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霸父亲分享:上初中后,才明白孩子的起跑线究竟是什么?

 皓哥儿 2020-07-29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常见的育儿口号,是很多父母早期教育孩子最主要的目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成为现在父母们的焦虑之源:

“要想学好语文,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4岁开始学英语已经晚了,因为过了语言敏感期”

“乐器要从小培养”

“孩子身体是学习好的根本”

……

于是父母们的焦虑成了各种培训机构的饕餮盛宴:英语、舞蹈、钢琴、古筝、书法、围棋、轮滑、游泳、羽毛球、足球、画画、小提琴、学前班、口才演讲等等,真的是太多太多了,那么这么多起跑线,究竟哪条才是最重要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一位学霸父亲的分享:

作为一个初中生的父亲,回想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不得不说,跟孩子刚出生那会比,我对孩子起跑线的看法变化真的太大了。这么多年走过来,我发现孩子最重要的起跑线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和父母。

我知道这个答案有点残忍,但这确实就是事实,那些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话,在电影里看看就好了。回想自己,当初从小镇上一路考上大学,也是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当父亲后才明白,有些事情真的很难改变:

3万一年的画画班和1万一年的画画班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学区房,可是我那点存款买学区房付个首付都不够;

别人带着孩子天南海北的旅游增加阅历,我却只能带着孩子在家门口的公园转悠,毕竟几千块的机票对我这种工薪家庭来说不是小数;

当然,物质带来的差异确实很大,但它却不是最大的。女儿的一位同学出生在书香门第,爷爷奶奶都是大学教授,英语奶奶自己在家就可以辅导,孩子2岁开始就在家里跟父母用英语交流,这种代际间累积的差距才更让人绝望。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要问:“那我们普通的父母应该怎么办呢?”我建议:面对现实,积极进取。起跑线的差异是天生的,我们一定要自知,然后卸掉不切实际的目标。

比如音体美,这三门确实要从小培养,但如果你家庭条件普通,就不要在这方面跟别人一较长短了,集中资源放在语数外上,通过学习出人头地不也一样吗?

再比如游泳,幼儿园学和上大学的时候学,对于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呢?所以对于这些“非主流项目”,普通家庭能放弃就放弃吧,除非孩子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这些项目不能碰,有能力上1-2个玩玩肯定更好,但不要太多纠结有什么成就,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主要项目才是正途。还有你也别抱着孩子将来以特长生入学的希望,除非常你相信你的孩子是万里挑一的。

最后,上面说的起跑线都是关于学习的,等到孩子上初中后,你会发现起跑线不是都与学习有关,有些事情其实比学习更值得父母关注。

因为学习只是普通孩子人生的一条路,如果孩子真的不爱学习,那么父母就需要锻炼孩子一些学习之外的能力,比如待人接物、做人等等。比起那些非主流项目,这些能力对于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学霸级的书呆子,混得再差也还会有立足之地。但是一个学渣级的书呆子,这一生有可能基本就废掉了。所以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知道除了学习,孩子还有很多路可以走,千万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