!更有甚者,有的干脆把钓来的鱼统统分送给亲友享用,美其名曰:“吃鱼不如取鱼乐”。这也许正是时代赋予今天渔趣的新内涵:钓者享受过程,食者享用成果,一箭双雕,各得其所,快哉美哉,不亦乐乎!

授权首发作者:王维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