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宜宣:从敦煌抄本不润色版心经浅谈唐代佛经翻译转字转音现象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29

图1 《永乐南藏》中的玄奘法师译经图版画局部

贞观十九年,在印度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的玄奘法师带着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大唐长安,唐太宗令其在弘福寺翻译经本。翻译佛经是需要大量外语人才且要对梵文文法、语境、语言背景详细审阅、校勘的一项繁杂工作。如同《大唐三藏圣教序》所称赞的“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佛教在印度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在佛经翻译过程中需要格外保留文本原意并且兼容中印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

在《大唐西域记》中对玄奘翻译理念有过如此记述“夫印度之为国也,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书称天书,语为天语,文辞婉密,音韵循环,或一言贯多义,或一义综多言,声有抑扬,调裁清浊。梵文深致,译寄明人,经旨冲玄,义资盛德。若其裁以笔削,调以宫商,实所未安,诚非谠论。传经深旨,务从易晓,苟不违本,斯则为善。文过则艳,质甚则野。谠而不文,辩而不质,则可无大过矣,始可与言译也。”

可见玄奘认为翻译经典,忠于原文的“质”和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文”都及其重要。

图2 大唐西域记中对佛经翻译的记述

本文即是通过敦煌石室出土的六种中古《心经》写本,和日本法隆寺藏梵文《心经》写本等文物来介绍《心经》的大致版本、汉译《心经》润色与不润色本两大系统、及佛经翻译中存在着的的“对字”、“对音”现象。

一.若干《心经》中古版本介绍

图3 日本法隆寺藏贝叶《心经》,是现存版本最古的心经,图上第一叶至第二叶第一行是略本心经

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法师与《般若心经》有着极其深厚的因缘。“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愍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般若心)经,因常诵习。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令去,即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一书中,有记载玄奘往西天取经路经罽宾,有老僧授《心经》一卷,复称: “又玄奘弹舌念梵语心经,以授流沙之龙。”

《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的,译成文种最丰富的经典,有广本和略本之分,而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本均为略本。在玄奘翻译的略本《心经》中,又有润色本和不润色本两大系统。润色本是流传于世的玄奘260字译本,不润色本是如出土于敦煌藏经洞的《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

(一)法隆寺贝叶梵本

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传入日本。和后来出土的敦煌石室本对照来说,有一些出入和简略的地方,可见其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版本。

(二)敦煌石室本

①伯希和收录梵本

此本有一些简写略写和错误之处,其部分错误之处与房山石经中的“不空译本”有相似之处,或来源于同一祖本。

图4 伯希和梵本

②《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润色系统古抄本五件。

这是在敦煌石室中所发现的不抄录梵文,但纯用汉文“对字”、“对音”的版本。即同时记录经本意译和音译的文字,将语句拆分为最小的单位,互相对照。其书写方法是这样的:(阿哩也)(嚩噜)(枳帝)(湿嚩路)(冒地)(娑怛侮)

此本小题不像传世润色本写作“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而是写作“观自在菩萨与三藏法师亲教授不润色”,之所以标注不润色,是因为要同时对照梵文和汉文,兼顾梵文汉文的行文和语序就必须放弃一定文学性,直接直白的对照出来。如传世润色本可以写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而不润色本只能严格按照梵文语序写作“(俨鼻囕)般若(钵啰誐攘)(播)(啰)(弭)(哆)(左哩焰)(左啰么耨)”上句中括号外的字称为“对字”是对梵文的意译,括号内的字称为“对音”,是对梵文的音译。无论是对字还是对音都是梵文文本的附属,主要作用是让读者能够借此诵出梵文原文。

图5 笔者誊抄的敦煌本对字音心经,但加入了梵文和现代对照发音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敦煌一共发现了六个抄本:

1.伯2322 抄本。该本应属5个抄本中最佳的一个,除些小标注不是太完整外,其余正文字句、字数、文字等都没有错误。

2.斯2464 抄本。就心经正文音译部分来看,该本仍有大量的错误、错字、漏字之处。

3.斯3178抄本。该本只为前面的一段,且亦有漏句之处。

4.斯5627抄本。总体错误较少,但却将大量的二合音省略简化为单个字,此其最大特点。

5.斯5648抄本。该本与“斯2464”相似,并较之错误稍少一些,仅有两处因重复而遗漏的地方,但标题却署为“不空润色”,此是其最大特点。

6.北大D .118。无序文

《唐梵翻对字音不润色心经》在我国古代诸大藏经中均不收录,在敦煌石室被发现后才被日本《大正藏》所收入,《大正藏》所依据的正是斯2464 抄本,该本本就有许多讹谬,虽然收入时已做了一些识别,但是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错误。

