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癌就得多晒太阳

 图书 馆员 2020-07-30

防癌就得多晒太阳

2020-07-23 13:45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吕沛宛

本报记者 雷 妍

出门防晒几乎成了年轻人的必修功课,特别是在夏天,防晒霜、防晒服、帽子、遮阳伞……将自己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但过度拒绝阳光的行为却会引发其他问题。

晒太阳可防乳腺癌

加拿大皇后大学发表在《环境健康展望》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晒太阳对女性有非常大的好处。研究人员通过在医学索引、医药学文献资料库和科学网站对所有相关文章进行检索,并对晒太阳的时间和紫外线强度做了估算分析后发现,夏季每天晒太阳超过1小时,就可降低患乳腺癌风险:与夏季每天晒太阳小于1小时的人相比,每天晒太阳1小时以上的人,乳腺癌风险降低16%;晒2小时以上者,乳腺癌风险降低17%。该结论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女性,但年轻时效果更明显。数据显示,青年时期晒够太阳,乳腺癌风险至少降低17%;到45岁以上,风险降低概率降至3%左右。

晒太阳为何会降低乳腺癌风险?此前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发布的两项研究或许能说明一些原因。其证明,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可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生率,而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最有效的方法,人体每天从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D一般只占5%~10%。维生素D虽然也可以通过食物和补充剂获得,但在缺少阳光照射的情况下,食补并不能降低患乳腺癌风险。该研究认为,晒太阳对乳腺癌的预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维生素的充足供应对预防癌症有一定帮助,但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认为,其他可能的原因是晒太阳能改善情绪,这与肿瘤的预防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晒太阳时,褪黑素分泌减少,可使人的情绪获得提升,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反之则容易精神抑郁,抗病力下降。比如,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居民自杀率偏高,就和极夜期间人们长久晒不到太阳有很大关系。此外,多晒太阳还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户外活动时间,避免了长期居于室内、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肿瘤预防也很有帮助。

阳光照射是项长寿指标

晒太阳的时长与寿命长短密切关联。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人员统计得出了南北半球及赤道地区不同月份的死亡率数据,其中,南北半球死亡率最低的时间段都是夏天,赤道地区则相对平稳。研究人员推测,这和阳光充足有一定关联。

2011年,瑞典一项研究显示,太阳紫外线照射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有关,且没有经历过晒伤的人,比有过晒伤的人死亡率更高。2018年发表的一项用时长达20年的研究也发现,阳光照射量和全因死亡率呈强反比关系:阳光暴露越多,死亡率越低。

上述晒太阳可以让你更长寿的结论,同样适用于那些阳光的“受害者”——皮肤癌患者。2013年,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患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并不会明显影响个人寿命,相反,皮肤癌患者因髋部骨折、心脏病发作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都明显更低。研究者解释说,由于皮肤癌往往是大量阳光照射诱发的,这一结果间接表明了阳光照射对健康产生的有益影响。

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阳光暴露可能增加你患皮肤癌的风险,但也可以降低你患上其他多达10种以上癌症的风险,并减少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可能性。

阳气,人的“命脉”

我国古代医学很早就记载了太阳与人们健康的关系。比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传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十分强调顺时养生,也就是要顺着太阳的升降规律安排人的作息,有助濡养身心。中医认为,阳气是人的“命脉”,而太阳是人体阳气直接或间接的来源。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吕沛宛表示,身体能否抵御住外界的侵袭、各种功能能否正常运行等,都是以阳气充足作为基础的。她建议,大多数人应该晒晒太阳。

晒背部。中医认为,人体腹为阴而背为阳,后背为督脉循行之处,所以晒后背可以提升身体阳气,调理五脏六腑,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足太阳膀胱经、五脏六腑的腧穴也在背部,温热的阳光刺激身体穴位,能够加速血液循环,刺激相应脏腑,驱散郁结在体内的寒气,延年益寿。

