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 ——《陇蔡秦剧团》/ 史智军

 作家美文 2020-07-29

 声明:本作品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特别提示 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同时发表在‘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微信公众号’四大媒体平台!

 追忆——《陇蔡秦剧团》

作者:史智军 

协作:包早胜、包克胜,图片来自网络

秦腔起源千古   漫延西北大地

传承先辈演艺    弘扬家乡文化

   传承先辈演艺,弘扬家乡文化,加之我对秦腔的执着和喜爱,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凭着儿时的印象追忆——《陇蔡秦剧团》,如对个人若有冒范或不敬,还请见凉。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西府。现在的陕西省歧山县与凤翔县一带,发展成熟于大秦,千古流传,时至今日遍布于陕、甘、宁、青、新等省地。剧目在作家的笔下日益增多,但咬字发音保持着西府口音为主,2006.5.20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

   三秦大地的人们,凭着对秦腔的热爱,薪火相传,演红了一代又一代的秦腔名家。什么“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活周仁”等等众多荣誉称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和他(她)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所以深受广大戏迷的拥护和喜爱。可话说回来,虽然演技高超,有的演员一辈子就演了一两个角色。一个剧团也就那十几本戏,四天一个来回重着演。常言道:熟能生巧,这也不以为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我们却淡忘了那些摸爬滚打的基层演员才不容易,更需要鲜花和掌声。他们一个人演几个行当,好多角色,且都演得活灵活现。由于资金短缺,服装,道剧陈旧,舞台,灯光,场景跟不上。尽管演技再好,但受环境限制,所以容易被人忽略、遗忘。就拿一年一次的庙会来说吧!人们宁愿拿出几万元写一本名团演的《侧美案》,其实这个戏网络平台每天播,也没什么新鲜的。但是不愿意拿几千块钱写一本基层剧团演的《侧八王》。最起码有一大部分人还没看过这个戏,这既省钱,又看陌生戏,何乐而不为呢?

陇蔡秦剧团   祖辈自创建

根深又蒂固   历史很悠久

辉煌与黯然   三起又三落

今日来追忆   发扬好 秦声

   提起《侧八王》,王我想起了童年经常看的戏——《陇菜蔡剧团》。那就追随我的记忆,从八十年代初期说起吧!我小时侯就很喜欢看戏,比起同龄人,不但能看懂戏,且有记戏词过耳不忘特异功能。我是看着《陇蔡秦剧团》的戏长大的。那时街上正月十五演一场,二月初二演一场,四月初八演一场,每场白天两本戏,晚上一本戏,演四天四夜,一场下来就演三十六本戏,每场演不同的剧本,绝不重复,甚至三年之内也都是演不同的戏。现在回想起来,不管是台前慕后,还是文武场面,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是那么的熟悉,一本本的戏名,一慕慕的剧情,一个个的演技,就好像在脑里重演了一遍。那就一件事、一个人,一个角色的追忆一下吧!其中个别人已作故,但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铭记在后辈们心中,终生难忘。

   《陇蔡秦剧团》“戏箱”是蔡家铺社市上的产物,创建团起始时,团长由社市人推选。我的记忆第一任团长是张景老先生。剧团人员编制用我们地方话来说是“窝儿班”,就是说演员只能是本社市的人,演技由老艺人薪火相传给初学者。也是《陇蔡秦剧团》正辉煌、红火的几年,名扬三县。这其间吴新文、包文元等人担任过团长。

   1992年初,以国营企业改革为发端,掀起了一股“打破三铁”的企业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热潮。所以工人纷纷下岗,下海,流动风波很大。与此同时,戏剧行业遭受了巨大的重创,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剧团纷纷倒闭,一大批优秀的专演员改行另谋生计,《陇蔡秦剧团》终未逃过此劫,未能幸免的解散了。戏箱也在村委会闲放了一段时间。经村委研究决定,对外社市唱戏的演员开放,实行承包制。本团演员李玉珍主动承包,担任团长,《陇蔡秦剧团》重新开业,其实村委会没有承包回报,只是把戏箱不断更新就行。李玉珍招兵买马。剧团队伍壮大起来了,又唱出了《陇蔡秦剧团》的金字招牌,演红了方圆百里。