(三)除敦煌本外其他的对字音《心经版本》

房山石经藏不空汉字音译本。日本人福井文雅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房山石经藏慈贤汉字音译本。福井文雅曾将此本还原成梵文。

宋.兰溪大觉禅师,汉字音译本。此本于宋宽元四年自中国传到日本。

《玄奘感观音亲授记梵文心经》,此本引自愣严解冤释结道场仪,为明清时期云南阿咤力僧常用之科仪,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底本藏于云南图书馆。

图6 安西榆林窟玄奘取经图壁画

(四)敦煌《对字音不润色心经》与传世润色本《心经》的比较异同

《不润色本心经》对比传世260字心经有许多独特的内容,如加入了序文,加入了“特进鸿胪卿开府议同三司封肃国公赠司空官食邑三千户敕谥大办正广不空奉诏译”的“莲花部等普赞叹三宝”等经文,此内容皆是传世本所不见的。并且不润色本更加忠实于梵文原本。

润色本由于经过润色加工,作为一卷更具有汉语文学性的版本,其内容约有20处与今日所见的梵文本不同。A如润色本作“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梵文本无“度一切苦厄”一句,该句可能是根据原意而添加上去的,而不润色本作“照见五蕴,现彼自性空”。B又如不润色本作“噫哈,舍利子,色空,空性是色,空不异色,色亦不异于空”,润色本直接作“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可见不润色本更加注重梵文语言细节,而润色本由于要顾及汉语行文的对仗和节奏反而显得不太忠于原文甚至删减了原文。C如梵文读作“伊往、伊瓦,谓答那、三居尼亚、三斯嘎喇、未居娘南”,按照梵文语序,不润色本作“如是、如是、受、想、行、识”,其中“伊往、伊瓦”对应“如是、如是”,具有一定准确性。而润色本直接作“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失去了对照性。

D又如,润色本作“无智亦无得”;不润色本作“无智无得无证”。E润色本作“远离颠倒梦想”;不润色本作“颠倒远行”。F润色本作“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不润色本作“心无挂碍,无有相,无有恐怖”。G润色本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不润色本作“无明,无无明,无明尽,无无明尽”,玄奘法师在润色此句时,可能将原本重复的四句删繁就简成两句。

敦煌《唐梵翻对字音不润色本心经》增加的原序现过录如下: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
西京大兴善寺石璧上录出慈恩和尚奉 诏述序
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为法忘体,甚为希有。然则五天迢迢,十万余程。道涉流沙,波深弱水。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兵之落叶。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层峦叠于葱岭,萦似带雪之白云;群木蔟于鹫峰,耸若参天之碧峤。逞途多难,去也如何。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遂乃口受与法师讫。至晓失其僧焉。三藏结束囊装,渐离唐境。或途经厄难,或时有阙斋馐。忆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则輙现珍蔬。但有诚祈,皆获戬祐。至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旋绕经藏,次忽见前僧。而相谓曰:逮涉艰崄,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还,满尔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既显奇祥。为斯经之至验。信为般若。愿为圣枢。如说而行,必超觉际。究如来旨,巨历三祇;讽如来经,能销三障。若人虔诚受持者,体理斯而勤焉”。


图7 高丽八万大藏经(约为我国宋板)中的传世心经经板及印本,图片来源网络

二.佛经翻译中的“对字”和“对音”现象

对字和对音即在外语文本上用汉字对照出意译和音译,在没有录音设备的古代,这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和学习外语方法。如西夏文与汉文相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即是以此方法来做到二文互相通语。人们狭义上提到翻译,其实指的是对字。而对音,除了现在用在音译人名地名上,其他地方则不再使用了。

