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恼!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开设拓展性课程?

 凌哥英语 2020-07-30

微友问题

  凌哥,我是农村小学的任课老师。学校自去年开始拓展课程后,愁坏了众多的英语老师。学校学生大部分是民工子弟,并且经一些校级拓展课程的“大浪淘沙”精选人才后,剩下的都是些基础较弱的孩子。给这样的孩子们开设英语拓展课程,英语老师们一筹莫展。不知道开什么课,怎么上,才能让他们感兴趣

你好啊!

  这个提问,已经被凌哥拖延了一段时间了!因为凌哥心有戚戚。但是,既然微友也有这样的困难,凌哥尽可能小心翼翼地发表一些理性的想法。

  

  根据有关文件(浙教办基〔2015〕78 号 )的说明,拓展性课程分为三类:知识拓展类、体艺特长类、实践活动类。

  

  首先,凌哥个人觉得这样的区分方法(或者说命名方法)在逻辑上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比如很多实践活动类课程不可能脱离知识拓展。

  再比如说到“知识拓展类课程”时,文件特别指出“这类课程应基于地方文化和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难想象知识拓展类课程中的“基于地方文化”的内容如何才能与“实践活动类课程”中的“主要指与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生活技艺、科技教育、班团队活动、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内容相关的课程”脱离开来。

  凌哥从国外网站了解到一些情况,觉得将“知识性拓展课程”说成“学术性拓展学习(Extended Academic Learning)”可能更加合适些。这样一来,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更加适合初中及以上学生。比如凌哥前几天发布的《核心素养看他们》,就属于这种情况。

  

  其次,文件中有两处值得特别注意:

其一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小学 15%左右,初中 20%左右。学校可根据实际,以学年为单位,自主安排拓展性课程教学计划,保证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时间。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念歪经”的情况。

  比如,文件中明确规定小学占总课时的15%左右,但是在有关的职评文件中,却又规定参评的教师必须开设拓展性课程。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参加职评的教师开设了拓展性课程,其他不参评的教师是否就不需要开设呢?

  显然不是。凌哥观察到的大部分情况是: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开设拓展性课程。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这么多老师,如何去瓜分这15%的课时?方法总是有的:小班,再小班。

  尽管这样的小班的确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当然也可能是“卖方市场”过于丰富),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个荒谬的现象:本应该尽可能小班教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术性课程,在进行大班授课。而一些不太涉及高级思维、无需太多个体化指导、可以大班授课的拓展性课程却在小班教学!

  甚至还有的学校,将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合并开设英语拓展课程,语言层次上,相当于将牙牙学语的婴儿和2岁的幼儿放在一起学习。

其二

小学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小学一二年级拓展性课程以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等内容为主。初中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 30%。

  根据这一条,凌哥就不明白了,像这位微友所说的这所的学校的情况,为什么还要开设英语拓展课程?

  结合这两处文字,我们可以对英语学科的拓展课程的实施做如下推测:

  为了每位英语教师都承担一定量的拓展课程,而又不借“拓展课程”之名行“全部学生上英语课”之实,所以就组织一些类似于“英语兴趣小组”的社团,比如“口语绘画”、“绘本阅读”、“高年级短文写作”。通常,这些社团的成员,根据自由报名的原则,必定是英语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所以,正常情况下,这些社员经过英语拓展性课程学习后,语言知识和能力将远超其他学生,导致在正常课堂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越发突出。

  人为加大两极分化,对教学来说,是噩梦!——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关文件中要特别指出“小学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原因。不仅英语学科如此,其他学术类课程也是如此。

  据说有的地方为了“配合”实施拓展性课程,将原本每周3节的小学英语课程改成“2节英语课程+1节英语拓展课程”,而且英语拓展课程不能上教材上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作为国家课程的小学英语课程,从三年级开始每周3课时,已经实施了10多年。2003年从原先每周2课时改成每周3课时,也是《课标》专家组从语言习得原理和大量数据分析后进行的重要调整。而一个地方政策,怎么可以如此削足适履?

  把按照每周3节课来设计的教材硬减为每周2节课来教学,然后再加一节“内容五花八门”的拓展课,最终会是这样的结果:用2节课的时间来做成一锅夹生饭,然后再用1节拓展性课程在这儿加点盐、在那儿添加点糖或者倒些醋,制造各种两极分化!我们不能说盐糖醋是有害的东西,但是,这样“做饭”,你说不是折腾小学英语课程吗?!

  

  通过学习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理性的分析,凌哥并不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开设英语学科的知识拓展类课程,而应保证国家课程的均衡实施。

  到了此处,也许我们应该可以把握一点方向了。凌哥建议三条出路:

  第一条 英语教师去除“英语”2个字,根据自己的非英语特长,开设一些体艺特长类或者实践活动类课程。

  第二条 将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不以拓展英语学科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而是实现学科融合或者非核心语言技能的精细化。比如英语书法课程,可以让一部分孩子的英语字不仅写得规范,而且写得漂亮。再比如将英语与艺术活动结合起来,设计字母和单词、制作海报、表演课本剧等。

  下面是此类融合性拓展性课程的成果实例(英语单词设计)。

dream 潘栋 德清县莫干山外国语学校)

bird 徐浩洲 常山县实验小学)

music 张斐然 桐乡市春晖小学)

life 王馨远 杭州市天杭教育集团)

flower 杨欣月 湖州市凤凰小学)

  即便不是拓展性课程,老师也可以创造机会,让有才华的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

  比如这位老师布置了单元知识整理的作业,到了一位学生那里,就变出一座迷宫了!

  第三条 一些较弱的孩子,如果没有机会参加别的拓展性课程,而不得不参加英语的拓展性课程,对于英语老师来说,着实是一件好事。我们平时不是在抱怨弱生太多吗?弱生是怎么出来的?通常是一点点地赶不上大部队而落下的。趁开设拓展课程的时机,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他们水平的小班化拓展课程,不是很好的吗?比如五年级的弱生,完全可以使用相当于四年级的一些英语拓展活动。这些弱生平时的课堂中和大部分学生一样端坐听课,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座座雕像。在语言学习难度相对较低的拓展性英语课程班中,采用不同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可以让他们模仿起来、说起来、动起来、唱起来、演起来,调动他们的多元智能,也许有一部分弱生就能提升语言感悟能力,从而在学业上赶上来。

  凌哥,这第三条和“为弱生补课”有什么区别?从教育目的来说,是一样的,为了较弱学生的发展服务。如果要说有区别,就是采用了拓展课程的教学方式,借助降低难度的新的学习内容,努力帮助学生打通新的学习途径,并且借助拓展课程小班化的优势,为弱生因材施教。何乐而不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