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怎么来的?信还是不信?

 鉴识历史文化 2020-07-30

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怎么来的?信还是不信?

唐朝诗人袁晖曾写道:“正月金闺里,微风绣户间”,彼时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思乡心切,就像如今许多尽管已经订好车票的游子们却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回家一样,可谓闻者悲伤,见者落泪。那么关于“正月”不知在各位读者家里有何习俗呢?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算是比较广泛的认知了吧,那你知道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吗?你信还是不信呢?

关于“正月不剃头”有很多说法,因为其起源较早,哪怕问家里的老人,他们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只知道是在他们孩提时代“正月不剃头”就已经被当作了约定俗成的规矩。

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怎么来的?信还是不信?

咱们都知道在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所以古人们都留着大辫子,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头发不妨碍正常生活,都不会主动去修剪,故而在过去很少有听到剃头的说法,那么惜发如金的古人为什么要剃头呢?

为了保证满洲贵族的绝对统治,要求所有汉人必须穿着满族服饰,改剃满族发型。一开始政令施行起来非常困难,毕竟剃头等于不孝,对于饱受此等思想影响千年的汉族人来说,极为难以接受。后来清朝政府看软的不行便来硬的,直接颁发了一个剃头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怎么来的?信还是不信?

为了保证满洲贵族的绝对统治,要求所有汉人必须穿着满族服饰,改剃满族发型。一开始政令施行起来非常困难,毕竟剃头等于不孝,对于饱受此等思想影响千年的汉族人来说,极为难以接受。后来清朝政府看软的不行便来硬的,直接颁发了一个剃头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在几次“杀鸡儆猴”之后,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为自己的头发而抗争了,剃发易服终究还是推行开来。虽然身体上无法抗拒,但心里还是可以抗争一下的,正月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月份,人们认为这一月里所发生的事会映照一年的运势,在清政府强权统治中国的这一阶段,老百姓们开始思念前朝。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便有了“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以此表达对祖宗的怀念,主要体现了“思旧”二字。

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怎么来的?信还是不信?

可惜,在这之后的漫长岁月中,由于文化观念的转变,“思旧”渐渐变成了“死舅”,于是乎这句俗语也变了味道,毕竟文化的同化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一开始汉族文化与满洲文化二者相互抵制,到后来却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原本的怀念前朝也早已淡化,转变为“死舅”倒也情有可原,只是可怜了舅舅们无辜背锅了。

再说“腊月不定亲”,在许多农村都有着“正不娶,腊不定”的说法,意思是指正月里不能娶亲,腊月里不能订亲。婚姻嫁娶是人生的头等大事,选择时间上有很多讲究,那么在腊月里为什么就不能定亲了呢?

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怎么来的?信还是不信?

从气候上来说,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古人认为在腊月阳气最为衰弱,阴气滋生,万物肃杀,非常不吉利,毕竟娶妻生子要讲究红红火火,生机盎然,在这样万物萧条的时间里结婚,寓意不详。还有另一种说法,说男属阳女属阴,在腊月期间阴盛阳衰,如果此刻定亲的话,难免日后家中会出现女强男弱的情况,这与传统教义不合,在老人们眼中也是大忌。当然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真没这个忌讳。相反,在这腊月里选择结婚的小年轻还真不在少数。

最后,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就介绍到这里,了解了这句俗语的来龙去脉后,那么,各位看官现在还相信这一说法吗?

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怎么来的?信还是不信?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张喜燕主编《俗语小辞典》、邱崇丙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