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这些“强人”,亲手熄灭大汉最后的荣光

 林歌作品 2020-07-29

汉灵帝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一病不起,开始为江山社稷选择接班人。

入选的有两个。

一个是14岁的刘辩,也就是何进大将军的外甥;另一个是9岁的刘协,王美人所生。

刘辩平庸而轻佻。灵帝对他很是看不上眼,而老二因聪明伶俐甚得欢心。

但对于选择接班人这样重大的问题,灵帝到也明白,没敢轻易做出废嫡立庶的决定。

蹇硕以及十常侍虽然恋权贪财,但对灵帝却也惟命是从、忠心耿耿,因为在他们心中,灵帝实在是个千年一遇的好领导。

同时,他们不愿看到何进的权势进一步膨胀,于是也不希望何进的外甥刘辩接掌大位。

但怎么让何进出局呢?

十常侍想了一个好点子,那就是借口西凉韩遂作乱,提请大将军何进领兵西征。

何进这个时候也不傻,也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设法拖延时间。

不几天,汉灵帝病死,蹇硕决定先发制人,诛杀何进,然后再立刘协为帝,于是召何进入宫。

何进知道蹇硕不怀好意,于是称病不入,并在宫外集结军队严阵以待。

蹇硕迫于压力,不得不同意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何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同时辅政。

何进一口气提拔了袁绍等20多人的职务,一时威镇当朝。

对于何进的权势,最怕的还不是十常侍,而是蹇硕。

蹇硕因为手握军权,与何进矛盾最大,势如水火,因此恐惧不安。

于是他不得不先跳了出来,再度谋害何进。

但这个阴谋被人告发,于是何进逼迫十常侍下令捕杀蹇硕,尽掌兵权。

宦官已经让步,何进现在进可尽诛宦官,一手遮天;退则与宦官达成均势,牵制士大夫,尽享荣华富贵。

但野心勃勃的袁绍却不想让水这么快就清下去,于是告戒何进斗争远没有结束,必须杀掉所有宦官,以绝后患。

但这样重大的事情,何进竟然要向他的妹妹何太后请示。

同样的奇怪的是,何太后竟然把宦官当作依靠,坚决不同意何进诛杀宦官,何进因此也不敢动手。

而更奇怪的是,何太后的母亲与何进的弟弟何苗因拿了宦官的贿赂,也替宦官们说好话,坚决阻挠何进对宦官采取行动。

何进浑浑噩噩、犹犹豫豫,袁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担心夜长梦多,把他晾在旱地上,于是再次向何进建议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

这个办法也许给何进壮了胆,终于点头。

于是四方兵起,朝野震动,外戚联合士大夫同宦官的总决战已经不可避免。

但此时何家人的表现仍然异常可笑,哥哥在四处调兵准备诛杀宦官,而妹妹却匆匆忙忙地把中常侍、小黄门们都出宫,让他们早日回家。

宦官们一看何进真要大开杀戒,能跑到哪去,于是竟然跑到何进府第,团团跪在何进的脚下哭天抹泪苦苦哀求。

袁绍一看十常侍都送上门来了,在旁力劝何进乘机把他们全都宰了。

但没主意的人,似乎也一定心太软。

这个时候,好人何进也下不了手,硬是把十常侍都放了。

袁绍并不甘心,于是假传命令,通知各州郡逮捕宦官的亲属。

宦官们一看何进抄他们后路,真是无路可走了,只好铤而走险。

与何进不同,他们都是在血雨腥风里走过来的,贼胆包天,而且行事果断。

他们借口离京前要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跑进皇宫,并假传何太后的谕旨,召何进进宫。

何进竟然不知是计,不听众人的劝阻,糊里糊涂地入了宫。

公元189年9月22日,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数十名宦官,将何进斩杀于嘉德殿前,并把何进的头颅扔出宫外。

