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人物 | 精神至上的连环画收藏家梁东方

 星河岁月 2020-07-29

眼前这位连环画收藏家梁东方先生,是一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生于1965年,却有着近半个世纪的连环画收藏史。当年,他想必是老师眼中那类刚读小学就搞收藏的“古灵精怪”的小孩。如今,多年积累的两万本连环画,就在他家的书柜里,抑或是房间某个角落,不时接受主人的“检阅”。书柜是梁东方找木工师傅定制的,比市场上的书柜要厚很多,可以放三四排连环画,即便如此,也还是没能放下他所有的宝贝,还有许多连环画放在了窗台、桌子和卧室的床板底下。

梁东方发现,连环画里的图文中隐含着难得的“时代信息”。他据此探究,写出了多篇文章,连载在《博览群书》等报刊上。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连环画里的时代记忆》。

四十余年收藏 不问市值几何

精神至上的连环画收藏家梁东方

文 | 张 颖

01

痴心不已,伴随岁月的爱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图书选题受到极大限制,那时候小孩子的娱乐项目主要是观看八个“样板戏”,但“文化沙漠里也曾有绿洲”,连环画便是当时唯一符合孩子阅读趣味的读物。梁东方回忆,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放过鞭炮,因为仅有的钱都买了连环画,“我觉得买一本连环画的乐趣远远大于过年时的放飞自我。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钱供我去买连环画,很多时候都是听说新华书店有了新的连环画,就跑过去看,但去的次数多了,人家就不高兴了。实在没钱买的时候,我就趴在新华书店的柜台上,来回看那些连环画的封面。”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收藏市场已经逐步形成。而作为读物,不少青少年几乎不看连环画了,但手头拮据的梁东方还是坚持着购买连环画的习惯。读研究生时,梁东方经常出去逛街,每次都会拎着几本连环画回来。同学们经常调侃他,但他却觉得“以中有足乐者”,依旧乐此不疲地坚持着这份喜好。

参加工作后,梁东方利用每一次出差的机会,到全国各地 “淘宝”。1996年,他到沈阳学习了一个月,当时恰逢国企改革,很多工人下岗,下岗工人为了维持生计,便把家里一些不用的东西拿到街上去卖。梁东方借来一辆自行车,每天一下课就在沈阳的大街小巷寻觅连环画。“那时我买的连环画大都是新的,很多都没有拆开,但那些‘新书’都是按标价的半价卖,大部分是五毛或者一块钱一本。我花了大约一千元,买了近两千本连环画,最后把它们装了满满三麻袋寄回石家庄。” 

四十余年的收藏经历,梁东方买连环画自然也有过“捡漏儿”的时候。上世纪末,他曾在杭州看到连环画套书《东周列国志》的缺本《水灌晋阳》,“我看到这本书后十分激动,但看到它和其他书一起在书摊随意摆放着,而不是被包好妥善地放在摊主身边,我就知道摊主并不知道这本书的价值,于是我先试探性地问了其他几本书的价钱,再拿起这本《水灌晋阳》询问价钱,摊主还是看出了我的购买欲,开口就要两块钱(其他书大都是一块钱),我也没有还价,赶紧付钱成交,很怕对方反悔。”

后来有了去德国的机会,梁东方也打定主意“不虚此行”,在国外找起了连环画。“当地出版的连环画多是16开本,相当于中国的漫画,看到喜欢的,我也会买下来。”在梁东方看来,“图文结合的形式是人类永恒的需要”。

2019年9月

梁东方在厦门海峡两岸书展参加访谈

02

解读图文,重新发现时代信息

梁东方收藏连环画开始于儿时,但他对连环画进行画面及脚本信息解读却是从新世纪开始的,“后来再翻连环画,就不再是单纯的心理补偿了,而是觉得它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超越文本本身的东西。” 梁东方介绍说,“文革”期间,连环画创作几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画家,这在世界美术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连环画是那时艺术家表现自己创作理念的主要渠道,如连环画大家王叔晖,一辈子没有结婚,所有的时间都‘耗’在一张小小的办公桌上创作连环画,直到上世纪80年代去世。王叔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人物黑色的头发并不是用黑色的笔整体涂黑,而是一根一根画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那一根根头发,感受到她是把时间、精力以及对生活的寄托都融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

