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周桂芳的散文《睡在炊烟里的故乡》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周桂芳 女 笔名:桂子、秋风,幽然,1979年出生湖北大冶,工作基层,窝居小城,行走城乡之间。喜欢在孤独中,静静地种植心灵文字的女子。系湖北省黄石市作协、散文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会员,大冶市作协常务副主席。散文、杂文、随笔散见于《五彩石》、《东楚晚报》、《黄石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文艺》、《华夏散文》、《农民日报》、《中国社会报》、《中国人口报》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


睡在炊烟里的故乡

/周桂芳

炊烟是牵引故乡风筝的线。飘渺,轻柔,缭绕,温暖。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一听到邓丽君的歌,一下就把我牵引回故乡的怀里。那缕缕炊烟,就像牵引风筝的线,一把拉回。不管身在何方的游子,看见或听见炊烟,就像看见故乡静静地睡在炊烟的怀里,稳妥安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故乡的村庄,像婴儿般甜甜地睡在炊烟的怀抱里。每个人的故乡,不管多大或多小的村庄,不论气派或破旧的村庄,有了袅袅炊烟的缠绕,像母亲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再劳累再疲惫的身心,也会慢慢柔软温暖踏实起来。

不管什么时候回到故乡,老远老远就要够着望一望故乡的炊烟,那是故乡温暖的符号,那是家温馨的臂弯,那是母亲伸长召唤的手。静静的村庄,袅袅升起的炊烟,一动一静,彰显的是故乡烟火凡尘的繁忙生机和万家灯火的薪火相传,撩绕的是凡常人间的温暖悠闲和宁静平和。袅袅炊烟里,映衬的是故乡农耕文明的乡风俚俗画。静的是默默无语的村庄和承载百年光阴的老屋,动的是袅袅升腾的炊烟,真正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炊烟是村庄的呼吸。轻轻的,均匀的,平和的,宁静的。睡在炊烟里的故乡,是那样的安详、宁静、平和。缕缕炊烟,慢慢升起,故乡就消化掉所有的琐碎纠葛七八杂陈,融化成一种无处不在随意亲近相闻的空气和氛围,就像母亲枕边的呼吸一样让人心安。

炊烟是村庄的眼睛。纯洁的,透明的,沉静的。日日月月,岁岁年年,炊烟都静静地看着村庄的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个月圆月缺,每一个悲欢离合。现在的村庄虽然空旷,虽然沉静,虽有背井离乡,虽有生离死别,却总给人间烟火最平实的温暖与最贴心贴肺的亲切。袅袅炊烟的升起,再空再静再破旧的村庄,立马活泛起来,睁大眼睛,闪动睫毛,笑出声来,让晚归游子的心变得柔软温润明媚起来。

炊烟是村庄的旗帜。高高的,远远的,飘扬着。远远地望见炊烟,每个游子的脚步不由得加快了,那颗心儿不由得跳得更快了。看到炊烟,就像看见了家,看见了家里的土灶头,看见了灶头里熊熊燃烧的片材火,看见了铁锅上氤氲的蒸汽,闻见了蒸汽中的饭菜香,看见了那被火光映照着的老母亲……

有母亲在的家,温暖加倍,炊烟更浓。

一天的幸福从清晨开始,一生的幸福从炊烟升起。

母亲一大早,就会在厨房里忙碌开来,升火做饭,张罗好吃好喝的。母亲会给我们煮白菜粥或红苕粥,再煎上几个韭菜小麦粑,那从菜园新割来的翡翠绿样的韭菜,还带着乡村的晨露香呢。或煮一大锅面条,放有碧绿的小清新似的小白菜,上面还稳稳地卧着几个金黄的荷包蛋。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清淡疏朗,袅袅娜娜,似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午,母亲早早就张罗开了,去菜园里摘了嫩绿的南瓜儿,紫莹莹的茄子,翠绿的辣椒,绿白可人的小白菜,碧绿的苕腾杆子,一一洗净备好。母亲会做我们最喜欢吃的拿手好菜,嫩南瓜炒辣椒,菜油炒茄子,清炒小白菜,苕腾杆子炒辣椒,煎烤苕粉肉,韭菜炒鸡蛋,火炉上还坐着排骨煨豆腐汤,那满屋的饭菜香,在屋堂风中飘荡,在炊烟里缠绵悱恻。中午的炊烟,风风火火,轰轰烈烈,正像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晚上的炊烟,是晚风的鸟巢,是中秋的月,是“炊烟袅袅牧人归”。晚炊,是故乡农村粗糙生活中难得精致的青花瓷。晚上,一家人全都回来了,齐齐整整的,一个不差,团团圆圆的。放学的孩子、远归的游子、田里园里劳作的母亲,疲于生计的父亲,像一一归巢的鸟儿,在袅袅炊烟中,纷纷飞回了温暖的家。一日三餐,故乡的农人当然最重视晚饭的团圆温馨。“回家吃饭”,成了最有魔力的吸铁石,不管多远,不管多累,不管多忙,都想回家吃饭。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周而复始,故乡的炊烟,风里来雨里去,稀稀朗朗或浓浓依依,但经久不散,生生不息。

如今,袅袅炊烟渐渐远去。液化气、各样电器堂而皇之走进了农家的厨房,高高垒起灶头冷清了,漆黑的大铁锅闲置了,壶炉上吊着的铁锣罐接满了岁月的风尘,哪里去找寻那袅袅炊烟呢?

没有了炊烟的故乡,显得六神无主,空旷无神。那故乡的符号在岁月风尘中消失远去,乡村拼了命地想追赶城市的滚滚年轮,却只迎上一身黑色的杂质粉尘。

梦里,我看见睡在炊烟里的故乡,正轻轻地打着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