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第四届“最美的风景杯”旅游名胜大奖赛作品展:王树强

 世界作家图书馆 2020-07-29

王树强

★秋光不负折家河

历史烽烟,斗转星移。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文脉精神,这种精神与自己的村庄历史有关。一条小河、一个古寨、一座神庙、一棵古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历史传说。倾诉着山川河流和脚下的土地。

黄河之上,白云之间。一道黄河把陕北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从府谷县城新区出发,顺着沿黄公路向南行走十几公里,有碛塄农业园区石马川大峡谷。石马川是府谷境内黄河四大支流之一,其源出神木永兴沙峰子山东房塔沟,经万家墩南十里刘家崖窑,过田家寨高寒岭一带王家沙窊及庙儿山高家南门并齐家寨,到郝家角沟入黄河,凡120里。峡谷沿途峰回路转,涓流不息,两侧地貌形态万千,自然景色瑰丽。折家河村,就位于石马川大峡谷中段。

折家河村,这里生活着人文厚重、家风淳朴的折氏家族后人。深植于府谷历史的折氏,从老始祖折华开始就定居府谷。《刺史折嗣伦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祖讳华,云中人也,”宋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八又提到:“又羌族有河西折氏,世家云中,为北蕃大族。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府谷折氏始祖折华,精通星相、占星、相宅基等方术,先期在府谷察勘了地形、地脉,确定了居住地和坟墓地后,举族于北周建德五年(576)迁来府谷折家河作为折氏生脉繁衍之地。定居折家河后,作为族长的折华,即着手整顿、治理族群、族规,从严管教子弟,克勤克俭,整肃家风、家训,在当地渐渐赢得了声望,树起一帜,逐步成为当地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土豪。从折华五世孙折德扆开始、折氏七代十四人任过府州知州。(即折德扆、折御勋、折御卿、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折继宣、折继闵、折继祖、折克柔、折克行、折可大、折可求)。除府州知州由折氏独居外,许多文武要职是由折氏及其族人、姻亲担任,折氏族坟、陵庙在府州。《道光·神木县志》里也记载了神木中坬村折氏系由府谷折家河移居到此。而中坬村地处栏杆堡镇最北端,与府谷县田家寨乡接壤,与折家河距离不是很远。从地理位置分析折家河其当是府谷折氏发源地。

山取灵性,水依精魂,折家河村有河有山,河乃折家河,河水清幽,逶迤而行。山是老鹰山,雄浑瑰丽,翠柏千祥。进到村口,一股清爽、自然的乡村韵味扑面而来。红枣挂满枝头,一排排,一簇簇,压弯了树枝,点缀在群山万壑中。山岩有大幅摩崖石刻“太君故里、度假胜地”字样映入眼帘,赏心悦目。默默传承着“折氏文化”的历史气息。

大凡陕北,总是每个村有一个观音殿和龙王庙,折家河村也不例外。老鹰山上,坐北向南龙王庙,坐南向北观音殿。山腰有将门厅可以供游人歇息。山顶一门单檐歇山式石牌坊,庄严大方,门楣镌有折家后裔折武彦手书“龙天圣境”。

智水仁山各所衷,凌空巨隼向天南。每座高山的矗立都是一种虔诚的信仰,折家河老鹰山以历史的姿态守护大自然的奥秘沧桑,如山体那样深沉、厚重。鹰击长空,站在老鹰山脊背上眺望,领略古柏雄强风姿,观摩折家河潺潺流水,那动人的梁峁、含情的沟壑、深邃粗犷的峰峦山势,青青的柏树,庄严肃穆;溪涧里的乱石,层层磊落。老鹰山像鹰一样展翅翱翔,又像一个宽广的怀抱。怀抱着折家河,流过折氏故里,流过这条孕育了中国第一将门梦的寨沟。