晒腹部。腹部是“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因此,晒腹部有助于温暖内脏,可温补先天元阳之气,增进体内阳气。另外,腹部是脾胃之居处,晒后可增进脾胃阳气,尤其夏季伏天,气血浮于外,脾胃中焦之气相对薄弱,晒腹部可增进运化,使水湿代谢加强,有益保健养生,尤其适用于精血亏虚的老年人。

晒四肢。人体“多温则行,多寒则凝”,如果体内阳气不足,四肢血液易出现凝滞,常晒四肢有助驱寒气、利关节。

用对方法趋利避害

两位专家表示,晒太阳确实可能伤害皮肤,如果非常担心皮肤过早老化或增加皮肤癌患病风险,同时又想充分享受阳光带来的健康益处,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避开紫外线最强时段。吕沛宛强调,晒太阳要因时制宜。冬季光照时间短,紫外线强度较弱,可选择在中午晒;夏季紫外线过于强烈,就要选在早晚。若想在一天内找到晒太阳的最佳时间点,看影子长度是个不错的方法:当你的影子是身高的2倍,甚至更多时,紫外线指数最安全,可以不需要防护,好好晒一晒;当影子在1~2倍身高长度范围内时,晒太阳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最安全;当影子短于身高,紫外线可能在30分钟内对皮肤造成伤害;若影子长度不到身高的一半,紫外线在15分钟内就可伤及皮肤。

到户外晒。晒太阳带给人的健康益处是一种综合效果,即接受阳光照射和外出活动的叠加。户外活动除了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还可改善情绪,是维护健康的重要部分。

晒后多吃果蔬。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众多研究已证实,补充维生素C可抑制黑色素生成,防止晒斑。

补充维生素B3。201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口服维生素B3可降低高风险患者出现新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以及光化性角化病的风险。晒太阳后,建议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B3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胸肉、三文鱼、猪肉、牛油果、蘑菇等。

专家提醒,生活在青海、西藏等高海拔地区的人,以及长期从事室外工作的人必须注意防晒。专门去海边“日光浴”意味着短时间内接受大量阳光照射,容易导致晒伤,应做好防晒工作。光过敏患者及正在服用磺胺类、喹诺酮类等光敏性药物的人最好严格防晒。尤长宣最后强调,多晒太阳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开放、阳光的生活方式,这会在多种疾病的防治中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子宫为什么会长肌瘤

2020-07-27 15:31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阮祥燕

女性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是强大的,但其体内孕育子女的器官却是柔弱的。作为女性独有的脏器,子宫可能遭遇多种疾病的威胁,子宫肌瘤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子宫肌瘤已经成为很多育龄女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小如豌豆,大如足球

子宫是女性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子宫可分为底、体与颈三个部分,整个宫腔呈倒置三角形,上方左右两角为“子宫角”,通向输卵管;下方一角处为子宫颈,下端深入阴道。在子宫长出来的良性肿瘤,就是子宫肌瘤,主要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 但以平滑肌细胞增生为主。

与很多器官类似,子宫壁也不只有一层,由外向内分别为浆膜、肌层及黏膜(即内膜)。肌瘤既可以长在肌壁间,也可以长在黏膜下向宫腔内突出,或是长在浆膜下向宫外生长。子宫肌瘤由此被分为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其形态多样,有的小如豌豆,有的大如足球;生长数量差异极大,少则一个,多达数百。

由于既往缺少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子宫肌瘤切确的患病率尚不明了。该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2010年后的一些局地小型调查显示,育龄女性中的患病率在10%~15%。国际绝经学会和国际妇科内分泌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说,由于子宫肌瘤患者大多没什么症状,其真实发病率应该更高。有专家认为,30岁以上女性中约20%存在大小不等的子宫肌瘤,高发年龄为41~50岁。目前临床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未婚女性开始患上此病。

