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湛江的雨 / 梁裕培

 作家美文 2020-07-29

 声明:本作品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特别提示 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同时发表在‘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微信公众号’四大媒体平台!


湛江的雨

作者: 梁裕培

   湛江是我的故乡。旧时称“广州湾”,解放后改名“湛江”,是全国14个最早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湛江的雨是田野的微笑,是天空的泪水,是大海的叹息。它们从天空飘落,伴着欢快的足音,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湛江的雨,有时又随强台风而至。粗暴,猛烈,使人猝不及防……

每当思乡的情绪在游子心中瞬间燃烧的时候,总是想到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雨。

   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在故乡的大地上,在故乡的雨中热烈奔跑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一题记

雨,田野上春天的微笑

   湛江几乎没有大江大河,有的只是怀抱大海。不曾考证,当年为何叫“湛江”,而不是“湛海”。或许是当年为求“江河”,为求雨水的缘故吧。

   这是一个听起来都让人展开想像翅膀的名字,充满着对美好的憧憬与遐想。

   湛江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雷州半岛上,地处粤桂琼三省交汇处,南濒南海,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东与茂名市为邻。

   湛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常受副热带高压、西南暖流低压及干热风的影响,多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雨云的生成,晴朗多,降雨较少,而且雷州半岛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更不利于降雨产生。

   历史悠久的湛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城市。

   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时称“广州湾”。1943年,广州湾被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 ,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

   湛江承载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有个美丽的名字。

   今日的湛江大地焕发出青春的魅力,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湛江,海洋性气候,四季不分明。降雨量少,有关资料显示:全区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 

   湛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三面环海,其气候特征是:每年春季到初夏(2月5日至4月4日),副热带高压脊北移,空气层由干冷的稳定层结构转变为湿热的不稳定状态。

   如遇冷空气南侵,常形成持久的低温阴雨和连阴雨天气。春季会有“回南天”,潮湿有时比较严重。

   “万物润无声”,春天还是很慷慨的。仁慈的上帝总把春雨的钥匙交给湛江辽阔大地,春雨带着香甜和清香,轻轻在田野间,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春天的大门敲开。

   春雨如衣,春雨是湛江最美的容颜。 听,那淅淅沥沥的响声;听,那噼噼啪啪的撞击声,春雨在田野间演奏起交响乐。春雨滋润着大地,大地吮吸着春雨。在春雨的淋浴下,小草冲出土壤的束缚,探出脑袋来迎接着又一个春的季节。

在牛毛般的细雨中,速生林桉树小姐也禁不住春雨的诱惑,婆娑而来,为大地增添生机与活力。它挥动着舞裙,让人们来评比春姑娘与她的舞姿。

   在晶莹剔透水珠下,花儿更是少不了自己独有的一份魅力,纤纤细雨落在花朵上,流畅地滚动着。大榕树这些四季长青的树木,也在春雨沐浴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绿装显得愈加发绿,似乎要在春天里展示他们雍华的盛装。

雨一直在下,整个小院都沉浸在湿漉漉的氛围中,就连那些猪猪、狗狗们,或立或卧悠闲自得。

   农民伯伯早已算好春耕的时节,他们在田野间忙碌的一个个镜头,是一行行燕子,点缀在春天旷野里淡淡的影子。

   “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湛江的春雨是湿冷的,多情的,春雨霏霏,春光不可负。

   虽然我们并没有一定拥有整个春天,但在怡人的湛江大地上,播下种子,春雨一定会催生它荫芽成长,试想一下:种子开始发芽,嫩绿的小叶子徉徜在春天的时光里,洒着太阳,吮吸着雨露,诗情与画意写在大自然的旷野之上。

雨,给力茁壮成长

   夏天,是大地最给力万物生长的季节。初夏(4月5日至6月4日),东南季风盛行,西南季风开始建立,副热带高压脊继续北移,强对流及锋雨活动影响范围加大。

   湛江夏季高温多雨,长夏无冬。这时,夏雨说来就来了。有时使人猝不及防。

我喜欢湛江的雨。“连雨不知春去,一睛方觉夏深。”夏天,湛江的雨很任性。轰轰烈烈的雷声似乎要把天空撕裂,把一盘盘的雨泼向大地。雨滴不管打在什么上面,都是掷地有声。

   童年的记忆总是停留在老房屋顶上飘落的细雨,那是织在瓦片上的岁月。恍如房檐小图案,在雨水的洗刷中,愈发得湿润起来,清晰起来。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盼望下大雨。因为这样一来,原来平坦的村子小巷,就变成奔流不息的“小河”。我们几个小朋友在雨中戏水,奔跑……