树古追唐宋,林深隐圣贤。老鹰山龙王庙前有飞来柏一株,远处看,像一个大的盆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迥然不同,此柏的轮廓和长势,同折家河河流走向完全一致,此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与其对面的折赛花当年的跑马梁相对,梁和树遥相呼应,自成妙趣。经过千年岁月,飞来柏枝干并没有向高处生长,而是向四处延伸伸长。此柏主干高4米左右米,树围五人合抱,覆盖面积18平方米。柏树周围为一强大的混元气场,如闭上眼睛,可感觉到某种东西,耳贴近树干,可听到一种异常的回音;而且此柏独木成林,一缕微风掠过,也能响起朔风阵阵。飞来柏穿透岁月,敞开心扉,向我们娓娓诉说着独属于它们的沧桑情话。

飞来柏牵着一条历史的主线,从一千年以前的大地上走来。此柏生长了近1000年,府谷境内古柏无出其右者,关于这棵古柏是怎么来的呢?民间传说是从山西交城卦山天宁寺庙飞来一只仙鹤途经此地歇脚时,嘴里叼着一颗松子被风刮落落地生长而成。传说归传说,其实不然。此柏乃北宋名将之花折御卿迎植。折御卿,何许人也,《宋史.折御卿传》记载,折御卿,幼补节院使,其兄御勋知州事,署为兵马都校。乃静难军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次子,巾帼女将折赛花之弟也。

当年折御卿事宋太祖,随太祖征河东,大破苛岚军,擒军使,在子河汊战役中敌歼5000多人,获马1000匹后,宋太宗龙心大悦,赐旗30竿,以壮军威。折御卿奉召入朝,在朝期间,闻山西交城卦山柏树众多,甚是奇特,并卦山天宁寺香火旺盛,于是奏曰:大宋基业,苍松翠柏,臣民之心,永得荫宠。遂获太祖恩准,在卦山山巅移古柏一株,迎植折家河老鹰山,取千年松万年柏之意。在自然界,一棵古柏是一堆木材的存储;在科学家看来,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旅游者看来,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而在折家河,飞来柏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

应有山神长守护,柏风时为扫埃尘。现如今千年过后,飞来柏周边又滋生出四株柏树,和飞来柏交相辉映,整体看似张开的五指,包罗万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几句口头禅:“到了折家河,必登老鹰山;看看飞来柏,胸有万千怀;胜景如此美,看了不后悔;树下留个影,鹤寿又柏龄。”今人王树强登览老鹰山前飞来柏写下:万牛回首丘山重,黛色参天万千葱。志士文人莫嗟怨:不露文章世已惊。一个乡村的历史文化鲜活地存在于浓烈的诗意中,构成折家河村殊异炫彩的地方特色。

这是一锅慢慢烹煮着的时间。在北宋,府谷的历史很大意义上讲就是折氏的历史,北宋时期的麟府路即今天陕西的府谷县、神木县一带。麟府路在北宋时期北接契丹、西控党项,是宋、辽、夏三方势力的交界。这次走访发现一个新的说法,石马川乃折马川,石马川宋时水草丰美,沟壑险峻,有战略意义,遂成折家军放养马匹的地方,折氏总后方。五代至北宋,折家军从割据一方诸侯到世袭皇恩,所经历程,都是拿忠勇换来的。北宋时期折家军除了维护中原统一,反对分裂外,还有一个角色就是为中原王储存马匹等战略物资,于是石马川自然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当年折周公所领寨,郝家大寨为首冲,其次奥泽山亦为军事要害。还有齐家老寨,俱在石马川一线,俱在折家势力范围。形成动一发而牵全身战略态势。据史料介绍,北宋时期,麟、府各城寨几乎都被夏兵攻陷破坏,居民流散,麟、府之间交通被切断,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折继闵与张亢为加强麟、府间联系,护筑建宁寨,与折家河大后方形成犄角之势。时至今日,在高寒岭上建有“范欧亭”,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欧阳修巡视时的建宁寨遗址。

