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美文】不能遗忘的红茶记忆 / 李昌静

 作家美文 2020-07-29

 声明:本作品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特别提示 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同时发表在‘网易新闻、一点资讯、凤凰新闻、微信公众号’四大媒体平台!

不能遗忘的红茶记忆

李昌静

       我的家乡出好茶,我自然对茶叶有一种特殊的亲情。闲暇之余,取出一勺碧峰茶放在杯里,倒满开水,只见茶叶上下翻飞,稍许片刻,嫩绿的叶尖,翠绿的茶水,清高的香气,鲜爽的滋味……我记得这是九十代年研制的名茶,久负盛名。九十年代以前,我的家乡盛产红茶,有宜红早等品牌闻名全国。

         我的家乡宜昌下堡坪和毗邻邓村等乡镇都是生产红茶的主要产地。我家就在下堡坪乡与邓村乡接壤的地方,名不见经传的磨坪村长岗岭。我们小时候是伴随红茶长大的,尤其对红茶的制作工艺记忆犹新。

        那时候采摘茶叶最有趣,也是生产队年轻人最喜欢的农活。他们着装干净整洁打扮靓丽,戴着用麦杆编织成的草帽,提着竹篮篓儿,亨着小曲跑向茶园。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双手不停地采摘茶叶。有时候兴致来了一起还唱上一曲:“北京的金山上光茫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 ,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有时也唱着家乡的山歌,欢快悠扬的歌声,飘出老远老远。唱完了,嘻嘻哈哈,笑声不断。  那些上了年纪的奶奶,随身携带着简易櫈子,这櫈子就是把一块木板钉在一根细圆柱子上,柱子下面尖尖的像圆锥。奶奶来到茶树前,坐在木板上,圆锥深深地钻进地下,奶奶坐着采摘茶叶,稳稳当当,转来转去,方便灵活。那些大姑娘双手采摘动作娴熟,她们采摘很快跑得更快,一会儿把大妈奶奶们甩得老远。

       中午时分,人们都提着竹篮篓儿陆陆续续来称茶叶了,这些篓儿都装满了鲜叶,嫩嫩的,青脆碧绿。队长提着手杆称,动作麻利,称重倒筐去皮。旁边会计记帐,半天称一次鲜叶,当天汇总。采摘回来的鲜叶是不能堆在一起像小山似的,必须趁着阳光进行凋萎。生产队有专门的制红茶队员,他们把鲜叶均匀地摊晒在竹晒席上,晒一会儿就要翻动一次,免得晒糊晒焦了。摊晒过后,鲜叶便呈现萎蔫状态。这时,叶片由脆硬变得柔软,便于揉念成条。通过凋萎,使鲜叶里面的青草气味消退而产生清香,并伴有水果香或花香,制成干茶后滋味醇厚而不苦涩。

        凋萎之后就是揉捻工艺了。那时生产队的揉捻机全用木料制成,呈四方形状,由三角架将茶桶固定,与三个动力臂连接,安装在莲花座上。茶桶用杉木板箍成,动力臂转动轴用硬质梨木制做。没有专门的动力设备,揉捻茶叶时,把萎凋的叶子装入圆桶中,人站在木盖上使劲把茶叶压实,插上木栓。揉捻时,至少要四人才能转动,四个方向各站一人,同时用力,那圆桶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一推一拉,还带圆形,那脑袋就随着节奏一点一点的,像鸡啄米似的。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揉捻机也飞快地转动着,并发出厚重的吱嘎吱嗄的响声。大约要一个钟头的时间,只要茶叶纤细有形,条理紧凑,条形美观就可以了。把大盘下面的漏斗栓打开,转动几分钟,茶叶就全部落入箩筐中,这一桶茶叶就揉捻完成。

       那时候我们生产队还有一种揉捻机,主体也是全木结构,只是在动力上稍微改进了一下。用硬梨木做成四个大方锤,每个方锤约两尺长一尺宽,在一个十字形状的架子顶端上各安装一个木锤,再把这个十字架立起来,连接在揉捻机的主轴上。在十字架其中的一节上装有一个横手柄,双手握住横手柄按顺时针方向摇动,由于重力的作用,那方锤你追我赶似的转圈,于是就带动了揉捻机的转动主轴,上面木桶就不停地转动起来。我们生产队的揉捻机安装在一个牛栏木板楼上,经常是由赵大爷摇动木锤架。赵大爷是五保户,双目失眠,但身体很健康,他三番五次找队长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他双手抓住手柄,使劲向前往后转动,像老艄公摇动划水桨,有节奏地摇着。莲花座四周围满了人,都搭一把手,随着茶桶一起摇动着,来了一曲大合唱。转累了休息时,赵大爷从肩上扯下毛巾擦完汗珠,顺手摸到茶杯呷了一口浓茶,轻轻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然后就唱起歌来,“棋盘鼓儿车,棋盘鼓儿车罗哟……”唱完了一首,大家要他再唱一首,赵大爷说:“嘿嘿,你们这些娃子,还有很多茶叶没揉呢,还是干活吧!”那时的人们累并快乐着。

