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胡钢的散文《教授的手》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胡钢,网名刚好哥。五十年代生人,六十年代下乡。退休后将阅读和写作作为精神生活的主粮。

《教授的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谨此献给正在学习和成长的孩子们。让他们懂得“天才来源于勤奋”和“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的人生哲理。

在猴年暑假的一天上午,我陪家乡来上海旅游的朋友,去拜访同是黄石的老乡、在上海搞音乐工作的盛教授。  

这天一大早,我们一行几人乘车辗转来到位于上海安亭的“绿岛风情”小区。还未到教授家的住宅大门,教授就满面笑容地迎了出来。他瘦小的个子神采奕奕;细眯的双眼笑容可掬;一件黑白相间的方格衬衣;一头一絲不乱的银发后移;显像出一副“上海学者”的风范。教授见是家乡来客,便操一口黄石乡音在“欢迎”声中与大家一一握手。当教授的手握住我的手时,我顿感惊异,咦……这是拉提琴的手?这就是艺术家的手吗?眼前这双纤细而有力,柔中带硬茧的手握着我既开心激动,又心存疑惑,总有种莫名的感觉……  

首先,教授带我们一行人围着他家楼下的“花园”参观。哈哈……这那是什么花园哟,活生生就是一个精致的蔬菜博物园。满园的冬瓜.黄瓜.缸豆.扁豆.榄菜.韭菜.茄子.辣椒等等等等。凡是这个季节有的时令蔬菜,在这里也应有尽有。要说花,也只有各种蔬菜开的菜花。哦……我顿时恍然大悟,教授的手是种蔬菜磨出来的!  

参观完“花园”,我们进入宅内,一进大厅就见几台钢琴(其夫人是钢琴教授)摆放有致地映入眼帘,墙上还挂了十多把小提琴。让来客一看便知,房屋的主人肯定是位颇懂音乐的大行家。大家一见提琴就想到二十多年前,在黄石聆听教授“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时的情景,迫不急待地要求教授夫妇为我们“重温旧梦”。  

没想到两位教授竟落落大方地爽快应诺。教授随手从数十把小提琴中信手拿出一把,潇洒地摆开架势。顿时,客厅内鸦雀无声静听佳音。只见他右手拉弓,弓在弦上往返云游;左手按弦,指在弦上跳跃飞舞;从琴内飞出地美妙旋律让人一听就心畅神怡,人人都全神贯注地洗耳恭听。女教授用大三角钢琴为夫伴奏,伴着小提琴的主旋曲,她那纤美修长的十指不断上下左右地跳动,让黑白琴键随乐感轻盈地舞动着。他俩珠联璧合的精美演奏,把一首凄美的古典名曲《梁祝》演奏得惟妙惟肖娓婉动听,使在场的每位有的随曲吟唱;有的注目聆听;有的饱含泪花,仿佛音乐已将大家带入到那彩蝶双飞幸福美好的爱情仙境。一曲终了,客厅内顿时暴发出热烈地掌声和赞美声。此时,我又欣喜地醒悟到,哇……教授的手是拉提琴练出来的!  

我们在教授家闹腾了一天,真有点“绕梁三日,余音未绝”的感觉,享受了一次精美的音乐盛宴让人“沉醉不知归途”,直到夜晚回到宾馆大家还沉浸在快乐的回味无穷之中。第二天,送走了家乡的客人,回来后我总在沉思联想,相比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当年教授的从艺之路是多么的艰辛不易啊……  

我与教授是初中的校友,虽高他两届互无往来,但他的从艺故事大家都皆有所闻,记忆犹新。那还是在六十年代初期,他家住铁山盛洪卿村,父亲是铁矿工人,母亲是农家妇女。刚上小学时,他就与音乐有缘似的,碰上什么乐器他都会产生好奇和兴趣,并自己动手学做笛子、做二胡。为了能弄到一张蛇皮做二胡,他竟“胆大包天”地带着小伙伴上山打蛇。有次他在同村一远房叔叔家玩,偶然发现衣柜上有把小提琴,他拿出来翻来复去看看、再乱拉两下,被小提琴奇美的外形和优美的声音所吸引,他暗下决心要学会它。于是每天趁叔叔上班之机,就跑到他家偷学拉琴。记得有一次他正在偷拉琴时,不小心把琴弦弄断一根,正好被妈妈碰上,妈妈生怕赔不起而责怪他,晚上又带他去向叔叔赔不是。这时叔叔才发现他动了他的琴。于是很严肃地给他说:“小提琴是琴中皇后(钢琴是皇帝),想拉好很不容易,你有决心学好它吗?”他果断回答:“有”叔叔笑了起来“弦断我来换,琴我借你拉,如不好好学别怪我不客气”。难怪后来总听教授说,把他引入音乐殿堂的第一人其实是他叔叔。  