   有一次,看着大人在坡地里种花生。我也偷偷捡起一颗花生米种子,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种下。不幸的是次日就下起大雨,我开始以为他会被冲走。

没想到过了十多天,我悄悄再去看它时,雨水冲刷之后,它身上仅靠少量的土壤供其生长,但它还是发芽了。

   当我拿起它的时候,它的身上还有不少的小洞,可能被小鸟啄过,但它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它坚持了,开始长出小小的芽。我不知这十多天里,这颗种子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与磨难。

   一颗不起眼的种子,它的一生从雨里来,在雨中拼搏,出生,成长甚至走向死亡,在雨中完成了它的使命。有了土壤,有了雨水的滋润,生命就能神奇地成长。

   有一天,躺在瓦屋檐下,听到很美妙的雨滴声,“莎莎莎、莎莎莎”,雷雨交加的时候,人在屋子里悠闲地听着风雨声,站在窗口看着外面奔跑的人群,感觉特别安全,特别温暖。

   想着野外的大树,水稻和小草,他们要经历着怎样的洗礼。这时,家的温馨在雨中越显得弥尔珍贵。

   下雨的时候听着雨声入眠,梦里也会安静,雨声仿佛就是世界剩下的声音,而雨声的喧哗使夜显得更加宁静,每个人都可以回到家里感受到温暖。世界变得温馨而安宁, 所有的一切都暂停了似的。

   在雨夜中听雨,翻开一些尘封的记忆,总有一些故事在雨夜中得到清新的冲洗,一些些生活的碎片,温暖了时光的回忆。

   长大后,离开了故乡湛江,在外谋生,人生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风雨。但湛江的雨,历经岁月的浸泡,不管当年是否它在风的鼓吹下,倾泻得多猛烈。总觉得它是非常的柔软,紧紧贴在心田间,仿佛是一幅幅逝去的风景,原来是如此的亲切与温存。

   湛江的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过,有时候,希望雨一直下,不要停下来。有时候,又想走出屋子,在雨中淋漓,张开双臂拥抱夏雨的热烈。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与幼芽一样在茁壮成长。

雨,台风的一对孪生姐妹

   湛江的雨,诠译了人生一个深刻的哲理:彩虹总在风雨之后出现。

   湛江是个多台风的地区。据解放后的资料统计表明:湛江平均每年有2至3个强台风。

   夏季(6月5日至9月2日),西南季风盛行,天气系统为副热带高压控制,此期间降雨以台风雨为主。

   据统计,湛江地区全年降雨集中在4月份至10月份,这几个月份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90%。

   台风雨,是湛江降雨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在台风到来时发生。台风的中心风力一般很大,最大可达12级以上,降雨的时间一般根据台风移动的速度而定,短时间内降雨强度非常大,而且伴有强烈的雷电大风。

   湛江是一个多台风地区。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来的降雨,这种风暴是由异常强大的海洋湿热气团组成的,台风经过之处暴雨狂泻,一次可达数百毫米,有时可达1000毫米。

   台风是个灾难,但它也有柔情一面。暴雨与台风是一对孪生姐妹。有些年份,湛江大地被晒出网状的裂痕,张着舌头在喘气。当人们焦虑祈祷雨的时候,台风就会捷足先登,把雷州半岛横扫一遍,二遍。然后倾盘大雨无私泼向干涸的大地。

   有时我想,假如没有台风,单有暴雨,多好!可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上帝是如此的公平,它在给你面临台风重灾的同时,也会给你带来生的希望。

   每当台风快要来临时分,气象部门四处捕捉它的有关信息。每天二十四小时海量提前向市民发布,整个城市静悄悄,严防以待。

   一座城都在祈祷雨的到来。台风来,必有雨;一座城又在担忧台风的光临,担忧它横扫大地,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仿佛初恋的少女,在等待着她男朋友的到来,俨然倾城之恋。怕他不来,又隐隐约约担忧他来而不守常理,开始他野性的狂乱。

   “山雨欲来风满城”。湛江的台风脾性就这样的怪。台风雨是猛烈的,粗暴的。每一次倾盘大雨,似乎有无数个炮弹落下来,要把大地砸出无数个大小洞。顺心的时候,台风雨惊鸿一瞥,丝丝纤雨,干枯的大地久逢甘霖,有了温暖的滋润。

   台风暴戾的时候,却不顾一切,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夹杂着骤雨,掠过云霄,要把整座城市彻底推毁!