手握重兵的何进连几个宦官也不敢杀,那就难怪死在宦官之手。

在外面等候的何进家兵一看主公竟然身首异处,于是红了眼,立即围攻南宫。

防卫宫禁的虎贲中郎将袁术,也率兵加入战团,并火烧宫门。

这时车骑将军何苗也亲自领兵来援,但他的到来只是续写何家可笑的故事。

——何进的家将与何苗不和,甚至认定何苗对何进的死负有责任,并企图保全宦官。

于是两个将军府的家兵忘记了诛杀宦官,自己却打了起来,何苗最后可笑而可悲地死在何进家兵的刀下。

现在,整个洛阳城都归袁家掌握了。

袁绍、袁术和他们的叔叔袁隗主持大局。

袁绍、袁术以及曹操率军杀入宫中,关闭宫门,同时发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命令,指挥士兵在宫中搜索,最终将宦官斩尽杀绝,死者达二千多人。

何进的死为一场大政变以及东汉的崩溃做了血的奠基,袁绍等也才敢于发难。

与何进与袁绍相比,张让、段珪等十常侍更不像弱者,他们逃窜之余,还裹挟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小哥俩。

他们先是从秘道(复道)逃往北宫,后又逃出洛阳城,一路北行。

河南尹王允听到消息后,立即派河南中部掾闵贡予以阻截。

闵贡追了三天,追到黄河岸边,厉声叱责张让等人。

张让见前无活路,后有追兵,旁边又有个姓闵的把自己祖宗三代都骂遍了,恼羞成怒,惊恐交加,一想干脆不活了,于是投河自尽。

至此,困扰东汉政权几百年的外戚和宦官问题,竟然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奇迹般的消除了。

问题是,不好的秩序也是秩序,此后东汉王朝遭遇的灾难将更加恐怖。 贡等人搀扶着小哥俩,向洛阳方向前进。

走到北芒阪下,突然前面马蹄声揭天动地,滚滚征尘随风大作,一彪凶悍的铁骑已驰到眼前,为首一人膀大腰圆、黑脸虬髯。

有人认出他正是并州牧董卓。

董卓出生在凉州,膂力过人,在马上可以左右开弓,是一名天生的军人,很早就成为帝国重点培养的军事人才。

他在东部参与镇压黄巾时作战不利,但在西凉平定羌人却是把好手,一来二去,已经成为维持西部稳定局面不可或缺的人物。

董卓依靠的力量是他的一支私兵,主要由“湟中义从”和秦胡兵组成,异常强悍。

“义从”大概是指一群很讲哥们义气的亲兵随从,类似于子弟兵。

后来公孙瓒在辽东也弄了一帮好骑白马的哥们相随左右,号称“白马义从”,也许是受了董卓的影响。

《后汉书·郑泰传》:“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

当时天下最强的六支武装,董卓竟然拥有其中的三支,其军力之强如何不令人畏惧?

朝廷想掳夺董卓的兵权,于是调他出任中央政府的少府。

对于这个九卿之一的高位,董卓并不稀罕,更不想离开军职,于是抗命说部下阻拦不能赴任。

朝廷还不死心,一心要董卓离开西凉,于是又把并州牧的位子腾出来让他做。

并州也属边地,而且董卓曾经做过并州刺史,这回实在找不出理由不去了,除非直接造反。

但董卓还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做并州刺史可以,但他要带上自己的三千亲兵。

朝廷软弱,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制裁董卓。

于是董卓带着三千亲兵兴高采烈地前往并州赴任,这又开创了东汉帝国的一个先例。

关于董卓为何戏剧般地突然出现在少帝小哥俩的面前,《三国志》和《后汉书》各自的记载都不统一。

不过,董卓蹲在洛阳城郊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始终在等待最佳的出动时机。

自然,他不是要替何进和袁绍卖命,而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

显然,董卓的弟弟董旻是他在朝中的眼线。

董旻那时在洛阳做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表现活跃,不过干的也不是什么正经事,何苗就是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的。

