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鉴识历史文化 2020-07-30

今人读史很多都依仗影视剧的传播,但由于众多编剧、导演为了迎合观众欣赏趣味,不得不篡改历史,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十分糟糕的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平时不爱读书的年轻人,都会误以为影视剧中所宣传的才是“真实历史”。

事实上如果大家能够尽早放下手机,或者停止追捧部分质量低的连续剧。多读一些正版书籍中所记载的,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就会发现原来真正的历史,与胡编烂造的“剧本”有本质区别。而且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如果大家平时有阅读书籍的雅兴,建议大家可以多看一下,中国比较著名的古典小说。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以及《封神演义》和《隋唐演义》等,故事性和历史性都相对较强的演义小说。

所谓演义小说其实指的是,中国古代小说体裁之一,虽然现代社会中已经比较罕见。但是在宋、元、明、清时期却比较盛行。尤其是在明末清初以及清代时期,以“演义”为体裁的小说可谓层出不穷。

《隋唐演义》就是众多明清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是由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所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共分二十卷合计一百回。主要讲的就是隋唐时期,众多农民起义军以及各路“反王”,与腐朽没落的隋朝作斗争的故事。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深读《隋唐演义》之后,才能发现的隐匿“门道”

如果大家平时对古典小说有一定研究,就会发现古人所撰写的小说体裁,基本上都围绕着公案、志怪;以及演义、侠义、野史、世情等。这其实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以及饱读“圣贤书”有很大关系,或者说古代文学家的思想,基本上都会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1.“明朝遗民”思想中的反抗意识

《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人获是一位,生于明朝长于清朝的文学家。所以他的思维意识中,必然会留下“明朝遗民”思想。而这部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虽然是以“隋唐”两朝作为历史背景,但其实也从多个角度表现出了,褚人获作为“明朝遗民”的反抗意识。

比如,书中介绍的瓦岗寨农民起义,以及“十七路反王”同时“反隋”。其实就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明朝遗民”思想在作怪。他身为大明子民却要受到蛮夷之族的统治,这种心中的愤愤不平终于化成了一股反抗力量,并将其写于《隋唐演义》之中。

如果按照文学角度或艺术层面去分析《隋唐演义》,这部具有英雄传奇,以及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读性极强的故事,而且还为大家展现了隋唐时期的部分史实。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同时,如果大家能够深入研读此书,就会发现似乎总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共鸣感。而这种共鸣感的外在表现就是,读者可以与书中人物拥有“同理心”或“认同感”。这其实也是《隋唐演义》这部演义小说的精妙之处。

2.《隋唐演义》成书经历

一般认为《隋唐演义》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即公元1695年此时正值清朝鼎盛时期。支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现存最早刻印刊行版“四雪草堂刊本”,就是始于这一年。当然大文豪鲁迅却有不同见解,他认为《隋唐演义》成书于康熙十四年。

康熙十四年即公元1675年,要比康熙三十四年早二十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时间长的差距,其实与不同的考察方向以及勘查证据都有一定关系。当然,鲁迅支持的成书于康熙十四年的观点,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有力证据。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隋唐演义》自成书以来,就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即使是在清朝时期也曾出现过“洛阳纸贵”的盛况。更别说是在现代社会中,这部古典演义小说除了一版再版之外,还被翻拍成了多个版本的影视剧。

笔者认为如果大家对《隋唐演义》真的有浓厚的兴趣,大家可以直接购买书籍自己研读。毕竟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隋唐演义》,基本上都经过删减或窜改。所以根本无法为大家,提供一个立体的“隋唐”故事范本。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隋唐演义》历经传承终成古典小说翘楚之作

1.古典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其实并不是文学家褚人获,凭空想象出来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融汇了宋元时期,人们对隋唐两代故事的口口相传、以及借鉴并拓展了罗贯中所编纂的《隋唐志传》。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初年,这种以长篇历史演义为体裁的,古典小说大量涌现并受到读者追捧。此类演义体裁的小说,所涉及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上自远古,下至明朝”是其选材内容的主要特色。