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两宋良臣折彦质,折彦质(1081年—1160年),字仲古,崇宁进士,折从阮七世孙,折可适次子,北宋将领,南宋宰辅。其南迁时在儋州写有《超然亭》:“超然亭上鬓毛斑,浩荡秋风小立闲。岂为诗情堪过海,只缘脚力要寻山。峭峰断续天容缺,高垒萦纡地势悭。回首不堪东北望,桂林万里是秦关。”彦质是折家将第十代将领,作为将门世家,折彦质虽然屡遭贬谪,但他内心深处的仕宦意识从未曾泯灭。他本是徽宗时一名文职官员,因金人入侵,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其忠勇爱国的将门家风,值得后人赞颂。历史总让人思考,折家军忠烈光前裕后,在折彦质诗词里可见一斑。

据《宋史·折德扆传》载:“折德扆世居云中,为大族。父从阮,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一个家族,守边为国为民近三百年,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姜锡东说:“折氏世将,守土保疆。反对分裂,赵宋之光。忠君爱国,维护中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府谷折氏已经成为地方的一个符号,一张文化名片,一个文化品牌。

近年来,碛塄农业园区积极发挥“花坞古镇”“折氏故里”“革命旧址”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寻根旅游、乡村度假、生态旅游等旅游文化元素,力争早日把石马川大峡谷打造成生态石马川、低碳石马川、人文石马川、休闲石马川、和谐石马川等‘六个特色’的精品两日游路线,助推府谷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

没有小村庄,只有大文章。折马川,飞来柏,一川培育多少英雄豪杰,树下荫及多少子孙。今年盛夏七月,由陕西文旅集团公司主办的石马川大峡谷文化旅游园区首届狂欢节,在折家河拉开帷幕,让折家河成为作家新鲜的故事素材,画家在这儿能采撷到美妙的画面,摄影家在这儿拍出“高于取景所见,升华自然之象”的摄影佳作……

秋天走进折家河,走近老鹰山,走近飞来柏。老柏无言,只记沧桑。其树冠如云,其龙姿凤态,起树影婆娑,斜枝横逸,数百年以来,聚山川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当地人称它为“神柏”,言不过实。一棵古柏、一趟登临……不负秋光折家河!

旅游之喜,胡桥沟刚好遇到你

出府谷南,沿黄路上行40余公里,在黄河之畔有一沟名曰:胡桥沟……走进胡桥沟,进入生命与宗教的距离,文明与传说的距离!远目高台上,胡桥无数山。观夫山崖峰峦,万马犹酣,巨石耸立,争雄苍穹。巉岩通天外,峭壁势巍然。远望之,山色苍翠,奇石突兀,令人怦然心动。入沟,天然画廊徐徐展开,红尘舒画卷,往事诉斑斓。 

乾隆版《府谷县志》载:“又有寺名狐桥,两山接连,其状似桥。曰狐者,旧传修寺时议在平滩建寺,夜间木植等物忽移集此地,旦视之,狐迹甚多,故名曰狐桥寺。后有人恐涉怪异,改为胡桥。”子语:“山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皆是气之杂糅乖戾所生,亦非理之所无也。但既非理之常,便谓之怪。”“子不语怪力乱神”,传说多轶事,非鬼亦非仙。于是胡桥沟便有了巨灵擎山之事,便有了诸如狐噙寺、墓虎湾,盐牛等传说,便有了传奇的味道,究其实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长时间的积淀。就像峭壁上风蚀岩。它在那里,故事就在那里。沟内天然形成的画卷,图纹精美,峭卓瑰奇,超出想象力范围。曰:水蚀浮雕,乃受地质影响,长年风剥雨蚀。查资料知是形成于三叠纪,由地上和地下水溶蚀与河流冲蚀作用复合于三叠纪厚层砂岩而形成的天然崖壁浮雕。其形态表现极富艺术感染,有的像密密麻麻的“天书”,有的像动植物人形,有的像音乐符号,有的像蜿蜒曲折的“迷宫”,有的像群僧汇聚,惟妙惟肖;有的像高山瀑布,飞流直下;有的似甲骨文书,每段落井然有序;有的像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的似骷髅,形象逼真…让人感悟清、奇、趣、幻的山水魂。真乃大自然鬼斧神工,属于世界上珍贵的自然遗产。武家庄镇倾力打造胡桥沟地质公园,就是源于胡桥沟这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产物。