月经过多过频要提防

子宫肌瘤可影响生殖、循环系统功能,但它的发生发展通常是悄无声息的,常见以下症状。

月经改变。子宫出血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不规律阴道流血。最易导致出血的是黏膜下肌瘤和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较少。因为肌壁间肌瘤可令子宫腔变形、增大,内膜面积增加,致使月经增多;也可因妨碍子宫收缩,导致经期延长或出血不止。出现黏膜下肌瘤也会使黏膜面积增加,还可能造成表面溃疡感染、局部充血等,进而引起月经过多、过频、淋漓不止或不规律出血。当肌瘤合并无排卵的子宫内膜增生和息肉时,月经也会周期缩短、经量增多。

继发贫血。长期月经过多会导致继发性贫血,出现乏力等症状;贫血严重还可能引起贫血性心脏病。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内膜腺体分泌增多,若伴有盆腔充血就会使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会因表面黏膜溃疡和坏死,产生大量脓血样或有臭味的白带。

下腹部包块。当肌瘤逐渐增大,致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一些比较瘦的女性就可能在腹部直接摸到包块。

压迫症状。肿瘤增大会压迫附近器官,导致各种症状。比如,子宫前壁和宫颈肌瘤可压迫膀胱,发生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等;后壁肌瘤可压迫直肠,引起排便困难;阔韧带内肿瘤可压迫输尿管和髂内外静脉和神经,造成静脉回流不畅、下肢浮肿、肾盂积水。

疼痛。这不是一般肌瘤的常见症状,多见于一些特殊部位的肿瘤,如浆膜下子宫肌瘤蒂扭转,可出现类似分娩的阵发性疼痛。

不孕。由子宫肌瘤导致的不孕发生率约为25%~40%,因为肌瘤位置可能影响到宫腔形态,堵塞生殖通道,从而影响到受精卵的形成和着床。

恶变率低,绝经后自行缩小

阮祥燕说,医学界至今还没有找到子宫肌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因此很难做到针对性预防。因子宫肌瘤在青春期前很少见,绝经后可萎缩、消退,所以一般认为,它的发生和生长与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雌激素能使子宫肌瘤细胞增生肥大,从而导致肌瘤增大;孕激素也可刺激子宫肌瘤的细胞核分裂,促进肌瘤生长。因此,为降低发病几率,女性应尽量少使用含有激素的产品,如一些成分不明的美容品、保健品等。

与不甚明了的预防相比,阮祥燕认为更重要的是科学看待子宫肌瘤。虽然发病率高,但子宫肌瘤绝大多数都不会恶化,极少数恶化情况多见于绝经后子宫肌瘤继续生长且伴疼痛和出血的患者;不仅生长缓慢,多数肌瘤还会在绝经后自行缩小,因此不是所有肌瘤都需被切掉。

若检查结果显示子宫肌瘤小于5厘米且无不适症状,一般可进行保守治疗,此后每年做一次相关检查,定期观察有无症状或大小改变即可;若出现月经量增多、压迫等明显症状,或发现肌瘤快速增大,则应及早治疗。

在排除子宫内膜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治疗子宫肌瘤,若药物无法控制病情或肌瘤影响到正常妊娠,就要考虑手术剔除。手术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生育需求制订方案。比如,肌瘤大、个数多、临床症状明显,或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又无需保留生育功能的病人,可进行全子宫切除;还希望生育的年轻患者,排除子宫及宫颈的癌前病变后,可以考虑保留子宫的手术。

一些患者因畏惧手术,总想寻求吃药就能治愈子宫肌瘤的偏方,但阮祥燕提醒,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不一定能治疗子宫肌瘤,外界的不恰当刺激有时还会刺激肌瘤生长,一些宣称能够促使人体自己排出肌瘤组织的偏方,更是无稽之谈。其实,只要注意合理运动、健康饮食、控制体重、调节情绪、知足常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或延缓其生长。▲

