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赵焕明的散文《没有母亲的端午节》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赵焕明,男,湖北阳新人,曾用笔名赵明,山村等。未名诗人,低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诗歌结缘,期间搁笔仅二十年,2011年有幸在新浪开博,重新拾起爱好。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作(散文)500余首(篇)。著有诗集《抹不去的心河》等。2016年,习作《茶道》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奖银奖。

没有母亲的端午节

2017,又一个端午节如期而至,睁开惺忪的睡眼,原来天早已大亮了。仿佛忘记了今天是端午节似的,照旧的起来洗手,煮粥。多少年来,我们“双老”好像过惯了这种粗茶淡饭的日子(孩子们大多不在身边)。  

稍稍的忙了一阵之后,我习惯地滑开了手机,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许多端午祝福之类的信息,才感到端午节是真的来了,不知不觉,又一切如常。我一边欣赏,一边回复,同时也发了几条有关端午节的文章,特别转发了我发表在《相子诗生活》上的《今又端午》的诗歌。不一会,老伴也起床了,匆匆地把昨天从菜市场买来的艾草,前前后后的插了个遍。  

带有泥土味的艾草,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氛围,更寄于了亲人们的安康。闻到草青色的艾香,遥远的记忆自心底飘起。  

小时候家住农村,记得那时母亲总在过节前,要不在自家菜园里扯几把艾草,要不去别人家讨一些菖蒲。就在五月初五的上午,母亲很有讲究地分别插在大大小小的门窗上,嘴里还不时的叨念着什么,祈求一家老老小小的平安健康。小小的我,望着母亲的样子,总觉得母亲心中有一轮慈祥的月亮,圆圆的;母亲的眼中有一颗金色的太阳,暖暖的。  

童年的记忆有些清苦,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不是吃粽子,而是吃那种加有糖精的馍子,能吃到它真的是一种奢侈。那时候,母亲白天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外,回到家还要做一件秘密的“大事”,就是在自家的鸡窝里捡蛋,放在一个秘密的罐子里存起来。等积攒到了一定的个数就拿去卖,换回食盐,洋火,煤油等生活必需品。要想母亲能换回一包糖精,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吃上甜甜的馍子,那就只好翘首等到一年的端午节了。  

虽然那时的生活有些窘迫,我总记得母亲的嘴角时常留一丝微笑,特别是她存放鸡蛋时的那份庄重,那种乐此不疲的满足。清楚记得母亲捡蛋,每一回都要一五一十地数上好几遍,才用钵子盖上,然后,一丝甜甜的笑从嘴边灿烂开来。那份笑,像糖精一样,至今还在我心底甜蜜蜜的甜着。  

现在家住县城了,而母亲却早已离开了我们。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那种甜甜的馍子随时可以吃到,不光甜,而且花样也特别的多。但总感到缺少了一种味道,缺少了一种情趣,更缺少了一种长长的期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