图8 黑水城出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

(一)出现对音的原因

梵文佛经之所以会有对音的现象出现,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如《大唐西域记》中所说“天竺,书称天书,语为天语。”作为对佛教发源地语言的尊重,古人更愿意保留住佛陀使用的语言,或是在经本中保留上梵文原文或是西域胡文原本,或是用汉语标注的发音尽可能的唱诵梵文原文。还有明清有的根据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至汉语的佛经,则尽可能的将两种文字都抄录出来,以作备考,这也会用到对音。如《典故纪闻》记载“明永乐间,翰林院译写番字,具于国子监选用监生习用”、“明武宗佛经梵语无不通晓”。《藏汉研究文集》中说“敦煌文献中关于汉藏族人民用汉藏对音拼读或译音的方式学习彼此语言文字的记载很多,例如,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汉藏对音辞语》、《汉藏对音辞汇》等等”。

图9 明成化宫廷写经,第一行为藏文,第二行为汉语对音

其二,有一部分佛经无法意译出来,如玄奘则有五不译原则(碰到五种情况,不意译,直接音译,即直接对音):1.多含不翻:如薄伽梵等一个词有多重含义的。2.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陀罗尼”,又称真言,神咒,只能注音。3.尊重不翻:如般若是指透视诸法的智慧,就不能简单翻译为智慧二字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顺从之前古人翻译的方法不再改动了5.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古印度当地的一种果实,中国没有,所以不翻。

尤其是在佛经末尾往往附有陀罗尼神咒,这是占比最大的音译部分。而前文介绍的心经,因其内容短小,含义深刻,也就比照陀罗尼,在敦煌中留下了梵文原本和对字音的版本。

图10 敦煌出土的千转灭罪陀罗尼版画

(二)敦煌不润色本《心经》对音特点

1.对音也求古雅。对音虽然只不过是用汉字标注梵文的读音,但是用来注音的文字本身不能过于简单或是有歧义。如梵文“照见”,按现代普通话读音读作“尾亚瓦鲁卡亚底斯骂”,如果出现“骂”这类字眼是极其不雅观的,所以敦煌本作“尾也嚩噜迦野底娑么”

对音所选用的汉字一般有以下特点:A选用无歧义的字,B避开连读会有汉语实际意思的字,C多选用带有口字旁的字,D选用笔画多的字,不使得卷面抄写后因笔画少而显得单薄或粗俗,如前文“尾也嚩噜迦野底娑么”显然比“尾亚瓦鲁卡亚底斯骂”抄写出来要好看的多,E尽量选用佛教专用字和较为生僻的字,F同一发音尽量使用同一汉字标注,但有时同一词语放在不同段落中会有微妙发音差异的,亦可在音译中体现区别。如梵文“空”,有时写作“戌你也㗣”,有时写作“戌你也哆”

图11 笔者誊抄的对字音心经

2.对音同时需标注音韵和节奏。梵文“文辞婉密,音韵循环,声有抑扬,调裁清浊。”梵文本身具有极其多的舌颤音,卷舌音,连读音,清浊音等等汉语无法发出的音,这让用汉字标注出梵语发音的“对音”理论上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只能求相似。为了更加忠实于梵文发音,对音同时也会标注出节奏、二合音等等。如梵文“般若”,现代普通话音译作“布洛(连读,颤舌)居尼亚”,敦煌本作“钵啰(二合)誐攘”。如梵文“菩提萨婆诃”中的“萨婆诃”或“娑婆诃”,用现代普通话音译读作“刷(重音,四声)哈”,敦煌本作“斯嚩(二合)贺”,即“斯瓦(二合)哈”,用“斯瓦”二字快速连读读出“刷(重音,第四声)”的效果。

3.因对音而造出或专用的字。如嚩(读瓦),誐(读居),耨(读no),埵(读tua)都是为佛经注音而具有独特发音的字,常在佛经中出现,而不见或少见于四库书中。

4.对音对于考证古今音的意义。对音因可以梵汉互相通语而于如今有极大的利用价值,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古梵语反推出古汉语的读音,如梵文“菩提”,用现代普通话音译读作“布地”,敦煌本作“冒地”,可见唐代“冒”字发“布”字音。又如梵文“行”,今读“甲利央”,敦煌本作“左哩焰”,可见唐代“左”发“甲”音,“焰”发“央”音。又如唐代“也”发“雅”音,“么”发“骂”音等等。

图12 高丽初雕大藏经《三藏法师传》(约为我国北宋板),现藏日本南禅寺

本文参考书目有:
佚名《梵文<心经>整理、念诵》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高丽本
《大唐西域记》金陵刻经处本
王家鹏《明成化藏汉文对音写经浅探》

