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韵三叠 / 胡国锋

 作家美文 2020-07-29

 声明:本作品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特别提示 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同时发表在‘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微信公众号’四大媒体平台!

乡韵三叠

胡国锋

(一)乡村采石工

我家住在深山之中,一开门,便是大山,好高的山啊,仰头望不到顶。山坡上长满了树,一年四季树木蓊蓊郁郁的。树林下面是一片片苍翠的竹林,竹的品种真是多:有金竹,碗口那么大;水竹,象小蛇般大;刺竹,一圈圈的刺;苦竹,片连片……一天到晚,朔风吹动竹叶沙沙地响,偶尔会飘来苦笋的清香。各种山鸟在山间鸣叫“起崩哒,起崩哒”“毕叽毕叽”……

在树林与竹海上面是巨大的悬岩,岩石突兀在山头。这种石材质坚硬,是造房修路的好材料。很快,公路修进来了,运输车开进来了,一队队的采石工住上山来了。

 我总以为采石工不用穿上衣的,每天早上,朝阳的金光洒满竹海的时候,一队队石工在工头带领下上山来了。他们头戴红、黄安全帽,赤裸上身,古铜色的身上隆起块块肌肉,象比赛中拳击队员。他们扛着大铁锤,铁锤两边小,中间大,象木瓜一样;他们提着二锤,带着凿子,铁锲;半大孩子背着满背篓的火药和雷管。

 我问父亲:“爸爸,他们为何不穿衣服?”父亲说 :“ 他们整天在山岩问梭来梭去,衣服就磨破了,再加之经常抽烟,放火炮,衣服烧得洞洞眼眼(满是窟窿)的,不如不穿。”后来我真看到一两个披着衣服,衣上全是黄泥,全是窟窿,衣服被树枝挂破,几乎成了破布条,完全失去了衣服的功能。

 他们上山了,选好巨石,先用凿子凿出小孔,然后把大大小小的锲子打进去。石很硬,必须用锤子锤打锲子。他们两人一组, 一个石工稳锲子,一个就抡起大锤就砸,三五十斤的大铁锤象飞蝗一样此起彼伏,山间就响起“叮叮咚咚”的奏鸣曲。豆大的汗珠从额上冒出来,散着热气,他们抡起身,喉节上下滑动,雄浑高亢的歌声就出来:“哎嗨哟呢,哎嗨哟呢…… ”, 同伴的应和声马上响起:“哎嗨…咋火,哎嗨…咋火。”……沉郁的声音响成一片:“哎嗨哟呢,哎嗨咋火,哎嗨哟呢,哎嗨咋火……”“轰隆”,山梁震动,一块块房屋般大的岩石就呼啸着冲下山腰,“噗呲呲”压过树梢,“哗擦擦”滚过竹林,最后“噗通”一声冲入山谷。石工们也冲下来,象一群猎狗围住巨石,把巨了凿成块块条石,装上一辆辆的汽车,逶迤运走。

一天很快过去了,天暗下来,山腰上搭满了人字窝棚,熏黑的钢金锅支起来了,袅袅的炊烟四起,三两片菜叶在锅内翻滚,石工们排排坐在山坡,望着落日的余辉,望着远处的家……

(二)哮天二郎塔

                   夹江二郎庙塔

 起了个奇特的名字,是要谈一处地方,与二郎有关,这里的二郎非《西游记》中对猴王苦苦相逼的二郎神,他就是蜀中治水的李冰父子。世人皆知李冰父子手持长锸,修建都江堰,成就天府之国。我今天要说的是地处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夹江二郎庙。

从甘江往乐山走几公里,在公路主干道右边就有个叉路口,路牌上书“碧云山野公园”,二郎庙就位于其中。

   所谓公园者,其实就是一座山。此山叫九盘山,形容九曲羊肠之意。为何又叫碧云山,原来村口有个乡绅叫杜秉诚,曾捐款在庙前修了座亭,名曰碧云亭,山因此更名。碧云,名字很好,让人想到林木参天,翠色铺天而来之意,“二郎苍翠来天地,水流淙淙脚下过”。

二郎庙对面有条河,叫盘渡河,它是我国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夹江东风堰的尾水,堰水蜿蜒,流到碧云山脚下。

   听到潺潺流水声,在无边的青翠中前行,你会看到一片湿地,水草萋萋,还时时会看到群群白鹭在林间飞。有的在水田边驻足,有的在水田里弯腰用腿挖着黄鳝或泥鳅。

二廊庙口是高耸陡峭的石阶,抬头往上望,庙宇就雄踞头上,游人象在泰山登南天门一样。喘着粗气,呯呯心跳,就上来了。不想过多描绘这三进院落的庙宇,只想说说地理位置。二郎坐在台上,门拄上的对联歌颂他利泽万代功绩。二郎目光深邃,俯视万物。他眼前脚下,盘渡河正回旋清波,汩汩流淌。河水流进广袤的大地,流入片片稻田。龟裂的土地咕咕冒水泡,万物洋洋露生机。

 二郎脸露微笑,似在说斯民可安居丰食矣。确如此,水滋润了三甘大地,甘霖镇、甘露镇、甘江镇,皆为夹江粮仓。命名不就是人们世代对水的崇拜和追求么?听说过一个谜语,“江水甜丝丝”,哪个地方?哦,那不就是甘江么。甜丝丝的感觉不就是甘江人民、夹江人民在美好生活中的内心感觉么。

如果没有东风偃,没有夹江前贤今人的努力奋斗,人们还可能天天祈甘露,求甘霖呢!