这种横跨古今的古典小说体裁,几乎将整个古代中国历史都囊括其中。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细密的“历史”系列。而这个系列中的所有古典小说,比如,志怪、公案、演义等,其实就是这个历史系列中的一个环节。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隋唐演义》也被囊括其中。这部重点描述“隋唐”两代故事的经典之作,虽然是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之手。但是却也集合了多部古代著作,然后经过褚人获的编辑和润色之后,才成为现代社会中大家所看到的《隋唐演义》。

2.褚人获编纂《隋唐演义》的过程

《隋唐演义》中的故事或者历史事件,其实在宋元期间就已广泛流传。只不过在明代的时候,才以长篇讲史小说的形式出现。尤其是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文学家林瀚对罗贯中所编纂的《隋唐志传》作了改订,这其实就是《隋唐两朝志传》出现的契机。

当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学家褚人获,了解到《隋唐两朝志传》之后,不仅对其爱不释手而且还反复研读。当他对隋唐故事获得了更新突破之后,又继续参考了其他类似书籍,最终在笔耕不辍的努力之下,将这部旷世之作编纂完成并刊印发行。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以及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书籍,其实都是褚人获撰写《隋唐演义》的参考资料。当然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也都被他有目的性的借鉴到了书中。

笔者认为《隋唐演义》的成书过程,固然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著作为范本。但是其关键作用的依然是,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褚人获。因为他以广采博收的治学精神,通过精心编撰将散落于,民间与史书中的隋唐故事,通过高超的笔法融于一体,才能让后世人了解到这部古典演义小说的精妙绝伦之处。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3.清代文学家褚人获

史书中关于《隋唐演义》作者,褚人获的记载其实并不多。据尤侗《坚瓠集》序说:“少而好学,至老弥笃,搜群书穷秘籍,取经史所未及载者,条列枚举,其事小可悟乎大,其文奇而不离乎正”。

大概意思就是褚人获从小的时候开始,就特别喜欢学习和阅读书籍。而且这种学习状态和热情,直到老年时期也未曾减弱。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褚人获一生未曾中举,而且也从来都没有做官的经历。“终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诗善文,交游皆吴中名士”,是后人对这位文学家的评语。可以看出褚人获的才学颇负盛名。

目前,有记载的褚人获所撰写的书籍虽然并不多,但基本上都属于传世名作。《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续蟹集》、《宋贤群辅录》、《隋唐演义》等。

当然《隋唐演义》是褚人获,最富盛名的古典小说作品。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多人,特别喜欢研读这部经典名著。而且很多导演和编剧们,也会不厌其烦的对其翻拍或改编。虽然大多数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隋唐演义》的火爆程度。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隋唐演义》中所表达的精神和气节

相信很多阅读过《隋唐演义》的人都应该知道,这部小说其实写的就是隋朝末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以及隋朝覆灭之后大唐建立,前后大约将近300年的历史。虽然是以小说的形式去构写,但依然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这部小说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实十分明显。总结后其实只有八个字,即“褒扬忠义、谴责变节”。这部古典演义小说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为读者描绘出了一部激动人心隋唐历史。

研读《隋唐演义》,为何会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

褚人获曾在书中这样写道:“繁华消歇似轻云,不朽还须建大勋。壮略欲扶天日坠,雄心岂入弩骀群。时危俊杰姑埋迹,运启英雄早致君。怪是史书收不尽,故将彩笔谱奇文。”

笔者认为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王朝更替、功名利禄、英雄气概,就想过眼云烟一去不回。他如是写大家如是看即可,没必要过分区解读其中深意。

结语

“走遍天下游遍州,人心怎比水长流?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变忧。庭前背后言长短,恩来无义反为仇。只见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白了头?”。这是《隋唐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一首诗歌。其实放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总会有一种恰如其分的感觉。

因为《隋唐演义》中虽然歌颂了忠义、贬抑了变节,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忠义与变节虽然是一对反义词,但却始终相伴而生。也就是说忠义需要变节去彰显,而变节又往往辜负了忠义。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又何必太计较呢?

【参考文献】

蔡美云《《隋唐演义》的女性观》

邬艳萍《《隋唐演义》异文研究》

彭知辉《《隋唐演义》材料来源考辨》

杜长朋《《隋唐演义》的创作思想与文化意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