初到洛阳的董卓,军力并不强大。

那时,西园八军、两将军府的残兵剩将、丁原率领的并州军、袁绍的部队、鲍信和张辽招募的军队,加在一起也有数万之众。

作为一个军人,董卓对政治不太明白,但玩军事的确有一套,很快就在洛阳城给公卿和百姓们上演了一个武装游行秀的好戏。

他让部队在夜间悄无声息地调出城外,然后等到白天再鼓乐喧天、浩浩荡荡地开回城中,而且每隔四五天就来这么一次,疑似西凉兵正源源不断地开到洛阳。

袁绍被这么大的阵势搞蒙了,不敢动手收拾董卓;而别的军官从军人的角度不禁对“兵强马壮”的董卓肃然起敬。

于是,何进、何苗的家兵投奔了董卓,吕布杀了上司丁原,领着并州军马也投到董卓帐下。

吕布的同事和老乡张辽,一看勇猛如吕布者都归顺了董卓,于是带领所部千把人也投了董卓。

吞并多家武力之后,洛阳城中的董军已经一头独大是了。

本来是洛阳城中一哥的袁绍,此时却毫无作为。

《三国志》和《后汉书》一致说:“绍畏卓,不敢发。”

强人鲍信回到洛阳后,就不信这个邪,指出董卓外强中干,于是力劝袁绍趁着董卓立足未稳,发动突然袭击,将其拿下。

可惜,袁绍被董卓三天两头开进的人马搞得晕头转向,遂不敢发。

鲍信是一个杰出的人,后来与曹操并肩作战,只可惜早早战死。

但袁绍其实并不惧怕董卓本人,只是担心董卓那令人生畏的武力。

当董卓就废旧立新问题征询袁绍的意见时,袁绍坚决不同意。

董卓大怒,手按佩剑,大声骂道:“你这个小兔崽子!天下事的决定权在我不在你,我要做的事情,谁敢说个不字?难道你怕我手中的宝剑不够锋利吗?”

在这一刻,袁绍的怒火也终于爆发,反唇相讥:“你以为天下就你一个强人吗?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敲!”

随即也把佩刀一横,拱了拱手,摔门而出。

随即袁绍离开洛阳,逃奔冀州,转过年来即揭起讨董大旗。

显然在讨董问题上,袁绍也不急于一时,这到符合他的一贯作风。

袁绍一走,董卓凭借并不强大的武力,成为洛阳城的一哥。

在北芒阪下,董卓就曾同少帝刘辩和刘协小哥俩都谈过话,那时刘辩虽已14岁,但对朝中事却糊里糊涂,前言不搭后语。

而陈留王刘协那时虽只9岁,说起话来却有条有理,甚是可爱。

因此,董卓生了废立之心。

当然,董卓并不是喜欢一个聪明人做皇帝,而是同历史上所有权臣一样,不过想借废立一事给自己的权力增添更重的砝码。

臣子董卓废掉了天子,驱逐了何太后。

他给少帝加的罪名是:天姿轻佻,没有帝王应具有的威仪,在服丧期间,怠慢懒惰。

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亲自解下少帝的玺绶,九岁的陈留王刘协被立为新君,这个聪明的孩子成为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

其实,在他登基的那一刻,东汉的历史已经终结。

士大夫们在董卓主持的百僚大会上保持了沉默,似乎愿意臣服于董卓。

但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很快,两个名士主动投靠了董卓,一个是尚书周毖,一个是城门校尉伍琼。

事实证明,他们是士大夫集团派出的卧底,后来死于非命。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董卓同意了周、伍二人的建议,并让他们重新组建新一届政府。

一天董卓带领司徒黄琬、司空杨彪(杨修的爸爸)身上戴着重刑给小皇帝上书,要求给窦武、陈蕃以及党人们平反昭雪。

也就是说董卓连命都可以不要,也一定要还党人一个清白。

估计是周、伍二人拿董卓找乐,连小皇帝都是他立的,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演这一出戏。

