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理科第一724分李育君:高手过招比的是两个玄之又玄的东西

 鹰击长空一豫 2020-07-30
河南理科第一724分李育君:高手过招比的是两个玄之又玄的东西

人物名片:李育君,郑州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15)班学生,理科,高考成绩724分,河南省理科第一名

“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人生的高度,不是你明白了多少道理,而是你守住了多少底线。”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我已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此时此刻,我最想给同学分享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这句箴言。

每个人的内驱力打造了自己的习惯,又由习惯慢慢积累出一个完整的人,因而并没有一套可以确定的“状元行为模式”。我固然可以列出一二三,通过总结学习方法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些经验,但是我希望,这篇文章多多少少能给你一些新的感受,不管是惊诧还是沉思,忧伤还是爆笑。

我出生于底蕴丰厚的八朝古都开封,小学期间移居郑州求学。十几年间,时泽有恚有恩,记忆的行囊喜乐清贫,我也在跌跌撞撞地成长。因为是离乡求学,心里确实一直憋着一股劲儿,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说实话,离次次稳居第一、名扬校园内外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毕竟,填充知识、拿到中等分数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如果没有摸索出自己的方法,是很难突破瓶颈达到理想层次的。

就拿高考来说,很多人可以通过点灯熬油冲到630分甚至更高,但是每一个达到680分的学霸都必然有一手奇妙的绝活儿,包括但不仅限于笔记整理方法、背诵技巧、纠错方法和放松方式。而当大家问起“你有什么好方法吗”,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啊?没有啊?

这时候同学们的表情可以用许多表情包来概括。

并不是学霸们天赋异禀或私藏宝贝。旁观者迷,当局者也迷,学生的日常大同小异,他们真的很难从自己日复一日的平淡里找出什么特点。在高中里见识了各路大神,出成绩后也和许多传说级学长学姐聊过天,再加上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我对“学霸”的“秘诀”大概有了一点概念。

高手的习惯不是早睡早起,关键是训练思维

或许,高手过招比的是两个玄之又玄的东西:习惯和态度。

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是指打好草稿、早睡早起等等,其实习惯不只是关于考试技巧、时间安排,更关键的是训练思维。

相信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曾遭遇知识点“背不准”的问题。拿我自己来说,生物书翻到书皮掉下来,依然要面对六错四的生物选择题发呆。可是,早读时我一翻开必修一、看到“走近细胞”四个大字,就丧失了读下去的欲望,就算嗷嗷地半小时读下来,也鲜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在同学的建议下,我养成了做题后看书的习惯。发现哪里记得不准,就把书翻出来记背哪一章节。事实证明,不止是对生物,这种记忆方法对各科都有奇效。

不光是记忆习惯,纠错习惯也非常重要。纠错可不是把错题一剪、一贴就完事的,即使反复翻看错题也不够。纠不掉思维漏洞,刷一百遍高考题也收效甚微。如果翻开我的纠错本,会发现许多看似智障的话,譬如:“注意圆锥曲线主元的选择”“物理力学大题碰撞中注意质量的变化”。甚至还有“论如何写一篇考场‘八股’议论文”“化学高考题设空分析”的奇葩思维导图,等等。这些意识是显然的,却也是核心的、易反复出错的。大家都想不到的是,这个厚本子才是我在考前最关注的内容,而不是基础知识、错题或者做过的卷子。

想学,又不想成为“死学”;爱玩儿,又隐隐良心不安

大家都知道,一个埋头书堆一整天的学生不一定“态度”良好,一个上课趴在桌上的学生也未必“态度”不端。可是轮到自己上阵时,那种迷茫和焦虑便一览无遗。中岛敦在山月记里精辟地描述了这种状态:“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我们想学,又不想成为同学们眼中的“死学”;我们爱玩儿,又隐隐地良心不安。

如何在玩与学之间找到平衡?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态度。

关于这点,我想说: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拿尽可能优秀的成绩,其他的时间里尽自己所能感受一切,但不要为了放松而放松。我最全力以赴的时候其实是高一,甚至偶尔不吃晚饭,从而在强手云集的郑外堪堪稳住了脚步;高二下到高三上期停课半年,主攻物理竞赛,时而破釜沉舟、时而小资生活;到了高三,习惯已经磨炼出来,反而拥有了一种更加平和的态度,能有条不紊地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