那时候,他家家境贫寒,父母根本没有经济能力给他买琴。为了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琴,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和妈妈到菜地摘菜,然后挑到街上去摆卖,卖完菜再挑着空箩筐到学校去上学,放学后又飞奔回叔叔家拉琴。每次卖菜的钱他都攒着,从不乱花一分,尽管母亲答应他用卖菜钱买早点吃,他只买最便宜的,那怕买个包子他都啥不得。可是,在那个困难年代,一斤菜只值几分钱,想攒足钱买琴谈何容易哦!攒的钱顶多够买几根琴弦,至于琴谱都是靠自己手抄。就这样他在卖菜、上学、拉琴这三件事上,一直坚持到上初中。  

进了初中,正赶上“样板戏”年代,学校成立了宣传队,因他有音乐基础,理所当然的成了其中一员。当时学校的罗老师有把小提琴,每当老师在宿舍拉琴时,他都会偷偷躲在窗外偷看学艺。后来老师发现他对小提琴如此的痴迷和酷爱,就欣然将自己的琴送给了他。从此,他终于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琴。  

有了自己的琴,他更是废寝忘食刻苦练习,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严热酷暑,每天都从不间断。记得当时妈妈怕晚上的拉琴声影响邻居休息,硬要他到村后的“后底山”上去拉。那怕夏季的蚊叮虫咬,冬季的寒风刺骨他都从不畏缩。最让人心痛的是,冬天拉琴琴弦将手指划破,他就用胶布将按弦的手指包上也绝不停歇。很快就把当时流行的歌曲拉得滚瓜烂熟。想当年黄石五中宣传队的“小提琴独奏”已在黄石地区赫赫有名。初中二年级下学期,黄石某专业艺术团慕名前来特招他入团,他父母不想让他去,说“拉琴没出息”,但在他的执意坚持下终于说服了父母。从此离家踏进了专业艺术之门。那年他仅十四岁。  

进了剧团,他虚心向前辈们学习,省吃俭用购买专业书藉,脚踏实地地刻苦钻研练习,拉琴的技艺迅速突飞猛进,不久就成为剧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至此他仍继续提升自己,先后两次自费到武汉歌舞团和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随着他一年年的努力进步,后来被上级任命为黄石艺校副校长,黄石音协副主席。就到了这一步,他仍不忘学习,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最让人敬偑的是八九年高考,年近三十五岁的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琴技,竟敢报名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的高考招生。后来以优异成绩被破格录取,成了该院的大龄学生。幸运的是在学校学习时,他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华女士,及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教授郑石生先生。为了把握好这次学习机会,找一个便于练琴又不影响别人的环境,他没有住进学校。而是把外单位一间十几平米废弃的地下室借来当宿舍兼琴房。在这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他学理论、记心得、勤练琴坚持到九二年毕业。毕业后他留在上海,在多家中学和上海市中学生交响乐团任教,从此走上了小提琴专业的教学之路。二十多年来,经他亲手培养的学生就有五十多名考试拿到了全国演奏级别的证书,三十多名在全国各类别小提琴比赛中获一等奖,目前还有几名在美国的乐团或学校任职任教。真可算名副其实桃李满天下。  

如今教授退休了,每天还坚持拉琴两小时,除此之外还经常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支持慈善事业及杜会文化交流活动。进了大上海,生活大提高,他仍保持着爱劳动的本色,在自家的花园内种点小菜,也算是对童年生活的延续和对父母深情的纪念。  

想到教授的成功,不免想提到其夫人田教授。俗语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位为他奉献的女人”,此话的确不假。想当年,教授常在外演出和进修学习,其夫人又要教学上课,又要带孩子,从不拖教授后腿。教授在上海学习时花费较大,夫人就业余时间教学生钢琴,赚点钱来贴补他用,真是倾心倾情倾力的为了这个家。对孩子悉心呵护付出母爱,对丈夫恩爱有佳长相厮守。可谓“患难与共见真情,风雨同舟真知己”。难怪他俩把一曲《梁祝》演奏得如此深情感人,其实他俩就像那千古绝唱爱情故事梁祝的化生。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已过花甲之年,想到教授的从艺之路,我不仅对教授肃然起敬,更明白了教授那双带茧的手:是一双勤劳耕耘的手;是一双灵巧智慧的手;是一双德艺双馨的手。他是我们黄石人在外打拼者的楷模,也是黄石人的光荣和骄傲。至此,我深深地感叹:教授啊……教授!我愿再次紧握你的手……  

[诗歌赏析]向天笑的诗《陪父亲回家》赏析/李全修等

[孙亮读诗]向天笑的组诗《静静地守候在小小院落里》/朗诵:孙亮

[诗朗诵]著名朗诵艺术家薛飞朗诵向天笑的诗《陪父亲回家》(组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