   伴随着飞跃的经济发展,电视机、录相机、VCD,、DVD、家庭影院,一次性普及 ,人们学会了坐在热炕上看戏。所以,可好景不长,《陇蔡秦剧团》又一次解散。但招牌还在,2013年,在国家弘扬民族文化,大力支持民间文艺活动的响应下,经村委会和张永寿、包文元等人的支持人,包早胜和卢强二人挑起大梁,担任团长,社市一次性投资十来万资金的戏箱,《陇蔡秦剧团》专门为陇蔡庙会和春晚服务,二次开业,演戏没有工资,只为娱乐,南来北往的演员不限,最多剧团有七十人,演出了往日的雄风和气势。得到观众的好评,大快人心,《陇蔡秦剧团》又绽放着昔日光釆。

   同时剧团也改了编制,彻底解散,申请了演艺公司,(其实也就是自乐班),包早胜、卢强是公司法人,带领着一班新人,活跃在秦声秦韵中。

   再说《陇蔡秦剧团》昔日的辉煌。那时人员紧凑,一本戏有时一个人得演两个角色。那就先从张、包二位老先生说起。至今他俩已故多年了,让我们为剧团元老缅怀一下吧!  

   缅怀先辈演艺高超  追随后继秦韵绝伦

   张玺,八十年代初已经是位老人了,为了最爱的秦腔还坚持活跃在舞台上,走起路来也不是太利索,但扮上装那可叫一个精神。主演须生和毛净,嗓音洪亮有力,但表演比较平淡。当时观众对老艺人有三句言辞:“炸烂嗓子的吼,奔破裤裆的走,六八不舍的手”。他和兄弟张景合演的《拆书》中饰吴赏,《辕门斩子》中饰八贤王。演的引人入胜,让人记忆犹新。

   包振邦,外地演出时,大多数人不知他的真名,只知道绰号叫“孟良”,乡亲们叫他孟师傅,因此也引来了不少笑话。老艺人识字不多,戏词全凭听别人念一遍,然后自已硬记。这也是他独特的技能,肚子里装着百余本戏,经常给团里人排演,算是团里的老师吧!但他的嗓音条件不是太好,所以演不了“男一号”,可所有戏都会演,因此那个角色缺人他就补上,可多跑过龙套。伴随着老艺的去世,把好多秦腔剧本和曲谱也带进了坟墓,没有传承下来,这是我们剧团的一大损失。

   再说当时的五位台柱子吧!

   张景,现已故多年了,他是一位饱读四书五经的文人,在我们本地,简称老爷,让人敬重。写的一笔好字和文章,主演须生和老生的老艺人。在《草坡面礼》中饰演岳飞,把那古文倒背如流,道白张驰有度。《放饭》中饰演朱春登,他那种两袖清风的官气,吹胡子瞪眼的走势,一出场就把人带进了剧情里。《二堂舍子》中的刘彦昌,演得如诉如泣,叫人潸然泪下。《四进士》饰演宋士杰,把那肝胆相照、抱打不平小老头演得栩栩如生。唯一的一点不足,就是扮角色频繁性的摸胡子。他经常饰演正面人物,一次在“游西湖”中扮演贾士道,对老艺人来说是一个反串角色。真是把那个“坏人”演得让人恨之入骨。听说他起初是学旦的,在我的记忆里,他成功地塑造了《八件衣》中杨廉,《十五贯》中况钟,《辕门斩》中杨延景,《葫芦裕》中诸葛亮,《雁塔》中李隆基,《走雪》中老曹夫、《闯宫抱兜》中梅白,等等举不胜举的角色。有板有眼,吐字清晰、唱腔规范、收放自如、真是余音缭绕。在团里排新戏和教小辈们唱戏,老艺人尽职尽责。可惜那时网络不发达,留下影像资料太少。唱了一辈子戏,生不逢地,不知道什么是梅花奖、文华奖、什么是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号。

