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范氏自古多才俊·范国强读熊光宗、高健编著的《中华百家姓·范》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范国强,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七十年代初始在报刊发表作品,各类散文杂文诗歌论文散见于全国大小报刊,并有多篇在不同层次获奖。出版有个人作品集子八本,并主编《黄石杂文选》《黄石散文选》等数十部专著。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石市散文学会主席、杂文学会主席。现于黄石市黄石港区政协主席任上退休。


读书笔记:范氏自古多才俊

——读熊光宗、高健编著的《中华百家姓·范》

范国强

这是两位非范氏作者合著的书,作者为熊光宗、高健。书的装帧美观大方,内容图文并茂,考证细密翔实,较全面地叙述了范氏的起源、分布状况和范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迹。我是在北京的一家不知名的小书店偶尔看到这本书并购买的,相信凡是姓范的有心者都会像我一样买来珍藏,它的收藏价值在于为范氏的后裔在故纸堆中终于找到了“根”。

此书传达给我们许多有关范氏的宝贵信息:范氏于公元前593年立姓,公认始祖是士会,史称范武子(我似乎在《东周列国志》中还看到有一位叫范宣子的,不知与范武子有何关系,待查)。士会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曾担任晋国的中军元帅,因军功而获得晋国国君的封地——范,即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士会的后人以封地名“范”为氏,范姓由此产生。范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河南和东北地区,约占当代中国汉族人口的0·36%,总人口约400多万。而在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和湖南七省,范姓分布最为集中,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62%。在1987年公布的百家姓排名中,范姓排名第61位。在2006年公布的百家姓排名中,范姓跃居第51位。有趣的巧合是,在台湾百大姓氏中,范姓排名也是第51位。在范姓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和今天的唐姓、杜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位的刘姓,有一部分祖先就是和范姓同宗同源。

范氏自古多才俊。除了始祖士会身为晋国的中军元帅,史上位居宰相之列的还有范蠡,曾担任越国大夫,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范睢,为秦昭王时期宰相;范增,为西楚霸王项羽军师,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虽无宰相之名却具宰相之实;范仲淹,曾担任宋仁宗时期副宰相;范质,曾担任宋代两朝宰相。至于范氏中人担任其他不同高层职务的就更多了。当然官位不一定都与才干成正比例,但范氏中人恰恰正是在才干卓越方面光耀史册,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官位如何显赫。如范蠡,他不仅辅佐了越王勾践完成了灭吴复国大计,更是以“陶朱公”的声名而被民间供奉至今为“文财神”。范睢堪称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的策划者,秦统一六国的奠基人。身为西楚霸王项羽“亚父”的范增,倘若项羽当时听了他的话,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此都要改写。而南北朝时期的两位范氏中人,一位是一代史学大家范晔,其编撰的《后汉书》,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另一位则是大思想家范缜,被称之无神论者的奠基人。至于那位文采斑斓的范仲淹,更是被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的人物”。

我曾经对范氏家族自古至今的名人进行过一番大致的查考,范氏古今名人可以简单归纳为“三多”:一是官员多。除了以上列举的范氏几个重量级人物以外,其他可圈可点的几乎也都在官场担任要职。当然我并非是要炫耀“官本位”思想,而是藉此想说明他们所具备的较高综合素质。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官员,能够做到那个份上都是极不容易的,其同期比较的综合素质我以为决不会比现代的官员低。二是文人多。范氏多以诗书传家,儒雅饱学之士居多。范氏文人中卓有成就的,如范晔、范缜和范仲淹,后者的一篇《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至今脍炙人口;如范成大,集诗人、地理学家、外交家于一身,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号称为南宋的“百科全书”。还有当代的史学家范文澜,画家范曾,搞新闻的范敬宜和范长江,都堪称文坛一等一的佼佼者。三是忠良多。范氏中人饱读诗书,高风亮节,呈现给世人的形象多是有思想,有原则,有风骨。搜遍中国古今历史,我还没有发现哪个朝代范氏中人出现有投降变节的个案。典型的有三国时期的范粲,他一生忠于魏明帝,面对司马氏的高官诱惑不为所动,为了表明自己不愿踏上这片已不再属于“魏国”土地的决心,竟效仿西周初年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有过之而不及,30年住在一辆马车上直至病逝,倒是有点愚忠的味道。至于那个清代的范文程,尽管可能有所争议,但他本人并没有在前明做过官,属于清朝著名的开国功臣,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

我也曾经对范氏家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品格传承进行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应当说范氏家族深得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绵亘几千年的代代相传中,他们分别以自己的言行生动演绎着体现这些儒家思想的活剧,提供给后来者的是一篇篇璀璨夺目给人启迪的华章。我感受最深理解最切的范氏品格有以下三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诚。从范氏始祖士会以下,无一不是忠字当头,义字当先。忠和义其基础是诚,不虚伪,不做作,是为是,非为非。如范增,如范粲,你说他们是愚忠也好,是痴义也罢,他们看准了的事理就绝不动摇,绝不改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是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实现自己所看准了的目标,他们可以忍常人所不能忍,为常人所不能为。如范睢,他受了那么多的委屈,遭了那么大的迫害,临大辱而不惊,打碎牙和血吞,仍然坚持挺住,终获成功。三是韧。范氏中人信奉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功罪在于理。只要看准了的事理,就一定要也一定能够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滴水穿石,达到目标。如范钦,他仅仅为了藏书,竟能历数代如一人,四百年如一日,使他的私人藏书馆天一阁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藏书楼,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总之,范氏中人在思想上较少奴性,较少盲从,凡是看准了的事理,就融入了他们的信仰之中。而为了这信仰的实现,他们的确是可以做到为之而献身的。

当然我也很关注当代的其他范氏中人的优秀人物,无论是海灯法师范无病,演小品的范伟,唱歌的范琳琳,演戏的范冰冰,踢足球的范志毅,他们无疑都是所在行业的出类拔萃者。每当看到这些冠以范姓的名字在书籍、报刊、电视、电影和其他媒介中出现都使我高兴,他们无疑都在为我这“范氏自古多才俊”的命题不断提供新的诠释。

我在这里不顾忌炫耀之嫌,喋喋不休地宣传范氏古今名人,实在是既为他们感到自豪,也替自己感到羞愧,当然也是藉以自励。在当今时代,吃祖先的饭是可以为人接受并理解的,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和继承祖先的精神。倘若前有古人而后无来者,我们将有何面目见祖先于地下乎?

注:我不知道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其他各民族究竟有多少姓氏,但我揣想中华民族姓氏之多大概是其他各民族所不及的。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随机抽样时,获得仅汉族人口正在使用的姓氏就有1066个,而汉族当时实际使用的姓氏总计大概有3000个左右。据《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一书(1989年版)介绍,有关人士正在编纂的一部《中华姓氏大辞典》,其中收集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超过8000多个。这仅仅是20多年前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姓氏的数目料想还在不断扩大。

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家族存在的符号,每一个姓氏就相当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史册目录中的一个条目,无数家族的大融合方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家族产生绵延发展的过程,也可以了解每一个民族中的那些光宗耀祖的人物和事迹,从中更加增添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现在续谱成风,历史是延续的,无论哪个姓氏宗族都希望能通过续谱寻觅到哪个名人。这与某些地方争名人非常相似。这没有什么不好,没有哪个地方愿意找个在历史上有污点的先人来炫耀,避之惟恐不及。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范仲淹的后裔,听父亲说是,但我不相信,认为像我这样平庸的人不会至少是不配是范仲淹的后裔。但如果哪一天证明了我确实是的,我当然诚惶诚恐,但肯定心里是高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