   但见大水从地下冒出来,居住的小屋,瞬间成了大海的一叶孤舟。

   街道上的浸水,漫过马路,天际流,地上飞。

   台风骤雨吹过,是一种狂野过后温存之美。雨声由远而近,由疏至密,密密斜斜的。尤如天空在编织着一张庞大的网,覆盖在大地上。

   台风之后的雨天,是最令人惬意的。虽然街道上,野外一片狼藉。但这时你可以放下手头上一切要紧的事情,领略台风肆虐之后的温柔。在老房的屋檐下,静心品雨。

   就这样,一天的时光便在雨声中晃悠晃悠地过去。第二天,再去清理外面乱七八糟,台风留下狼藉不堪的现场。

雨,秋冬之夜对大地的絮语

   或许很多没来过湛江的人,一听说到湛江的雨,定会联系到台风雨和暴风雨。其实在湛江的雨季里,绵绵细雨,柔柔小雨也不少。严格来说,湛江没有秋季,有时到了12月初还是很热。冬季不怎么冷,也不怎样干燥。

   湛江的秋季(9月3日至11月2日),冷高压逐渐南侵,降雨较少;冬季(11月3日至2月4日),东北季风强盛,被冷高压控制,年内降雨量较少。

   全年降雨量最少的月份一般为1月或12月,其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0.4%。雨量月份分布不均,这是罕见的,一年四季如春,季节变化特征不是很明显。

秋冬降雨少,湛江不像北方,冬春下雪,带来雪花融化成水。

   当地人称“湛江秋冬之雨贵如油”。

   雨儿们洋洋散散,在寂寥的夜晚落到小草的身躯上,落到树木的枝干上,落到干涸的土壤里,小草在它们的冲刷下挺直腰杆,田野在它们的滋润中,散出泥土的幽香,空气在它们的洗涤中变得清新而自然。

   它们不仅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更浸润了人们的心田。

   它们是爱的种子,是无私奉献的人,用灵动的声音,唤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雨儿撞击大地之后,与之絮语,便化得无影无踪,寻无觅处。在极其短暂的一生中,听到的只有欢声笑语。每滴雨水都带着爱和祝福,在夜中唤醒了沉睡的种子,唤醒秋冬沉睡的大地。

   其实,在生活中,又有多少像雨儿一样的人呢!他们默默地在自己岗位上奉献。虽然贫困,生命短暂,却从来没有任何的抱怨。倘若我们能像雨儿那样有平和的心境、旷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意识,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将多姿多彩、丰富而快乐。

   这令我想起湛江的乡亲父老,他们就像雨儿一样,忘记忧愁与烦恼,整天乐呵呵,做一个快乐的人,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雨儿,在秋冬的午后,在凉凉的秋冬之夜,在茂密幽静的山林,在悠长寂静的小巷。我一次次听到雨儿纤细的脚步声,听到雨儿深深的呼吸,我把这一段段最动人的雨声,当成了父母亲的叮嘱,当成了父母亲的重托,时刻不忘肩上之责任。在渐行渐远的日子里,故乡的依恋,故乡的思念永远深深地印记在远方游子心中。

   雨的心曲是秋冬之夜对大地的絮语。

雨,雷电的激情之作

   湛江雷州半岛是以雷多闻名遐尔,一年四季都在打雷。年平均雷暴日90天,高的年份突破200天。即使是冬季,仍可闻雷的霹雳声。

   湛江市地方志记载:“海郡多风,而雷为基,咫风发,风雷地动,万籁惊号。”

湛江雷州半岛古时乃“千里赤地,垌无一青”的苦旱之地。“三天无雨成小旱,七天无雨成大旱,”旱魔一直死死掐住百姓脖子,有雷才有雨,半岛先民天天求雷,盼雷。

   雷州半岛的雷脾气爆发时,不知击毁多少工业设施,不知摧毁多少民房民宅,也不知掠走了多少人畜性命。

   “千年雷雨,万里雷鸣”,小蛰未到,春雷就从大陆最南端湛江市徐闻县滚滚而来。

   “磁,磁,磁”,闪电像条条浑身带火的赤练蛇,在云端疾走,狂窜,翻滚。“咔嚓嚓一一”,“赤练蛇”夹着白光,凌空炸响,枝Y状的闪电划破天空,炸开乌云,炸裂风谷,闪电的蓝光急遽驰过,咔嚓的巨雷随之轰响,暴雨随即倾泻而下。