       揉捻之后,发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这个工艺我们称谓“发汗”。将揉捻好的叶子装在箩筐里,稍加压紧后,盖上温水浸过的发汗布。一般在四五小时后,叶脉呈现红褐色,这时就可以将茶叶上炕烘干。掌握发汗的颜色很关键,颜色深红了,成茶的汤色就太浓太深。发汗火候未到,颜色浅红,成茶的汤色就太淡。

      最后一道工艺就是烘干。用土砖围成一个圆圈,圆圈上面放着一个大小合适的山头型竹筐,圆圆尖尖的。把茶叶均匀地摊洒在上面,下面土砖留着一个缺口,里面放着燃烧的木炭,然后封住灶门,木炭散发的热量全部被封堵在灶里面。茶叶达八成干度  时,要把干茶平摊在凉席上,让里面的水份均匀一下,再进行复烘。

        我记得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家烘干茶叶任务主要是我母亲完成的。母亲把茶叶扒到竹筐底层,把竹筐拍打干净,然后又把茶叶三把两把均匀洒落上去,动作干练,一气呵成。  烘茶叶时母亲也没闲着,拿出针线篓儿,有时把破了的衣服敹(liao)上几针,有时纳着布鞋底儿。母亲纳鞋底时,右手中指上戴着针顶儿,用的是麻线绳,针扎不透时,就把针头往头发里面轻轻划几下后再扎。母亲把头发盘在后脑勺,然后打个发簪,有几缕白发总是那么显眼。有时晚上,母亲端着一大盆衣服在茶炕边上洗起来,洗一会儿又把茶叶翻动一次,直到茶叶全干为止。

         卖茶叶是一件既辛苦又高兴的事。父亲背着五六十斤干茶,我背着二三十斤干茶跟在父亲后面。我们一路劳累,翻山越岭,到磨坪,江坪,碑垭,杉木园等地卖红茶。到了红茶收购站,我们把红茶卸下来,打开茶袋,依次排放整齐,收购员按顺序取点样品放入碗中,加入开水,仔细查看叶底汤色,慢慢品味,然后拿出收购样品,反复对比,最后定价收购。我们一趟可以卖到三佰多元,心里也十分高兴,早己忘了饥饿,只想早点回家。

         卖茶叶的钱,母亲总是先拿出三块五块的硬塞给我,并说你读书,零用钱总还是要的。尽管家庭还有其他开销都急需钱用,但母亲把卖红茶的钱首先满足我,放心又大方。我看见母亲眼里全是慈祥鼓励和信任,她双手微微颤抖,手指有很多皴(cun)口,我长大了才知道,这是母亲长期采摘茶叶和用手搓衣服等很多繁重农活落下的病根。

        那年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啊!可每个人脸上都看不出忧愁悲伤惆怅,内心都是一团火,散发出温暖激情万丈光茫,犹如那鲜嫩的茶叶密密麻麻沐浴着阳光雨露一起茁壮成长,最后变成底蕴深厚唇齿留香的红茶,一点点,一筐筐,一车车,筑造起通往世界各地的桥梁。

       我们制作红茶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编织着美好的梦想,憧憬幸福的未来,所以对红茶品质执着追求,精益求精。 我们制出的红茶色泽明亮鲜艳,味道甘甜香醇,沁人心脾,温暖人心,我想这大概就是红茶的魅力吧。

        我要把这些红茶记忆深深地窑藏在心里,让她滋养我的肌肤,浸润我的骨肉,使我全身的细胞都振动起来,让大家都跟着我细细品味一起陶醉。

授权作者简介 :李昌静,宜昌夷陵区下堡坪农民,当过民办教师,村委会主任。在任村委会主任十多年间,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和村民一起架电线、修公路、调整种植结构……村民纯朴善良、勤俭节约、勤劳致富等很多鲜活事例仿佛就在眼前,乡村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人性百态等诸多往事历历在目,作者将这些故事汇诸笔端,深受村民喜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