附:大正藏中收入的《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并序【炖煌出s.700】)

西京大兴善寺石璧上录出慈恩和尚奉 诏述序。

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为法忘体,甚为希有。然则五天迢迢,十万余程。道涉流沙,波深弱水。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兵之落叶。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层峦叠于葱岭,萦似带雪之白云;群木蔟于鹫峰,耸若参天之碧峤。逞途多难,去也如何。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遂乃口受与法师讫。至晓失其僧焉。三藏结束囊装,渐离唐境。或途经厄难,或时有阙斋馐。忆而念之四十九遍,失路即化人指引,思食则輙现珍蔬。但有诚祈,皆获戬祐。至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旋绕经藏,次忽见前僧。而相谓曰:逮涉艰崄,喜达此方,赖我昔在支那国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由斯经历,保尔行途。取经早还,满尔心愿,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既显奇祥。为斯经之至验。信为般若。愿为圣枢。如说而行,必超觉际。究如来旨,巨历三祇;讽如来经,能销三障。若人虔诚受持者,体理斯而勤焉。

特进鸿胪卿开府议同三司封肃国公赠司空官食邑三千户敕谥大办正广不空奉诏译。

莲花部等普赞叹三宝。

曩谟(引)没驮(引声上)野(一)遇啰(上)吠(二)曩谟(引)达(引上)磨野(三)驮以(引)铭磨(四)曩谟(引)僧伽野(上引五)磨贺谛(二合引)谛[肄-聿+余](二合引)毗药(二合七)毗舍(引)佐(八)迦磨啰目佉(引九)迦磨啰路(引)左曩(十)迦磨啰攞(引)沙曩(十一)迦磨啰贺(引)娑哆(十二)迦磨啰婆母儞(上十三)迦磨攞 (十四)迦磨啰(引十五)三婆(上)嚩娑(十六)迦啰磨啰(十七) [(敲-高)-又+乙]洒(二合)攞(引)曩(十八)娜谟(引)宰堵谛。

