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吕永超:情到深处功自成——电影《刘伦堂》剧本历时七月五易其稿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图为电影《刘伦堂》首发式。


刘伦堂被中宣部、中组部先后追授为“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后,以刘伦堂事迹为原型的主旋律电影《刘伦堂》,正在我市热映。6月29日,东楚晚报记者专访了《刘伦堂》电影编剧吕永超,了解到剧本创作的内情。



与导演刘全玮合影

艰难受命

  

  电影《刘伦堂》由中共黄石市委宣传部、中共下陆区委宣传部和北京华夏兄弟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是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影片。

  一部好的电影,剧本是关键。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华夏兄弟公司当时邀请了一名外地编剧老师担纲创作。前后数月,但是剧本始终不能通过。

  2015年3月下旬,华夏兄弟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文,找来我市知名作家吕永超的手机号码,言辞恳切地请他出来,重写剧本。

  吕永超坚决拒接。一是他年过七旬老母,罹患癌症,被他从老家接到黄石,正在住院,他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顾及这件事;二是他从事的文学样式主要是小说、散文、评论等,公开发表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中,从未涉及电影剧本。

  肖文依然紧追不放,有时一天多个电话。吕永超依然没同意,他是有名的孝子,此时任何事情与治疗其母亲的病相比,都可以暂时放一放。

  有一天,吕永超接听完肖文的电话,脸色十分难看。他母亲看在眼里,艰难地从病床上坐起来,询问原因。他详细向母亲介绍了情况。母亲喝了口水,想了一会儿,劝慰他:儿啊,人家三番五次地找你,怕真是遇到了坎儿,你能搭把手就搭把手。在病房里写,不会影响我的。母亲如此开明,令吕永超感动不已。

  当肖文再次来电话时,吕永超答应了,但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先写第一稿,如果导演和剧组团队通过了,就进行后续工作,否则就此打住;二是必须保密,不到开拍,决不许透露他是编剧。吕永超对此解释,第一个条件是在遵从母命的同时,也为自己“写不下去”预设一个体面的台阶下;第二个条件是他低调性格使然。  



与刘伦堂妻子扮演者罗筐合影

五易其稿

  

  吕永超对刘伦堂的先进事迹十分熟悉。他曾经带领黄石文艺工作者,数次深入老鹳庙村采风,围绕刘伦堂主题,创作出一批诗文、一批歌曲、一批美术、一批书法作品,丰富了刘伦堂宣传的内容,他作词的歌曲《轻轻地呼唤你》(李季作曲),被确定为刘伦堂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必唱歌曲;他牵头组织汇集的《刘伦堂先进事迹作品专辑》,收录了中宣部、中组部、湖北省委、黄石市委关于刘伦堂的表彰决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湖北日报、黄石日报、东楚晚报等媒体刊播刘伦堂先进事迹的通讯、短评、报告稿,刘伦堂同志对党忠诚、甘于奉献,坚韧不拔、勤勉务实,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点点滴滴,他都了然于胸。他认为,刘伦堂的情怀之真、谋事之实、办事之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句话,“一心为民,清廉如水”是电影《刘伦堂》的灵魂和主题。

  吕永超是个做事十分认真的人,一旦承诺,必将十二分努力。他把手提电脑搬进母亲病房,上半夜,他为母亲端茶送水、揉肩按背,减缓其疼痛;下半夜,母亲睡稳之后,他才伏案写作,常常一写就到天明。有时候,他写着写着,竟然忘记照顾母亲,本应该他给母亲冲牛奶,反过来是白发母亲按着疼痛部位,颤颤巍巍地把冲好的牛奶送到他的旁边……

  经过十天加班加点的写作,2015年4月3日,他完成了第一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肖文后,因身体透支得厉害,他不吃不喝睡了整整一天一夜。一周之后,肖文反馈了意见:导演充分肯定剧本:有亮点、有看点、有泪点。建议他继续修改。同时,他写的第一稿剧本,由肖文传给市委宣传部文艺科,请本市有关专家审读,同样给予肯定。不过,没人知道这是出自吕永超之手。