梁东方发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主题很单一——正义力量通过抗争最终战胜邪恶力量,优秀的连环画便胜在场景的真实与深入人心,“也正是细致、周详的画法,使得那时的连环画很有艺术价值”。 

“小孩子看连环画时看的虽然也是故事,但因为图片往往大于文字,所以他们总会无意识地记住一些细节。一个故事的文字或许很简单,如正义消灭邪恶、好人制服坏人,但画面却要涉及细节。我现在看连环画,主要看那些记录了当时那段历史的场景,如房子、衣食住行的用具等,虽然这些也有想象的成分,但基本上是写实的,可以说是无意识的记录。”梁东方认为,认真创作的连环画需要像拍电影一样,提前去采风、写生。“如正式创作连环画《大刀记》前,几个画家先去《大刀记》作者郭澄清的老家山东宁津柴胡店镇住了几个月,他们每天都上街写生,甚至与作品无关的景物也去画。” 

梁东方说:“不管什么故事,只要跟某一地区的文化、地理形态相关,其可解读的空间就会扩大许多。其实连环画中的故事都已经简化了,但里面仍隐藏着许多信息。如讲述了一个抗战故事的《安东卫连》,安东卫是山东日照城南海边的一座城防,有600年的历史,当年修建是为了防海盗。1945年,八路军跟日军在当地打过异常惨烈的一仗,后来参战的八路军连队被命名为‘安东卫连’。连环画《安东卫连》描绘的就是这场战役。除了纪念抗战外,在这本连环画里,画家还将安东卫古城画了下来。后来古城被拆除,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安东卫城到底在哪儿、原来是什么样子,这本64开的连环画就成了唯一记录安东卫古城形貌的文本。”

梁东方收藏的精品连环画

但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到上世纪80年代末便不复存在,“六七十年代的连环画主要是一丝不苟的线描,80年代后加入了水彩、写意等,再后来就出现了不需要太‘下功夫的’作品,以致连环画渐渐不复六七十年代的光芒”。

03

精神至上,不念“生意经”

21世纪以来,很多连环画被重印,“重印有它的价值,因为有些作品的发行量太少,通过重印这一方式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一部优秀的作品”。但梁东方认为,重印的版本没有携带历史信息,如当时出版的环境信息,“王叔晖创作的《西厢记》,原版本上可以看到一根根头发,但重印本只能看到一片黑乎乎的头发。此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且每个时代物质的丰富程度不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用纸就是很单调的,有些甚至是新闻纸。现在纸张优质了,重印出来的连环画也没有太重的油墨味,这从印刷技术的角度来看自然是好的,但对于连环画收藏者来说,我们无法从其中得到原版本蕴藏的历史信息。”

经常有人问梁东方:“你的连环画值多少钱?”他的回答一成不变:“值多少钱我也不会卖!”收藏连环画40多年来,梁东方“只买不卖”,虽然有时会跟其他连友换书,但他一本书也没有卖过。“这些连环画不是我做生意的工具,它们是我的精神空间”,他不仅在这个空间里徜徉,还表达、抒发自己的感受——20年来,他是东北、上海连藏界民间报刊的固定撰稿人,且不收取稿费。

2019年4月

梁东方在北京角楼图书馆的讲座上为读者签名

梁东方觉得,收藏是自然行为,只是在自然行为中伴随、生发着超越自然行为的意识,如获得文化体验、生命体验,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分析等。“收藏这一爱好和其他的爱好一样,可能是受人生经验与阅历影响的一种偶然,但从偶然中表达出自己的必然感受,才能走向最终的自由之路。”

谈及连环画的未来,梁东方说,以后会有一些画家不再以追求物质为第一目标,而是用大部分精力来追求精神需求,这些画家在度过了“商品期”回归艺术本真之后,连环画或能再创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辉煌。“目前收藏连环画的连友大部分还是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这一代人在,‘连藏’就还在。我也知道有些年轻人加入了这个阵营,但是很少,长此以往,‘连藏’虽不会彻底消亡,却会更加小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