   很多人都说,雷州半岛的雷最多,最险,最铿锵,最激昂,也最震撼,响雷兆丰年,因为有雨。雷电滚过,倾盘大雨,大地为之一新。

   但这些美景,在我小时候是特别恐怖的事情,那时十分怕打雷,一打雷,赶紧往家的屋子里跑,因为再不跑,暴雨就紧随而至,绝对是被淋个“落鸡汤”。

   这还是小事。听大人说,闪电打雷,会霹死作恶多端之徒,一旦被雷击中了,身后就会落个坏名声。

   也不知自己的调皮是否会激怒雷公,就是怕它,躲之大吉。时至今日,那撕心裂肺的雷声一响,心还有余悸。

   每一次雷响电闪,古老的民间故事一一“雷雳死坏人”都会掠过我的心头。

   “雷雳死人”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湛江民间却赋予于朴素的哲学。它在教育人们:人在社会上行走,行善是我们的初心。

   查阅有关资料,我才明白,雷电并不可怕。据称全世界闪电击中地球的次数平均是每秒约100次。

   雷雨的诞生:单独一块雷雨云的生命殊为短暂,通常仅不过一两个小时。其间可划分为发展期、成熟期及消散期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先是形成一股上升气流,把温暖潮湿的空气送到半空中。上升的空气遇冷,其中水汽即开始凝结而变成云。当气流继续上升,云也就越积越高,直上更冷的高空。云中的水珠变得更重。有的冻结成雹,有的雨滴越结越大,直到无法再被上升气流所支持即开始落下。

   随雨而来或先雨而至的下降气流,会造成凉爽的阵风,此即意味着一场雷雨快要来临。

   汹涌如浪的气流,在雷雨云中会产生静电,部分原因是由于水滴的摩擦和分解,正电荷在云的上端。云和地之间因空气作了绝缘体,在短暂时间内阻止了两极电荷寻找均衡的电流通过。两极电荷形成的电压大到可冲破绝缘的空气时,闪电就产生了。

   古时湛江是苦旱之地,农民靠天吃饭。遇到干旱之年,人们便走到旷野唱歌跳舞,祈祷天神赐雨。

   史料记载:湛江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间演绎出了“雷州换鼓”的雷文化。换鼓是祭雷的俗称,湛江人称铜鼓为雷鼓,称天雷为天鼓,击铜鼓象征天鼓。祈祷雷声常作,雨水充沛。

   相传古时湛江雷州“换鼓之日”,100多面大雷鼓,以铜锣、铜钹伴配,进行击乐大演奏。

   鼓声如雷,天崩地裂。

   湛江东海岛人龙舞,亦是以龙能兴云布雨,舞龙祈雨。

雨,大海的叹息

   湛江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由于日照长,气温高,且受气候影响,造成蒸发量大。全区水面蒸发量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大体上呈带状分布,蒸发量该区东北小,原因是该区东北是山区,地势高。而西南地区多是平原,三面临海,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在1100毫米左右。

   下雨了,那是大海在“叹息”。

   湛江的雨,多少带着盐味儿。小时候,我总在思考着这个事儿:是否大海流眼泪了,挥手把眼泪撒到空中,落下来的雨儿才沾着大海的盐味儿?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正确的答案。直至有一次,我与父亲出海捕鱼,才有所悟。

那是三十多年前,童年遥远的记忆。

   我父亲是个渔民,平时摇着一叶孤舟,在家乡浅海捕鱼为生。

   那天刚好海上刮起大风,单凭父亲一己之力,无法摇船出捕鱼。他便叫上了我与哥哥,在小船前部架上双桨,助一臂之力。

   天灰黑得跟夜里一样,大海在发怒,卷起一波波宛若连绵小山脉的波涛,向我们小船阵阵猛扑过来,雨从不同的方向敲落在我身上,仿佛无数的巴掌带着海水的腥味不停地猛扇我的脸,痛得双眼都睁不开。伸手抹抺脸上的雨水,海水混杂着雨水,全是咸的。

   小船在恕涛中,时而在浪尖上探头,时而在浪谷里翻滚。

   大海苍茫,一叶孤舟,随时都可能沉没。这时,我被吓哭了。恐惧得快要掉进海里,冲着父亲喊:“爸爸,快回去,不然会沉船的!”