周、伍二个卧底,越俎代庖地替董卓做了两件事:

第一征辟名士,像郑玄、荀爽、申屠璠、蔡邕、陈纪、韩融、郑泰、何颙等人都榜上有名,看上简直是何进幕府的翻版。

对于天下名士荀爽,仅仅在九十五天的时间里,就从一介布衣(处士)被提拔到了宰相(司空)。

周、伍这两个嘎小子,还让何进的第一谋士、袁绍挚友的何颙做了卓府长史。

二是,他们把有名的士大夫派往各地,收揽实权。

结果,尚书韩馥做了冀州刺史,侍中刘岱做了兖州刺史,骑都尉张邈做了陈留太守,孔伷做了豫州刺史,张咨做了南阳太守。

这些人从董卓那里拿到实权,后来却无一例外地都站到了讨董的队伍里。

在董卓行废旧立新之际,许多京官已经意识到上山雨欲来,纷纷弃官而逃。

但最让袁绍担心的是袁氏兄弟和曹操。

他们都没有往家乡跑,而是别有目的。

袁绍北上逃往冀州,而他的铁哥们韩馥“刚好”在那里做刺史;

袁术南下荆州南阳郡,而他的铁哥们张咨“刚好”在那里做了太守;

曹操跑得最辛苦,在中牟差点遇难,但最后跑到了兖州的陈留,而他的发小张邈“刚好”在那里做太守。

他的另外一个哥们刘岱则是兖州的刺史。

显然,他们的逃亡,也是周、伍两个卧底的杰作。

这时的董卓还睡在梦里,还想着息事宁人。

名士们说:袁家四世五公的家底,把袁绍逼得反了,那可是一呼百应。

董卓一听,心眼也活动了,于是让袁绍做了渤海太守,还封了侯。

除了跑走的那些人,现在对董卓威胁最大的是他的老上司——左将军皇甫嵩。

董卓离开西凉时,是带走了三千亲兵,但他带不走的还有四万人马,就捏在皇甫嵩的手里。

而且皇甫嵩就驻屯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市),离洛阳也不是很远,成为董卓的心腹之患。

假如皇甫嵩起兵讨董,估计董卓未必是对手。

可惜他也是一个脑子进水的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与何进一样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无法承担历史的责任,结果被自己老部下董卓兵近乎儿戏般地收拾了。

董卓先是在皇甫嵩的驻地扶风设了一个汉安都护,总统西部军事,剥夺了皇甫嵩的军权。

然后,假传圣旨,让皇甫嵩入京任一个小小的而可笑的“城门校尉”。

愚忠的皇甫嵩竟然把军队交给了他人,来京赴任了。

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业,要成为一个大丈夫,必须要有胆有识,也就是敢作敢当。

有胆才敢做,有识才敢当,才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董卓也有胆有识,胆子是超一流的,但识却是二流的。

对于军人董卓来说,他在洛阳的表现也许已经很不错了。

在表面上,一些士大夫似乎也接受了他的统治,甚至在他擅行废立之时也默不作声。

但这个时候,董卓和他的部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关东的豪杰们毫不犹豫地树起反旗。

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那就是董卓及其部下,竟然在首都洛阳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掳掠。

《三国志》和《后汉书》都饱含激情地记载了董卓军的恶行,说董卓放纵士兵,肆意烧杀掳掠,甚至还挖开灵帝的陵墓(文陵)。

董卓军做这样的事情,从任何角度都是无法被宽恕的,王者之师与流寇、叛军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祸害老百姓。

人们对于权臣窃政的事情见多了,但对于公然的叛乱行为,对于官军变为贼寇,那是谁也不能接受的。

于是,东汉王朝的政治平衡被彻底打破,皇帝成为武人的傀儡,斗争转向了士大夫和武人之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