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电模式”“车电分离”的大坑应该怎么挖

 harsen2012 2020-07-29

成都车展上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又成了热点话题,据悉政府部门已经表态支持。更有新势力领军人物表示积极推动换电模式,他认为一个换电站可以服务于500台新能源车。

“车电分离”,又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呼之欲出。既然能有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那么新能源汽车共享“电池包”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前一篇文章“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坑”对换电模式进行了运营分析。这次,沿着“一个换电站服务500台车”的说法再做一下分析,换电模式的大坑应该怎么挖。

一、困境

先算一下“500台车一个换电站”的运营模型。

假设,这500台车都不充电,只接受换电。每台车平均每月换4次电,每次新增电量60KWh,跑300公里。算下来一个月每台车行程1200公里,耗电240KWh。500台车,一个月共换电2000台次,总耗电12万 KWh。这组数字很重要,这是一个充电站基础业务量。

运营一个换电站的成本是多少呢?

“换电模式”“车电分离”的大坑应该怎么挖

由上表得出,运营一个换电站每月的基本费用大约在15万元。

一个换电站每月为电池充电12万Kwh,运营费用15万元,那么每度电需要至少增加1.2元服务费。换电站采购电价按1元计算,加上1.2元服务费,则电池电价为2.2元/Kw,每次换电用户需支付132元。每公里行车成本0.44元,与燃油车大致相等。

这样一个投资600万,一分回报都没有的模型,估计没有人会投资。

用户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要多支付十几万元的电池成本,还要承担0.44元/公里的成本,恐怕也难以接受。

没人投资换电站,使用成本过高,就影响用户购买电动汽车的意愿。电动汽车保有量不足,就更没有人愿意投资换电站。死循环,怎么办?

烧钱。

二、有办法

阿里不烧钱怎么会有今天的电商,滴滴不烧钱怎么会有今天的网约车,新能源不少钱怎么会有汽车电动化。

办法总比困难多,眼下要做四件事。

第一要忽悠政府部门。

节能环保是全球共同的责任,能源安全是基本国策,弯道超车是时代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历史必然。全社会为新能源汽车付出了巨大的成为本,为什么还发展迟缓?因为使用不方便。

换电模式能让新能源车的使用和燃油车一样方便快捷。“五分钟加油,三分钟换电”,新能源汽车市场就差“换电”这一临门一脚,之后就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那需要政府部门做什么呢?

一是表态,二是政策,三是补贴。

政府部门表明态度就给了市场预期,争取政策就能降低成本,补贴可以带来直接利益。

第二要忽悠用户。

如何让用户接受换电模式呢?

低价。车电分离,用户买电动汽车租用电池,让车价降下来。租用电池,把租金降下来。一块电池十多万,每年租金2万元才能收回成本,太贵了最好半价。每度电2.2元,太贵了,免费。半价、免费,用户满意了,谁来承担费用?融资,羊毛出在猪身上。

第三要忽悠投资人。

如何解决融资问题?

讲故事。换电模式解决了电动汽车消费的痛点,销量会井喷式暴涨。别看今年销量难以破百万,有了换电模式以后,电动汽车销量会成几何状增长。3-5年时间,年销量会达到1千万辆。8-10年时间社会保有量会达到1亿辆。

1千万销量就意味着1千多万块电池,1万多亿的销售额。

1亿台保有量就意味着1亿多块电池,10几万亿的存量。

每年新车的增量,每年电池的更新量,保守估计,每年电池直接消费在3万多亿元人民币。

丰田、大众的全球销售额也不过2万亿,换电模式,车电分离,能造就一个巨量市场。

电池厂来投资吧,谁占领这个市场谁就获得了电池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拥有了未来电池的定价权。垄断,就有了超额利润。

各路风投来投资吧,在一个巨量的、长期的、垄断的市场里,即将诞生一个万亿市值的公司。百倍、千倍的投资回报,几年时间就能达成。想想孙正义,想想马云,想想阿里……

第四要上市。

唯上市才能够融更多的钱,才能把故事讲的更长,才有机会变现。阿拉伯有个民间故事集叫《一千零一夜》说的是一个残暴的国王每天都要娶一个少女为妻,翌日早晨就要把她杀掉。宰相的女人为了拯救无辜的少女,自愿嫁给了国王。每夜她都给国王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讲到精彩处刚好天亮。国王不忍杀掉她,就允许她一夜一夜的讲下去……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就是故事之一。

羊毛出在猪身上,猪都不信。但是,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三、车厂的利益点

无利不早起,新能源车企可劲的忽悠“车电分离”“换电模式”目的何在?

转嫁成本,再造一个上市公司。

一台电动汽车动辄三四十万,有近一半的成本在电池。如果电池成本能转嫁出去,电动汽车的竞争力会显著提升。品牌解决面子,功能解决实用,价格解决一切。为什么豪华品牌越来越火,因为性价比越来越高。

洞悉人性,是营销的基本功。

方便换电,免费加电,性能提升,不信用户不买车。

销量冲高,利润增加,市值就敢上九天揽月。创始人,早期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哪管身后洪水滔滔。

四、结局

“车电分离”“换电模式”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潮之下,带动新能源车企市值飙升,背后的投资都是一伙人。

东边不亮西边亮,总能变现到手上。

但是,汽车行业,即便是电动汽车,也属于重资产、高科技、强体验、低复购的产品。终究不能像互联网行业,通过表层应用的优势就能站稳市场、垄断市场。

从用户角度,电动汽车的羊毛不易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借用P2P的一句流行语,“你盯着人家的利息,人家盯着你的本金”占了便宜早晚要还。

从投资角度,汽车行业,换电模式不具备天然的垄断特性,烧个几百亿形不成稳固市场。新能源汽车补贴了几千亿,给了一系列政策到如今又如何?随着电池技术的提升突破,可能前期的投资都会打了水漂。

最近仔细看了以下政府部委的表态,发言人说:“充电与换电都是电动汽车能源补充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适用领域消费群体。工信部鼓励企业探索车电分离模式应用,满足不同市场需要”

这话说得高,实在是高。

试着解读一下:

充电与换电都是电动汽车能源补充方式”就是说换电模式别想垄断市场;

各有优势也各有适用领域和消费群体”是普通出行领域还是商业出行领域,是私家车消费者,还是职业消费者?

“工信部鼓励企业探索车电分离模式应用,满足不同市场需要”态度很明确,满足不同市场,不是所有市场。文章开篇的假设前提并不存在。

最后,还得引用“书福同志”的名言: “必须尊重拥抱互联网,但我们不能滥用互联网概念。现在很多人用互联网电动汽车到处忽悠人,很危险,老百姓那一点钱赚的不容易。”

其实,贾跃亭也不容易。

“换电模式”“车电分离”的大坑应该怎么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