   父亲并不理会我们,他坚定地摇着橹,令小船船头永远对着风浪,任由海浪的猛扑,暴雨的敲打,刚毅得像一尊雕像撑着方向,用力摇着橹,片刻不能停。

   父亲是个老渔夫,历经沧海。险情会在一秒钟中内随时出现。如果脱撸了,船头偏离了方向,没对准猛扑你的风浪,一秒钟,狂风巨浪骤雨就会吞噬小船。

   小时候这个经历,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大海并非无偿恩赐给你鱼儿,你在向它索取的时候,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见大海的怒吼,风雨的洗涤,再无奈,再有风险,都要挺过去,伫立于暴风雨中不松手,不倒。许许多多事情,只要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在我的人生中,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脑海里经常浮现出父亲老渔夫敢闯大海斗恶浪的情景。这是一种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不要向困难低头,只有迎着风浪与骤雨,顽强拼搏,方能战胜困难。

   是的,工作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就一个人找一个偏僻的角落,放声大哭一场。抹一抹满脸的泪珠,就当是雨水。

   所涌出的眼泪不过是带着咸味儿的雨水罢了。昂起头,迎接下一个暴风骤雨的挑战。

   每一次渔民出海捕鱼,其实都面临着风险,特别遇上台风,必须以意志和力量战胜老天爷的肆虐。

雨,以水库聚“宝”

   祈雨,感动上天赐雨,那只是一种美好的期盼。

   湛江市雷州半岛远古以来,就是干旱的重灾区。炎荒酷热,旱魔经常肆虐,十种九不收,人民祖祖辈辈极端贫困,以茅草结舍,以薯充饥。遇上大旱灾,草根树皮啃尽也难于度荒。

   赤地千里,不毛之地成了雷州半岛的代名词,成了封建王朝流放谪臣贬官的异域。

   干旱给旧时代湛江人民造成历史灾难,一代又一代为水发愁,祖先们做梦也喊着雨水,据说连姑娘选婆家也要看看水缸里有没有水。

   三面环海的雷州半岛,四季无冬,阳光普照,是非常适合耕地的宝地,但历史上没有水利建设,没有湿地湖泊,每年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水土严重流失,宝地成了荒地。生命之水,在雷州半岛别具辛酸。

   解放后,湛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变了靠天下雨才有收成的历史。

   上世纪1958年5月,湛江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拦截九洲江,筑起蓄水11.44亿立方米的鹤地水库。

   敢教日月换新天。截断江河,建设大大小小的水库,把丰水期的雨水蓄起来,留等干旱之时急用,改写了雷州半岛干旱苦难的历史。

   勤劳智慧的湛江人民凭着坚定的信念,花了1.28亿工作日,三年时间建成了几十个分布雷州大地的水库。有人统计过,如果用建水库的土石铺一条1米宽10公分高的路,可绕地球16.6圈。

   分布在湛江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水库,就像母亲,在丰水期,张开她博大的胸怀,盛容了从天上落下来的雨水,把一点一滴,一阵一阵的雨水从地上捡起来,储蓄在水库里,以备干旱之时急用。

   雨水,是生命之水,饱受干旱之苦的湛江人,倍加珍惜。

雨,借助运河动脉在流淌

   雨水储蓄在水库里,经过沉淀,清澈得如甘泉一般,借助运河的动脉,流进千年沉睡的湛江大地,湛江人理直气壮向狂虐的旱魔说不。

   早在上世纪的1956年,湛江人民用辛勤的双手,建成全国闻名的“雷州青年运河”。这人间奇迹,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丰功,永载史册,激励湛江人民继往开来,创造更加辉煌的今天和明天。

   运河,似乎是一个久远的名称,仿佛需要借助历史航船回溯它的开凿声响,眺望它渐行渐远的漕运帆影。

   有一条运河只有短短60多年历史,它的开凿声响仍在当年上空回荡,那已被机帆船取代的漕运帆影就在人们眼前。

   它渠流清澈,是今天800万湛江人民的生命之水;它碧波流淌,每天灌溉着万亩粮田,它与这片大地血肉相连,由30多万劳动大军用青春热血和智慧豪情写就。

   “雷州青年运河”不仅保证雷州半岛近20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每年为农业创造数以亿元计的财富,还解决了九洲江下游20多万人民,16万亩耕地的洪涝灾害,为湛江、廉江、遂溪、雷州等城镇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祈雨,寻雨,聚雨。回顾鹤地水库与雷州青年运河的建设历程。湛江人民记忆犹新,一幕幕,一桩桩,令人难于忘记。

   据有关史料称:举世闻名的总长173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数十万人花了整整10年时间。总长81公里的巴拿马运河花了近40年。而湛江人民仅用三年时间,靠人力和土方法,就建成了千秋彪炳,亘古永传之伟业。

