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年间,左宗棠数次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用一副对联巧妙回应

 鉴识历史文化 2020-07-30

文/访客

清末年间,左宗棠数次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用一副对联巧妙回应

小说里常会描写,皇帝这个位置,看似是万人之上,其实背后有着数不清的无奈与孤寂,但纵观历史,这个在社会最高处的位置,还是吸引了无数的人愿意拿命来换。

特别是对那些万人之上的朝臣来说,他们要么手握重兵,要么战功赫赫,他们不再甘于屈居一人之下,总会不惜一切为天下人上演一场谋反大戏。

而谋反这个事,除了有实力之外,还需要一点运气,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成功的坐到了龙椅上,而打起反清复明旗号的吴三桂却只能郁郁而终

清末年间,左宗棠数次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用一副对联巧妙回应

有对权力痴迷不顾生死的人,就有审时度势忠心为国的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一手创立了湘军,官至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与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齐名的“晚晴四大名臣”之一。

晚清时期,外部贪婪的西方列强,正迫不及待地想瓜分积贫积弱已久的中国;而内部还有不满朝廷腐败统治,揭竿而起的太平起义军。当年马背上强悍的八旗子弟,除了一杆鸦片枪,连拿弓的力气都快没了。

清末年间,左宗棠数次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用一副对联巧妙回应

为了缓解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清政府鼓励民间的武装力量,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想要借此解决相对力量薄弱的太平军。

而因母亲去世回湖南守礼的曾国藩也奉朝廷的命令,帮着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觉得还是需要一支军队才能保证打胜仗,因此,湘军就此建立起来。

后来到1864年的六月,湘军攻破了当时由太平军占领的南京,这之后,曾国藩的湘军数量已经达到三十万,又有赫赫战功,成为当时朝廷中权力最大的汉族官员,显赫程度甚至超过的吴三桂。

清末年间,左宗棠数次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用一副对联巧妙回应

而就在曾国藩本人还没有想要做皇帝的时候,他身边的人却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左宗棠曾赠给他一副对联,上书: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言外之意就是曾国藩已经有足够的地位能自立为王了,但曾国藩将对联的 “似”字改成了“未”字,然后送还给了左宗棠,表明自己未有反心

据传在湘军打败太平军之后,曾国荃、彭玉麟、左宗棠、鲍超等四人曾商量谋反,企图拥立曾国藩为王。于是在一天夜里,召集了湘军的所有高级将领,打算将曾国藩当做赵匡胤,重演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

清末年间,左宗棠数次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用一副对联巧妙回应

但面对满屋子的“如狼似虎”的热血男儿,曾国藩面色沉着地研墨铺纸,一会儿之后写出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表明了自己实在是无此心思

那么曾国藩为何不愿称帝呢?首先是曾国藩受的是正经的“忠君”教育,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当初起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和朝廷有需要,而且从他写的那副对联来说,他也未必喜欢皇帝的那种被束缚的生活。

除此之外,曾国藩可能也深思熟虑了一些外部的原因。第一是湘军当时经历大战,精锐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而且真正在曾国藩麾下的湘军其实只有十万

清末年间,左宗棠数次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用一副对联巧妙回应

第二就是当时有实力的大臣绝对不止曾国藩一个,尽管清政府腐败,但一旦起兵,其他大臣不一定会袖手旁观,所以谋反的胜算并不大

第三是当时的清朝正规军虽然大部分靠不住,但还有最后一个厉害的人物——僧格林沁,他在湘军攻克南京之后,就一直将军队部署在湘军外围,明显就是害怕曾国藩会功高盖主,自立为王

清末年间,左宗棠数次劝说曾国藩称帝,曾国藩用一副对联巧妙回应

第四就是当时的清政府其实已经沦为外国蚕食中国的工具,如果曾国藩真的反了,外国势力的支持与否也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就算外国势力真的支持曾国藩,内斗也只会使当时的中国被侵略得更加严重

因此,对情势相当明了的曾国藩,不仅没有谋反,还主动提出削减湘军人数,既保全了实力,又获得了信任,一举两得,而且以曾国藩后来更高的地位,其实做不做这个皇帝,都已经无所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