  为了更好地修改剧本,吕永超私下约见编剧高手胡燕怀老师。胡燕怀是全国一流的电视剧编剧,早年他领衔编剧30集电视连续剧《大马戏》的时候,吕永超有幸成为其创作团队中的一员。正是这次艺术实践,让吕永超知道了剧本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写出“戏”来。这次,胡燕怀结合剧本,着重谈了角色冲突问题,全剧必须围绕着一个贯穿冲突展开情节,冲突展开要开门见宝,冲突发展要出人意料,结束冲突要巧。这让吕永超受益匪浅。同时,导演刘全玮也传来了修改意见,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高明用邮件给予指导。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在第二、第三稿上,吕永超把主要精力放在戏剧冲突的修改上,重点是优化、提纯,创造表面张力;第四、第五稿,放在台词修改上,重点解决说“人话”问题,主角是“剧中人”,得让台词符合“剧中人”身份、职业特点,同时要接地气。比如,两个农民对话,是用“什么”合适,还是用“啥”合适?自然会选后者,因为“什么”是编剧的语言而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从2015年4月3日寄出第一稿到11月23日定稿,历时7个多月,五易其稿,吕永超终于完成电影《刘伦堂》剧本的创作任务。2015年12月30日,电影《刘伦堂》举行开机仪式,人们才知道,吕永超是其编剧。

  参加开机仪式回家,吕永超对母亲说:“您老叫我搭手帮助人家的事情,今天开始拍电影了。”病入膏肓的母亲有气无力地说:“儿啊,我要是能熬到那个时候,一定看看你写的电影。”


与《刘伦堂》扮演者刘之冰(左)


艺术再现

  

  在电影《刘伦堂》剧本的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剧中人刘伦堂某一方面的本质和精神,力求情节上感人、细节上动人、故事上引人,他有意地运用一些技巧处理一些细节、一些事实,用艺术的真实来再现生活的真实。

  比如,刘伦堂的爱人因脑溢血去世,“走”得突然,什么话也没留下。如果把生活的真实搬上银幕,太寡淡无味了。吕永超就特意加了一个细节,刘伦堂掰开他爱人手的时候,她手中还捏着给他送的药丸。这就是戏,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还揭示了“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必有一个伟大女人”的道理。

  又如,到江城大学推销水泥的时候,当年的刘伦堂使用的是普通“感情投资”做法,如果照搬生活真实,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但剧情发展,这个环节又绕不开,非要不可。如何处理这场戏,让吕永超足足思考了两天,他前后设计了十多种方案,都被自己一一否定。情急之下,他突然记起读过的一本书,该书介绍了中国汉字的来源,其中“刘”字来源于斧钺。斧钺即铜斧,铜斧有开拓的内蕴,正好与黄石的城市精神相契合,与刘伦堂重新打开水泥销路的决心相合拍。由此,他将江城大学主管学校建设工作的处长,设计为研究青铜文化的专家,围绕铜斧这个道具,他们的谈话才有共同语言,情节展开才顺理成章,剧情演绎才合情合理。

  类似这样的剧情细节还有很多很多。吕永超说:艺术的真实,一方面是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它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没有真实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作家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艺术就成了刻版式的,照像式的生活复制品,也就无艺术可言,更谈不上真实了。



与罗筐(中)、肖文合影

泪流满面

  

  2016年4月,肖文专程来到黄石,送来了电影《刘伦堂》的样片。看样片的过程中,吕永超数次泪流满面,既为刘之冰、高明、牛犇、箩筐等演员的精彩表演而感动,更为母亲无法看到电影而痛苦至极。5月1日,他特意回趟老家,跪在母亲坟前,告诉她,电影《刘伦堂》就要公映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