   湛江人民亲切称呼“雷州青年运河”为“母亲河”。由122平方公里,4039条各级渠道,可通航400吨机帆船,灌溉湛江全境的运河,哺育了1.25万平方公里山青水秀,万物生机。

   当枯水期到来的时候,“雷州青年运河”就像慈祥的母亲一样,伸开她温暖的手臂,抚慰干涸的土地。

   一脉脉的河水,从鹤地水库一款款流出,期待救援的土地,开始流淌着母亲的血脉。

   根据湛江市博物馆史料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任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和邓小平,曾参加过湛江“雷州青年运河”的建设工程。竣工后,邓小平还为“雷州青年运河”题了字。据说这是邓小平一生唯一为水利工程题字。

   十年前建成并投产的湛江(宝钢)钢铁厂,正是得益于“雷州青年运河”源源不断输送水源。据了解,这个钢铁厂可为湛江带来工业产值1000亿元。

雨,烙上湛江人粗犷的印记

   湛江的雨,有时细细绵绵,有时又是如此的猛烈。湛江人总是带着大海的豪爽粗犷,说话的嗓门特别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这已深深烙印上当地狂风骤雨的痕迹。

   傍依南海的壮阔波涛,湛江延伸入海的雷州半岛,锤炼了半岛人独特的性格。古往今来,湛江人爽朗、热情、乐于助人的特质,已经深入融入这片红土地,滋润了这里丰茂的万物,成为这座城市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苏东坡到李纲,不少名动一时的达官显贵被贬斥时曾驻足雷州半岛,并留下他们的足迹和宝墨。而对失意者,湛江人以超脱于功利权势之上的质朴, 热情拥抱了他们。这种博爱也慰藉了这些从巅峰跌落的天才们,保护了他们对生活和文学的热情与追求。

   多年以后,湛江人提炼“新时期湛江人精神”时,举“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开放兼容、勇立潮头”。其中的“开放兼容”,体现了湛江人对爱的态度:崇尚大爱,无远弗届。

   这种博爱,需要胸襟,需要性情,更需要勇气。在雷州半岛,它永续传承。

   今时今日,面对陷入困难的弱者。他们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无畏地冲上前去伸出温暖的援手。

   湛江大地,古代是雷电风雨暴肆,虎患盗匪猖獗,田畴荒芜之地。在这里能够生存下来,确实需要“与天斗,与地斗”的勇猛意志和不屈之精神。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当也男汉子更坚强的性格,也让他们的责任更重。正直、刚毅、豪爽和粗犷的性格,是湛江大地的雨烙印在湛江汉子黧黑的脸庞,写在他们健壮的肩膊上。

   “风里来,雨里去。”湛江的祖辈们赶着牛车,唱着雷歌,顶着酷暑,上坡紧握牛轭。春来冬去,他们耕耘着这块雷火轰炸的土地,让它长出甘蔗、甘薯和水稻。

   湛江人充满血性。“一寸河山一寸金”。1899年11月,当年腐败的清政府不顾人民反对,竟在《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上签字,激起了湛江南桥、海头和遂溪黄略一带人民的奋起抗击法国侵略,多次取得了胜利。

   为纪念这次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抗法斗争,当地群众便将赤坎桥改名“寸金桥”。

   在外地工作多年,我总是挺直腰板介绍说,我来自湛江一个偏远的小渔村。她虽然是一个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村庄,但她前面的大海通往太平洋。

   在遥远而喧嚣的城市里,有时下雨天,雨水珠帘似的飘飘洒洒,从高楼大厦的狭缝里滑落,从明净的玻璃窗户上滑落。我愿异地异乡的雨,捎去我对故乡湛江一声声问候和一声声遥远的祝福!

   湛江的雨,故乡的雨。在我的生命里,已“化整为零”,撷几滴故乡的雨珠,收藏心底。历经岁月磨难,直抵内心深处。映照着我的灵魂。清澈,透明,越来越接近一泓秋水。

   湛江的雨,已成了我乡愁的思念。好想再一次在湛江的旷野之上,光着脚,在滂沱大雨中奔跑一次。极致的喜欢它,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雨中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

   新时代湛江儿女劳丽诗、何冲等跳水运动员,带着水的情结,登上了奥运会舞台,夺取了奥运会跳水冠军。无数的湛江儿女勇立潮头,薪火相传,正在续写湛江壮丽的篇章。

授权作者简介:梁裕培,70后文学爱好者。平时写些小诗自误自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