贪凉熬夜,小心嘴歪眼斜

2020-07-22 10:3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党 超

广东省妇女儿童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李 静

闷热的天气让人格外贪凉,甚至恨不得对着空调、风扇吹。面对这种情况,周围的人总会送上警告:“可别这么一直对着吹,当心吹歪了嘴!”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导致“吊嘴角”的原因有很多,寒冷刺激就是其中之一。

临床上将嘴歪眼斜的情况统称为“面瘫”,而根据具体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中枢神经面瘫”与“周围神经面瘫”。前者多见于脑内病变,诸如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及肿瘤等;后者常是外伤或面部肿瘤等因素引起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其中,对于病毒感染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临床称其为“面神经炎”,寒冷刺激、熬夜、过度疲劳等是其主要诱因。

中枢神经面瘫主要表现为眼部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斜,但皱眉和闭眼动作无障碍,常伴有肢体无力或瘫痪。周围神经面瘫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如一侧额部皱纹消失、皱眉及闭眼障碍、口角歪斜等,但并不伴随肢体无力或瘫痪等症状。

临床对于中枢神经面瘫的患者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病因给予治疗,例如急性脑梗死患者,若有条件可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需视具体病情而定,后期部分患者仍要接受语言、面部肌肉乃至肢体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相比于中枢神经面瘫,面神经炎的预后一般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具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出现症状72小时内进行药物治疗,以达到抗病毒、营养神经、改善神经微循环等作用;2.使用滴眼液、眼膏、眼罩等对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进行眼部保护;3.神经康复治疗,包括超短波透热疗法、面肌运动、电刺激、生物反馈和神经肌肉再训练等;4.中医治疗,包括针灸、理疗等。▲

人生多数时光是乐观的

2020-07-28 09:19

受访专家: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  张 纯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  邹 霞

你是否会时常感怀无忧无虑的青春很短暂?你是否认为年纪越大越难从小事中获得愉悦感,生活变得日益消极无聊?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错了,因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近日公开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揭示,青春岁月并不一定是人生中最积极的时光,而是不管生活好坏,从16岁到60岁,甚至70岁,人们都是越来越乐观的。

研究:人没有想象中脆弱

上述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人格研究杂志》上,调查了7.5万名年龄在16岁至101岁之间的美国人、德国人和荷兰人,衡量了结婚、离婚、新工作、退休、健康变化和失去伴侣、父母或孩子等生活事件,对他们未来乐观情绪的影响。

“我们惊讶地发现,人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我们生活得很坚韧。即使那些处境糟糕、经历过人生磨难的人,在放眼未来时,也会感到乐观。”研究人员之一、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威廉·乔皮克说。研究表明,在青年期,乐观情绪会持续增强,到中年期达到稳定;死亡、离婚等令人痛苦的问题,其实并不会改变一个人对未来的看法,相反很多人认同“人生短暂”,意识到他们应专注于当下让自己快乐的事,并保持情感平衡。

不过,研究发现,随着人们步入老年阶段,乐观情绪确实会有所下降,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能与对健康的担忧及人生将要慢慢走向终点的愁绪相关。但是,这样的情绪变化并不代表老年人是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只是他们的乐观态度比中年期略有下降而已。结论最终认为,人类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乐观的,从15岁到60岁,甚至70岁,总体上越来越乐观。

乐观源于清晰的自我定位

乔皮克分析说:“保持乐观态度的一部分原因可能与工作和生活中取得的成功有关。比如,在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你总是在憧憬事物和未来。你找到了工作,找到了另一半,实现了目标等,这会让你变得更具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控自己的未来,并因此更加相信未来越来越好”。