   吴新文,兼演小生,主演须生、红生。《杀庙》中饰演韩琦,演出了一个义士在左右为难的心里矛盾情绪,高难度的僵尸,动作和表情非常到位。《拆书》中饰演伍员,嗓音雄厚、宏阔,演出了大将风度,《下南唐》中饰演赵匡胤,唱的高亢、豪迈,演出了一代帝王的霸气。反串角色《柜中缘》中淘气,活灵活现,暴笑全场。他饰演的人物关羽、黄飞虎、韩信、朱良祖、马三宝等等众多角色,韵味十足,荡气回肠,让人百看不厌。专业演大半辈子,是周边市、县的一届秦腔名流。为《陇蔡秦剧团》的辉煌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年纪大了,退出了舞台,在秦腔发源地西安看孙子,时不时在茶园过把戏瘾

   包文元,知识渊博,擅长地理风水,吃百家饭之人。后期退出了剧团,但心系舞台,乡镇春晚时娱乐一下。为第一次剧团的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兼演小生,主演老生、二花脸毛净。嗓音慷慨豪迈,宏阔老辣,《游西湖》中饰演裴郎,把一个软弱书生为情所困的矛盾心里和生活处境,表演得丝丝入扣。《卖画》中饰演白茂林,《游龟山》中的胡彦,扮演的两个老头,他颤颤巍巍,弯着腰跺来跺去,声情并茂。尤其让人看好的是道袍,在《太湖城》中饰演孙武子,《天台山》中饰演的孙宾,那就把戏演活了,让人感觉传越历史,见到孙武子本人了。演的代表人物韩信、伍员、程婴、郭子仪、司马懿等等,每个角色演的让人身临其境。

   包菊香,大多数人不知她的大名,家喻户晓,知道毛蛋(书面语,牡丹),主演青衣,尤其是她那上场的珊珊一笑,好像天生的秦腔演员。毫不夸张地说:四大名旦都得。模仿她那典雅、清丽、华贵雍容的气质和独当一派的风格。她饰演的白玉楼,秦香莲、李慧娘、赵锦棠、杨素贞等众多角色都演得炉火纯青。

   蝴蝶,长的漂亮,是男人们心中的女神。当时二十出头,就挑起了大梁,主演闺阁旦,小花旦,刀马旦。举止大方,嗓音甜美,她和包菊香是团里的两朵金花,当时流传着“蝴蝶釆牡丹”之说,是剧团的金字招牌,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写戏的人首先问这两人在吗?她饰演的穆桂英、刘金定、殷梨花等众多角色都演得声情并茂、英姿飒爽。

   卢小青,年轻漂亮,初出茅庐,功底扎实,嗓音圆润,唱腔委婉、动听,扮相优美。主演正旦、正小旦,和蝴蝶同时登台亮相,一文一武,成长快,一下子考入县剧团深造,但对团里影响不大,她饰演的具体角色印象不是太深。

   包殿荣,现己故多年,他一直反串老旦,扮上角色你跟本看不出他是男的,唱起戏来两个脸膀子鼓鼓的,好像嘴里含着两颗核桃。《牛头山》中饰演的岳母,刚健有力、喜悦爽朗,《放饭》中饰演的朱母,深沉哀惋、悲凉凄惨,《大辕门》中饰演的佘太君,慷慨激昂、威武豪迈。饰演的众多经典角色。都很有韵味,经常和包菊香一起搭戏,不是母女就是婆媳,配合很默契。

   包殿华,他个子大,扮相好,可以说是团里的男二号演员,肚里装的戏多。嗓子也挺好,最主要的是演技全面,生丑净旦都能演,也会演。戏里的皇上的角色他几乎承包,唯一的缺点是演戏不太卖力,用着八份力量。为人随和,也不抢角色。慕后经常给小辈们教戏,可惜去世太早,留给我们的只是衰伤的回忆。

   李进龙,个儿大,扮相大方,演技平淡,平时说话有点结,但扮上角色可顺溜了。主演大净,架子花脸,唱起来慷慨激昂、充满正气。听起来真叫一过瘾,团里演包爷的不二人手。现在老了,退出圈外,依然执着秦腔,家乡春晚时宝刀不老,锋芒毕露。

