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空谷足音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文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对照来写,可以鲜明地揭示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对比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一、纵比。就是把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对照,着重揭示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不同之处,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它所蕴涵的道理。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能写诗四句,十二三岁时,便不能像先前那样作诗了,二十岁时,就像普通人一样毫无长处了。 二、横比。就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互有差异的事物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对不好的事物予以否定,对美好的事物予以赞扬。如下面的例文。 三、自比。就是通过对在同一事物内表现出来的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进行对比,来阐明道理。它与纵比的区别是:它不存在时间轴上的发展变化。它与横比的不同是:自我表现在同一事物上,而横比则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 以上三种方法,在一般文章中,以采用其中之一者居多,但也可同时采用两种或三种。运用对比,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不能只是摆出,还必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材料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如《平凡与伟大》,就可据此采用对照的方法来安排结构和论证。 例文 天地之间一男儿 适汉武帝年间,匈奴寇边,入长城百余里直至河间,关中震动,长安一片哗然。有客商来自西域,自曰大月氏使者,武帝欣然接见。其言匈奴欺压西域各国,犹以大月氏为甚,国王被杀,其颅被制成樽,是以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 武帝听之甚悦,希冀联大月氏以抗匈奴。殿下有二人者,苏武与连奇。二人皆以说辩闻于关中,武帝以二人为使前赴大月氏,二人欣然领命。次日,苏连二人偕百余人伴大月氏客商西行,途经玉门,遇匈奴千余骑,不敌,乃被俘。 众人被擒,北行千里,直至单于庭,匈奴单于虽居塞北,然也闻苏连二人之名,闻二人被擒,大喜,致酒以待二人,又备刀斧手于幕帐之后,言以摔杯为号。 连奇见之,哆嗦不能前;苏武则慨然就坐,谈笑而饮,神态不卑不亢。单于见之心服,乃曰:“吾匈奴地域辽阔,带甲之士百万,与汉家相争以来,无不大胜而回,先祖冒顿单于更俘汉主于白登,二位何不识时务而听天命,助我匈奴夺得天下,此万世之功也。”说完令人奉上金帛,带出美女。 连奇自以为必死,而今见单于有招,喜若狂,立即应允。苏武鄙之,昂然直视单于曰:“男儿立于天地间,岂不闻忠孝节义?失之四者,与猪狗何异?吾意已决,请就戮。”说完大步走出帐外,弃金帛美女而不顾。 单于心爱其才,见不能动,乃禁武于马厩之中,终日以钱帛美女诱其归附,不肯;又令其食粗糙之糠,干沉重之事,妄以此逼其降,亦不为所动。单于见不能动其心,乃将其放逐于北海,终日以牧羊为生,连奇数往劝之,不应,反大骂连奇失节。苏武终不改节,并题诗于门上:“宁为汉家无头尸,不为匈奴屈膝人。”其气节可见于此。 观苏武、连奇二人,一持节甚坚,十九年而不改;一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于异邦。一流芳百世,一遗臭万年,何哉?善恶之择,美丑之分在乎心也。苏武能弃金帛、美色而选大义,心择之正也。 简评:本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个大义凛然,不卑不亢;一个唯唯诺诺,苟且偷生;一个名垂千古,一个遗臭万年;一忠一奸,天壤之别。文章虽用浅易文言文写成,但叙事清楚,语言简洁,较好地突出了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