“这是人对自我定位越来越清晰带来的乐观。”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说,人到30岁直至中年后,会逐渐抛弃幻想而认清现实,看待事物更理性。例如,能摆正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知道如何整合资源;对未来更有规划,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的计划时,人会对未来充满期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邹霞补充说,拥有更多人生经验的人容易把自己的感觉与他人的感觉进行分割,进而不被他人的情绪所占据。例如,在工作中看到领导不耐烦的表情时,很多工作经验不足的人会非常恐慌,认为领导是不是在否定或质疑自己。但当学会划分感觉后就会知道,领导不会无缘无故地厌恶及喜欢,他的不耐烦可能有深意,但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某项工作中的问题。后一种心态会使人更乐观地看待事物,而不是陷入自我否定的悲观心态中。

此外,张纯告诉记者,乐观是人维持生命的基础,是人的一种本能。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产生快乐的感觉与大脑中产生多巴胺、内啡肽等让人愉悦的激素相关。如果突然情绪不佳,身体自我救济的平衡机制就会本能地启动,促使我们想运动或吃某种食物来补充大脑所需的这类激素,维持愉悦状态。从深度心理学角度看,人生来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需要乐观心态支撑,当一个人死本能大于生本能时,就会对生命失去信心。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还是活下来的人更多,这说明大多数人是乐观的。

邹霞表示,从心身医学角度讲,心理与生理往往是相互影响的。人在16岁前处于青春期,体内的各种生理激素在快速发展且不平衡,这时的情绪调节能力并不成熟。16岁以后,心智发育逐渐成熟,尤其到了中年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历,在遇到挫折、问题时,能更轻易地通过自身经验及成熟的心理功能把情绪调整到正常状态,这也是心理抗打击能力的鼎盛时期。当一个人拥有一定情绪容忍能力、懂得趋利避害时,就能更好地把问题进行归因,保持乐观。

四招将悲观转化成乐观

人的一生都在波折中前行。专家们介绍,悲观容易使人看到事情消极、有风险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帮人们做出更理性的判断,这合乎人类生存需要,但同时也削弱了我们冒险与享受生活的动力。而乐观心态会帮我们把问题简单化,从而减小心理压力,在摆脱抑郁焦虑、提高成就及改善健康状况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多项研究证明,乐观者更长寿。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一项研究称,乐观有助改善新陈代谢、减轻炎症反应等,乐观者与悲观者相比,全因死亡风险低14%。邹霞表示,乐观的人倾向于设立前进目标,且有信心达到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有助延寿的良好习惯。临床上常看到,乐观的患者比悲观的患者疾病痊愈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乐观是人们普遍认同并极力追求的处世态度。”邹霞说,我们能通过后天训练获得乐观,并且由悲观转变为乐观的人,更易获得成功。专家为大家支了四招。

学会理性归因。乐观者倾向于对好事情做持久、普遍和个人的归因;对坏事情做短暂、具体和外在的归因。悲观者则相反。例如,遭受电信诈骗后,有的老人会归结为自己老了不中用,认为这会对今后生活造成难以承受的影响,这就是典型的悲观情绪导致的自怨自艾;而乐观的老人会把结果主要归结为骗子太坏,自己只是太大意,今后要小心提防,甚至还很乐意与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教训。发生问题后,合理归因,不过分自我贬低,可有效将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

保持自我认同。张纯说,人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突发社会事件,如这次的疫情。遇到问题后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调整认知,即使发现单靠自己无力改变困局,也不要过分否定自己,而是先从做一件小事开始,在完成小事产生快乐体验的基础上,意识到自己能做更多事情,逐渐认同自己的价值。平时不妨多做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可以”“我能行”等。

别把事儿憋心里。邹霞说,人应该学会倾诉,来获取外界支持。尤其是当发现自己陷入焦虑抑郁情绪时,更要主动倾诉。如果性格内向或没有关系亲密的倾诉对象时,可选择向专业人士求助,包括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到医院精神科就诊等。

积极地生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要认清事物总有好坏两面,主动从每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同时,不管生活好坏,都要保证健康的饮食、运动及心理,这样能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产生愉悦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