   李相珍,也算“男二号”吧!嗓音不是很佳,以须生见长,饰演角色众多,大至元帅,小到家院长随。可以填补每个行当的空缺。现已年迈苍苍,家中养老。

   卢继宗,大个儿,扮相威武、霸气,二花脸,嗓子不算太亮,武打精彩,具有大将风度,常饰演些反面人物。《赵氏孤儿》中饰屠岸贾,《四胜归天》中饰孟虎,扮演众多武打神仙,反串过《十五贯》中篓娃鼠,演得幽默诙谐,获得观众喜爱。现已七十高龄,仍活跃在乡村春晚的舞台上。

   李玉珍,我们习惯叫小名宝娃,年轻潇洒,扮相俊美,唱腔有力,主演文武小生。饰演的周瑜、赵云、田玉川、马千龙等角色无不令人称赞,是我们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和蝴蝶是剧中搭挡,配合得天衣无缝。至今余音缭绕,影响极深。后期在临近县好几个团演过,演艺提升很大,随着年龄增长,改唱须生和红生了,唱腔嘹亮、高亢,韵味十足,表演细致独到。现在仍然活跃在各大舞台上,在周边县、市秦腔届也算是一届名流。

   红红,是可生可旦的女孩,当时年轻,长得漂亮,以小生见长。天赋极佳,饰演的高文举、周仁、熊友慧、孙燕、八贤王等等众多角色,嗓音甜美、娓娓动听、让人记忆犹新。可为了柴米油盐,放弃酷爱的秦腔舞台,不过私下一直追求最爱,活跃在各个舞台上。

   李玉柏,我们习惯叫他小名连连,过已故多年。饰演男角时嗓声温顺,缺少阳刚之气。以反串见长,唱釆旦,又称媒旦,是戏中一个特殊的行当,虽然称“旦”,其实划为丑角更准确。角色不是很多,但必不可缺少的行当,一般人还顶替不了。他把人物身份拿捏的恰到好处,即不失诙谐幽默,又把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张永寿,嗓音条件不算好,唱腔吐字不清,演个家院或副将。以文丑见长,常能在几分钟之内,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和随时转化的鬼脸,吸引着观众哈哈大笑,他能有声有色地渲染气氛,使人们有种未听曲而先醉的感觉,演技颇佳,能将剧中那些“坏人”的“坏”表演到极致,让人恨的咬牙切齿,同时也逗得人哈哈大笑。主演的宋成、尤葫芦、崇公道、穆瓜、马宝柱儿等众多角色,笑声仍在耳边回荡。最主要的是他和李玉柏俩人是黄金组合,让人忍俊不禁。

   吴玉文,有点胖,扮演二花脸的不二人选,嗓音条件一般,记忆在剧团时间不长,在《牛头山》中的四太子和《破洪州》中白天锁等角色。演得绘声绘色。

   李象荣,已故多数年,脾气有点暴,性子有点急,喜欢须生,但演得毛手毛脚。常言道一丑可遮百丑,实合演花二脸。成功角色有《八件衣》中白世刚,《游西湖》中廖寅等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已故多年。

   吴玉文和李相荣俩人经常一块儿搭戏,合演的卞庄、武成黑,焦赞、孟良,王长、马汉等小角色,但也很有实力,配合融洽。

   变叶,噪音不是太好,扮相完美,饰演正旦、正小旦、小花旦。《串龙珠》中饰演的完颜金凤,女靠装束、英姿飒爽,《赵氏孤儿》中饰演的卜凤,嫉恶如仇、大义凛然,《斩韩信》中饰演的陈仓女,横眉冷对、心狠手辣,《游西湖》中饰演的霞英,弱不禁风、苦不堪言,都表演的非常到位,扣人心弦。她常在戏中以小角色衬托大人物。