胡桥沟也是黄河历史文化的见证,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记录了人类起源到现在繁衍生息与不断变迁的过程……进入胡桥沟,让人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创造,亲密接触这原生态文化的底蕴。一句话:壮美得令人拍案叫绝。身处其中,如同划着一叶小舟进入一幅长长的水墨画卷,使人遐想联翩。在这些千姿百态的浮雕面前,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自身的渺小,任何精美绝伦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感谢大自然。

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是绝对行走的好季节。走在胡桥沟里,感受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新鲜淡然,温馨古朴。这时我们可以徒手攀岩,戏浮光、曳影邻,抚清流、伴浮云,要的就是任性。如果换做夏天来,随便坐在沟里哪一块石上,微风佛面,心神随碧水,诗句荡清泉,听潺潺流水入耳,阳光碎撒,是何等惬意!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胡桥沟让你心灵和情感都在路上。 

这时我们同行人手里的相机、手机频频摄取,用镜头记录着胡桥沟幻彩各异的迷人风采。由于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法拍到大视野的照片,但这些也足以让我们惊喜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胡桥沟是黄河一条支流水系,游人来湖桥沟,就在乎这山、这水。所谓山清水秀。沟宽敞,4公里有余,水更远,绵长百余里而从流,清溪和韵,欢然通畅。

“这不是一幅很美的山水画吗!”随行的伙伴手指一个地方,惊叹说道。我顺着目光看去,在一处断崖纵面,山体渗出的流水肆意落笔,近实远虚、近重远淡,犹如一幅如出自名家之手的丹青水墨画。泼墨岩,对就叫泼墨岩,泼墨岩上泼墨,无字成行,成一段佳话。风云千里过,翰墨半空悬,拜大自然的恩赐,这样的山水画比比皆是,这些天然的惊世之作,是纪录人间沧桑的密码,人世间有谁能识破它呢?又有谁能研究懂它呢?我们只能开掘大脑里超能力的想象。

“看鬼脸,”这时同行的一位伙伴激动地要叫起来,是呀…因风化水蚀,在一处巨大的岩面上,平整的岩面已经变得凹凸不平,犹如一张面目狰狞恐怖的“鬼脸”。“这是鼻子、这是耳朵……”众人纷纷比划着。“其实这不是一张脸,你们再好好看看,”众人又分别看去,哦,这一张鬼脸又分解成若干部分,与邻近的其它线条状貌组合成另外一张鬼脸,众人纷纷用自己的体验对它进行“加工”,而这种加工又衍生出视觉与心灵互动的新鲜效应。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鸟声穿古洞,僧侣问闲禅。胡桥沟清静而不寂寞,这种美在寂静里生长,在岁月中永恒。这时我们进入胡桥沟时光: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此时风景便是最好的年华。此刻遇见,便是最好的你我。此时人若能化作轻风一缕,荡游在胡桥沟的每一个角落,去搜寻,去体味,有这些形肖之石、潺潺流水、十里峭崖,再加上那些美妙传说的润色,胡桥沟便会成为一部百读不厌的演义了。

大路迢迢小路隐,虎头山下净无尘。日沉涧壑插肩过,风掠清溪送耳闻。一沟景色何独占,二水地灵恰平分。夕阳西下,结束此次行程,有些意犹未尽,真想从头来过。虎头山、人头山、盐奶河、石猪、鬼脸石一一都已闪过,没有看够两岸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没有看够一沟的风光旖旎……世上大都美的东西都因为读不透、看不够、得不到才更吸引人,留有回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间,让人始终魂牵梦绕。不禁感叹,如此美景,多游几次又有何妨!

所以,美,不必看尽……

作者简介:

王树强,民盟榆林市委府谷支部宣传委员。陕西府谷县诗词学会副会长 陕西府谷县政府网站府谷纪委通讯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