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与三藏法师玄奘亲教授梵本不润色。

钵啰(二合般)誱攘(二合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糸*(敲-高-又+乙)]哩(二合)那野(心)素怛囕(经)阿哩也(二合圣)嚩噜(观)枳帝(自)湿嚩路(在)冒地(菩)娑怛侮(萨二)俨鼻囕(深)钵啰(二合般)誱攘(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三)左哩焰(二合行)左啰(行)么[口*女]尾也(二合时四)嚩噜(引)迦(照)底娑么(二合见)畔左(五)塞建(引)驮 (引五蕴)娑怛(引)室左(二合彼)娑嚩(自)婆嚩(引性)戍儞焰(二合空)跛失也(二合)底娑么(二合现)伊贺(此七)舍(舍)哩(利)补怛啰(子二合八)噜畔(色)戍儞焰(二合空)戍儞也(二合空)[口*带](性)嚩(是)噜畔(色九)噜播(色)曩(不)比[口*栗](二合)他(异)戍儞也(二合)哆(多空十)戍儞也(二合空)哆野(亦十一)曩(引不)比[口*栗](二合)他(异)[萨/女]噜(二合)畔(色十二)夜(是)怒噜(二合)畔(色)娑戍(彼)儞也(二合)哆夜(空十三)戍(是)儞也(二合)哆(空)娑(彼)噜畔(色十四)曀嚩(如)弭嚩(是十四)吠那曩(受)散誱攘(想)散娑迦(引)啰(行)尾誱攘(二合)喃(识十五)伊贺(此)舍(舍)哩(利)补怛啰(子二合十六)萨啰嚩(诸)达么(诸法)戍儞也(二合)哆(空)落乞叉(二合)拏(相十七)阿怒(不)哆播(二合)曩(生)阿宁(不)噜驮(阿不十八)阿(不)尾么攞(净十九)阿(不)怒曩(增)阿(不)播哩补攞拏(减二合二十)哆(是)娑每(故)舍(舍)哩(利)补怛啰(子二合廿一)戍儞也(二空合)哆焰(中)曩(无上)噜畔(色二十二)曩(无)吠(引)那曩(受二十三)曩(无)散誱攘(想二合二十四)曩(无)散娑迦啰(行二合二十五)曩(无)尾誱攘(二合)喃(识廿六)曩(无)斫乞蒭(眼)戍噜怛啰(二合耳)迦啰(二合)拏鼻[口*尔]贺(舌)嚩迦野(身)么曩[(台/十)*力](意廿七)曩(无)噜畔(色)摄那(声)彦驮(香)啰娑(味)娑播啰(二合)瑟吒尾也(触二舍)达么(法廿八)曩(无)斫蒭(眼二合) 驮都(界廿九)哩也(乃二合)嚩(至)曩(无)么怒(意)尾誱攘誱(二合)喃(识)驮都(界卅)曩(无)尾儞也(明卅一)曩(无)尾儞也(明尽无二)曩(无)尾儞也(明)乞叉喻(尽卅三)曩(无)尾儞也(明)乞叉喻(尽卅四)野(乃)嚩(至)[口*惹]啰(老)么啰喃(无卅五)曩(无)[口*惹]啰(老)么啰拏(无)乞叉喻(尽卅六)曩(无)[禾*辱]佉(苦)娑敏那野(集)宁噜驮(灭)么(哩)誱穰(二合道卅七)曩(无)誱攘喃(智卅八)曩(无)钵啰(二合)比底(得卅九)曩(无)鼻娑么(证四十)哆(以)娑每无那(所)钵啰(二合)比府(得二合)怛嚩(故四十一)冒(菩)地(提)娑(萨)怛嚩喃(埵四十二)钵啰(般二合)誱攘(若)播(波)啰弭(多四十三)么室哩底也(二合依)尾贺(于)啰底也(二合住四十四)只踗(心)嚩(无)啰(早)拏(碍四十五)尾儞也(明)乞叉喻(尽三十三)曩(无)尾儞也(明)乞叉喻(尽卅四)野(乃)嚩(啰至曩无)[口*惹]啰(老)么啰喃(死卅五)曩(无)[口*惹]啰(老)么啰拏(死)乞叉喻(尽卅六)曩(无)[禾*辱]佉(苦)娑每那野(集)宁噜驮(灭)么哩誱攘(二合道卅七)曩(无)誱攘喃(智卅八)曩(无) 钵啰(二合)比底(得卅九)曩(无)鼻娑么(证四十)哆(以)娑每(无)那(所)钵啰(二合)比底(得二合)怛嚩(故四十一)冒(菩)地(提)娑(萨)怛嚩喃(埵四十二)钵啰(般二合)誱攘(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四十三)么室哩底也(二合依)尾贺(于)啰底也(二合住四十四)只哆(心)嚩(无)啰(挂)拏(碍四十五)只踗(心)啰(挂)拏(碍四十六)曩(无)悉底怛嚩(二合有)那(恐)[怡-台+(日/工)]哩(二合)素都(二合怖四十七)尾播(颠)哩也(二合)娑(倒)底(远)伽兰哆(离四十八)宁(究)瑟吒(竟)宁哩也嚩(二合涅)喃(盘四十九)底哩也(三二合)驮嚩(二合世五十)尾也(二合) 嚩(所)悉体踗(经)娑嚩(诸)没驮(佛五十一)钵啰(般)誱攘(二合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五十二)么室哩(故)底世(二合得)耨(无)踗兰(上)[糁-(彰-章)+(恭-共)]藐世(二合等)[糁-(彰-章)+(恭-共)](正)没地(竟五十三)么鼻[糁-(彰-章)+(恭-共)]没驮哆(引是)娑每(故二合)誱攘(二合)哆(应)尾演(知五十四)钵啰(般)誱攘(二合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五十五)么贺(引大)满怛噜(咒五十六)么贺(引大)尾儞也(明二合)满怛啰(咒五十七)阿(无)耨哆啰(上)满怛啰(咒阿无五十八)娑么(等)娑底(等)满怛啰(咒五十九)萨(一)嚩(切)[禾*辱]佉(苦)钵啰(二合)舍(止)曩(息卒)娑(真)底也(实)么弭(不)赞哩也(二合)怛嚩(虚二合六十一)钵啰(二合般) 誱攘(若)播(波)啰(罗)弭(蜜)哆(多六十二)目讫姤(说)满怛啰(咒二合)怛儞(也)他(二合曰)誱谛谛谛(六十四)播啰誱谛(六十五)播啰僧誱谛(六十六)冒地(引)娑嚩贺(六十七)。


梵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