   包菊香不知为啥,退出了舞台,不再演戏,令人惋惜呀!当时整个剧团就瘫痪了,台柱子倒了,怎么演,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十年过去了,也许有些粉丝已经淡忘了,当年红遍金牛河两岸的这位领军人物,今日追忆,一是对秦腔的执着,二是对这位大婶艺术生涯的认可,可以说她的演艺让很多人喜欢上了秦腔。不过江山辈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何宁宁,幸好有她的加入,使剧团又起死回生了,当时年轻,入戏快,很短的时间内把大部分角色拿下,以正旦,青衣见长,旦角方面的造诣,在周边的乡镇剧团至今无人企及。演苦情戏最大的特点是动真情,能流下眼泪。《鬼怨》中的慧娘,伴随着影幻灯光的渲染,一个高难度的“卧鱼”,倾倒在舞台中央,把阴魂不散的惆怅的情绪,表演到极致了,唱念做功,面面俱到,堪称经典。《走雪》中饰演曹玉莲,一个未出过闺门的干金小姐,虎口逃难,上山、越涧、风雪交加,千难万险的恶劣环境表演得淋漓尽致。饰演的秦香莲、王宝川、王春娥、赵锦棠、银苹女等等众多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现也唱老旦。至今回想起真是如故的幽香。 现在周边县、市的秦腔届也是一位名流。

   剧团演得正红,正月初四就去会宁地界演出,一直演到五月十三大石沟的庙会才停下来。麓麓山是五月端午的庙会,十来年非《陇蔡秦剧团》不唱,据说这期间,有一年写的别的团的戏,发了冰雹山水,社市上人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唱别的剧团的戏冰雹会打坏粮食的”。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包菊香的辞退影响刚刚平息,蝴蝶考入《通渭县剧团》,又一次使《陇蔡秦剧团》陷入困境。  

江山辈有人才出   一代新人换旧人

   可贺的是霞霞、巧凤、明俊三个女孩,已经能登台亮相,独挡一面,短时间内她们就接替蝴蝶的所有角色,属于后起之秀。霞霞主攻刀马旦和小花旦,扮相漂亮,表演细腻,武打干净利落,刚柔并济。唱腔激情高亢,神逸情态,气质风度相互溶洽。巧凤,可生可旦,主攻正小旦和闺阁旦,扮相幽美、靓丽,嗓音圆润、甜美,她把小旦的欢快、可爱、聪明伶俐表演的恰如其分。明俊,主攻正旦、青衣,个子稍有点小,扮相好看,噪音柔和、清丽,表演朴实,以情动人,唱做并佳。成功塑造了《断桥》、《表花》、《藏》、《走南阳》、《三对面》、《柜中缘》等众多经典角色。到现在还活跃在众多舞台上。她们都文化程度不高,也没上过戏校,全是在团里从跑龙套开始,跟着老艺人一招一式学的,理论实践结合,有着秦人天赋,很快进入了角色当中,才使剧团正常绽放光茫。

   早胜、庆娃、明明、得得四个小伙子,拜几个老艺人为师,上戏快,也属于后起之秀,有老艺人的影子。几人合作的第一部戏是《黄鹤楼》,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之后就顶替了老  陆、老李、老吴的角色。又一次把《龙凤呈祥》、《出棠》、 《葫芦裕》、《金沙》、《闯宫抱兜》等大型历史剧推上了舞台,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赏。庆娃,以老生,红生见长,明明主攻须生,早胜,扮演大净,花脸,得得主演小丑。这几个人现在正当中年,都活跃在不同的舞台上。

   卢景章,负责道具,拉慕之人,他虽然未演过角色,但对剧团的百十本戏都非常熟悉,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自始至终地为剧团,服务。

   包宗龙,板胡,张宗义,司鼓,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老李一根鼓槌的下落,或者一声牙子的叩响,老包马上领会,知道该起什么板路。文武前场,将古老优美的袅袅素声,奏响在通、静、会三县的大地上。卢强,林明明,是两位前辈的传承人,青出于蓝胜于蓝,

   红花固然美丽,但需要绿叶的衬托,剧团的初学者娃名就不一一说明,但他们饰演武士、校卫、兵丁、长随、宫娥、丫环、有时连一句台词没有的路人甲等等, 这些人都特别敬业的为剧团服务,自始至终都矢志不渝,为他“她”们点赞叫好。后来他(她)有的放弃了,有的学艺有成,上了更大的舞台。