 庙所在山上,多为松树,杂杉树,柏树,树林参天,碧翠欲滴。庙后山上有座高塔,直耸云天。

 塔有多种,一曰佛塔,供高僧舍利;二曰报警塔,传递军情;三曰观景塔,供登高望远。此塔当为观景塔。

 我与妻携手上塔,层层转,逾逾陡。爬上塔顶,透窗而望:落日西挂,暮霭重重。万条金线泻在九盘山上,刚才还仰望松柏树,现在树全在脚下。只见松枝层层,浓叶遮蔽,真惬意。回望妻子,沐浴金光,长长睫毛映衬白皙脸庞,顾盼生姿,美若仙子。

  塔下是一片悬崖,崖边一石笋直耸而上,石笋要好几个才能合抱呢。笋顶长有树竹,象老翁头上的一顶草帽。

         二郎庙的石笋

  余晖下,松树披彩装,群鸟飞飞入树林,石笋焕彩;古塔上两人指点美景,甜密依偎,二郎端坐高台上,泽被众生……

 对面是峨眉仙山,俯听盘渡水,仰望峨眉月,真美…… 

(三) 大千书画纸      

     、

                   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青依江发源于雅安,汇大渡河、岷江于乐山。青依江中途冲淘出一座城市,西部瓷都。  生于斯,长于此,甚爱之。我家门前一条小河,蜿蜒流淌。小河两岸,遍种瓷竹,一到夏天,竹叶苍翠,遮天蔽日。此竹为当地造纸产业原料。每年夏末新竹长成,村民就把老竹砍下来造纸。

 竹很硬,纸农就把竹劈成蔑,在池子里浸泡,撒上化学碱使之软化。这是第一道工序,几天后,把竹蔑捞出来放到篁锅里去蒸,开始了第二道工序。

        工人站在“簧锅”边上打竹麻

 篁锅又高又大,象个碉堡耸立在河边。篁锅用又长又厚的巨木板箍成,一块要一个成年男子才搬得动。纸农从山下砍下大根木材晾一下,作为烧篁锅的材料。蒸时,火焰冲天,篁锅上浓烟滚滚,锅上雾气弥漫,汽水流淌。每烧篁锅,如过节一样,我们一群小伙伴围着又跳又乐,手舞足蹈。

  蒸好后,第三道工序开始了,叫“打竹麻”。十来个人手持丈余高竹竿围成一圈站在巨大的篁锅边沿上,把竹竿用力戳向竹篾!他们有节奏地一起一戳,边戳边唱“哎嗨哟呢!哎嗨咋伙……哎海咋火……”,声音震天,声传几里之外。

  接下来就是在小河的流水中流竹料,水很快被染成深棕色的,白色泡沫满河冒,发出刺鼻的味道。每当这时,就是我们的节日了。大人成群洗料子,碱水流入河中,鱼儿就受不了。先是小毛鱼头一冲一冲浮上水面,接有小条鱼也上来了,嘴一张一翕,好好笑。最后大鲤鱼,大鲫鱼受不了了,就在二层水翻白肚皮。明明受不了,见了我们还拼命蹿走。我们才不慌呢,提着竹箕等,不久这些“大佬”肚皮向上浮上来了,两腮一合一合的。我们就开始捞,一会儿就捞半桶。拿回去炸面鱼吃。不久,大人们忙过了,也加入捉鱼的行列,满河沟都是捉鱼的人,叫声、闹声、欢乐声一片。

       捣料

料子洗好后放入石臼里,下道工序就是用铁箍的大圆木在石臼里击碎。石臼很大,很深,把料子放入,利用杠杆原理,手握平衡杆,用脚踩木板,大圆木就高高地仰起头,脚一松,圆木就“咚”的猛地往下撞击。干活的人,手扶横竿,用脚踩,远处听起来就“科 科 科”声音此起彼伏。

           用“帘床”超捞纸

  接下来就是打浆。把碎料浆放入石槽打成纸浆。用窗帘子均匀捞起就成一张纸,然后累在一起,压浆。刷子工揭纸,刷子上墙,干后揭下来,就成纸了。

  我外祖父有项绝活,就是制捞纸工具帘床子。他的帘床子轻,平,透,操作轻巧,纸均匀,纸质好。十里八村都来买,因此母亲三兄妹在“细粮关”时在得以保全。

夹江年画珍品《鲤鱼跳龙门》        夹江年画珍品《元亨利贞》

  夹江手工造从何时起呢?父亲告诉我,大约起于唐代,渐渐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了。到了明代,智慧的夹江人靠用纸之便利,创造了一种工艺——夹江木板年画。其法为:艺人手绘人物、花鸟、传说故事等,然后把底稿粘贴在木板上,再由刻工雕出印版,由浅到深逐步套印,颜色为黄、绿、蓝、紫、红五色调和套用,比唐三彩还鲜亮。年画内容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古香古色。

嘉州画派画家盛志中用大千书画纸在创作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曾两次来夹江同造纸工人共同研制书画纸,提高了夹江书画纸质量,制造出了著名的“大千书画纸”,现在夹江书画纸远销国内外,据说与安徽的宣纸齐名了吧。

【作者简介】 胡国锋,笔名古泾樵夫,四川乐山人。生在灵秀峨眉山脚,长在平羌江畔,仰望乐山大佛雄姿,俯瞰三江春潮滚滚。阅读“万卷”书,思世事人生,喜欢写作,有感才作,写散文杂感十多万字,随性而作,醇厚见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