我想,真正的闲暇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能自由的做自己喜爱的事。当音符从吉他琴弦流淌出来的时候,我是快乐的;当考后在大自习上一口气读完一本杜拉斯时,我是快乐的;参加模联熬夜到凌晨三点赶DR时,我是快乐的;就连知道高考分数那一刻的喜悦,也比不上在小天台上和朋友一起切蛋糕唱歌虚度的那个夜晚。因此,三年郑外时光飞逝之后,再度回首,我可以骄傲的说,我行遍了我想看尽的广袤原野!这种态度,塑造了现在的我,也塑造了许许多多从郑外走出的学霸。

花时间自我认知,允许有自我特色的习惯

除了这个关于“平衡”的态度,还有关于自我认知的态度。在一众思维严谨、书写认真的同学里,我或许是个异类:汉字,被老师称为“所有老师一看都知道是你”;英文,曾是一手华而不实的圆体;理综,奉行“一个半小时第一遍、再一个小时第二遍”的奇葩时间安排;平时交作业,一对名单有时还能揪出一个心虚的我。但让我感动的是,包括班主任韩老师在内的很多老师会认真客观的帮助我甄别这些“个人特点”,鼓励我坚持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习惯。韩老师最经常对我说的话就是:“要自信一点!”

不过老师们都知道,我看起来挺“文静”“谦逊”,其实心里很是拿的定主意。近了说,高三下学期我突然成绩暴跌,跌出了班级前十,我便把到班时间往前拨二十分钟,风雨无阻;远了说,我一直有意向从事基础研究,同时对心理和教育抱有极大兴趣,希望为家乡的高等教育献绵薄之力。郑外三年,我的自我认知在不断完善;我也看到,走出校门的每个学生都在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参加竞赛,要能接受“高光时刻”与“惨淡收场”

说完了学神的通式:习惯+态度,我想把话题偏一偏,作为一个过来人,对学习竞赛的学弟学妹们说几句。

我是物理竞赛出身,竞赛生涯跌宕起伏,有过北大物理营的高光时刻,也有最后一次省赛的惨淡收场。高中三年中,最美好和最痛苦的回忆都与竞赛息息相关。但我仍为我是竞赛党而骄傲,就像美术生为自己最灵性的画作骄傲一样。

学习竞赛,固然有为高考和之前的自招做保障的想法,可那种钻研难题、高手过招、甚至被降维打击的滋味实在令人回味无穷!在竞赛方面,我算不上杰出。有时候会冒出一两个闪光点子,但我的专业能力并不扎实,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对“刷题”的错误态度。

在高中以前,我基本保持着不刷题,不买教辅,不报补习班的“自力更生”模式。众所周知,学习竞赛需要足够的刷题量,尤其是物理竞赛。缺乏耐心的我采取的是高速广刷模式,以至于刷题奇快而理解泛泛,又因为长时间自习导致的心理压力产生了幻听等不良症状,造成了最后的省赛失利。希望真正热爱竞赛的学弟学妹吸取我的教训,多讨论、多提问,将概念内核吃透,辅以一定量的刷题。

为同学点赞,“每个人手上的茧子,位置不尽相同,厚度可以比拟”

最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回望来路。

给郑外学子们点赞!一路走来,我们考过太多的试,每个人手上的茧子,位置不尽相同,厚度可以比拟。看着桌上的书堆,小时候我们哪里想象过这样的高度!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用热情探索世界,书写了最华美的青春乐章!

给竞赛班的同学们点赞!我们尝过格外多的失败:或许,连蒙带猜刷完一章节的题目,对答案却发现一道没对;或许,一边刷题一边掉泪,眼镜模糊得看不清了,就拿下来擦一擦、接着刷;或许,拿着320分得了60分的成绩,耳机里挂着稻香,在陌生的帝都酒店里攥着手机漫无目的地走,一直走到走廊尽头;或许,在黑暗的实验楼走廊里踽踽独行,手里提着面包和粥,黎明还很遥远,暴雨哗啦啦没有终点;或许,在省赛后坐在窗台外沿眺望疏星,心里清清楚楚知道两年辛苦付诸东流;或许,竞赛归来的同学们王者不再,哪怕以一豆灯光,从天黑,伫立到天亮。

可是我们又是这样的快乐!我们的行迹遍布九州南北,我们的身影站上太多的领奖台,我们听到某个熟悉名词或定理时上扬的嘴角,我们用归来后的九个月突飞猛进的骄傲。突破疫情重围,打碎过往桎梏,时光流转,七月将尽,千帆尽过之后,星空如此绚烂。

现在,我终于可以骄傲地喊出,我们,功不唐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