相传精妙曲谱   珍藏经典剧目

   乐队中所有人让我们记住,他们曾经为《陇蔡秦剧团》的辉煌贡献过一份力量。板胡——包宗龙、卢强、包皋峰、南社社,二胡——包乃康、卢强,孟胡——包兆坤,三弦——魏世刚,打琴——吴新社,大提琴——李改明,笛子——吴多,司鼓——林秀华、林明明,锣——包电魁,钹——林秀荣、包庆忙,唢呐——卢强和包皋峰,这些人前后为剧团做过贡献

   演过的秦腔传统剧目有:《催杨争亲》《长坂坡》《回荆州》《斩秦英》《五典坡》《辕门斩子》《打銮驾》《火焰驹》《法门寺》《玉堂春》《三娘教子 《黄飞虎反五关》《绝婴会》《茶柳会》《忠烈会》《群英会》《五雷阵》《太湖城》 《出汤邑》  《斩韩信》 《玉虎坠》 《走南阳》《苏武牧羊》《黄鹤楼》《大报仇》 《出五关》 《葫芦峪》 《九华山》 《劈华山》《麒麟山》《牛头山》《游龟山》《上媒山》《大雪山》《天台山》《大登殿》   《薛刚反唐》《打金枝》 《牧羊圈》 《雁塔寺》 《玉凤簪》《下南唐》  《下河东》  《五子魁》 《金沙滩》    《铡美案》《铡八王》《烙碗计》《双钉计》  《八件衣》  《璐安州》 《血手印》 《游西湖》《游东湖》《串龙珠》 《破宁国》《破渑池》《破洪州》《三娘教子》《四进士》 《三进士》《卖画劈画》 《周仁回府》《苦节图》 《七人贤》  《十五贯》《紫霞宫》《白蛇传》《柜中缘》,《王莽夺位》《闯宫抱兜》《赵氏孤儿》等(这些只是我曾经看的《陇蔡秦剧团》演的还有好多我没有看的)。

   这都是几个老艺人亲传排练的,也是为《陇蔡秦剧团》自豪的资本。我亳不夸张地说:这些剧目只有我们《陇蔡秦剧团》全都演出过,历史悠久的《艺术社》和名扬西北的《三艺社》,有些剧目别说他们演过,就连看也没看过。常言说高手在民间,一点不假,可以说这也是,包振邦和张景两位老艺人为首的,几位已故元老的功劳,为此对他们表示缅怀。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多元素文化艺术的冲击,《陇蔡秦剧团》一路走来,辉煌、低谷、破产,历经三起三落,曾经几度辉煌,留给人们的却是那些惆怅、回忆和不尽的衰伤。

陇蔡前仆后继   茶园秦声不断

期待更上高楼   展演昔日风釆

   团虽解散,但人仍然心向秦腔,一部分在不同的舞台展示着秦声秦韵。一部分在陇蔡俱乐部演艺着人生最爰。时间荏苒,岁月沧桑,追忆的有些人已故多年,有些人退居二线,当然有艺不怕老,当年的后起之秀现在正当中年。希望把喜爱的秦腔事业要发扬广大、薪火相传、名师高徒。把祖辈们开创的基业和留下的剧目,能不能重新上场;把被人们淡忘的《陇蔡秦剧团》,能不能重上市;把通、静、会三县的庙会,能不能重新上演。让我们陇蔡人拭目以待。

   近几年来,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和落实小康社会,振兴戏曲艺术,打造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政策号召下,西北大地的业余剧团重新开张,一个个做得风声水起。希望根深蒂固《陇蔡秦剧团》东山再起,再展雄风,迎来辉煌的第二春。

   让我们期待着。

授权作者简介:史智军,生于甘肃通渭县。自由职业,喜欢乡土文学和写作,作品发表于《陇上芳草地》、《红烛诗刊》《中国诗歌文学精品》等公众平台。曾荣获得“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年度人气作者”的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