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别王全豫]刘家云的随笔《恩师赠我一首诗》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刘家云,笔名劝仁,流云,鉴轩。1964年3月生,鄂州市人,大冶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省作协会员、杂文学会会员、检察文联文学学会副主任委员,黄石市散文学会副主席,大冶市作协副主席。近些年主要从事杂文时评创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2本,其杂文《笼中鼠》最近获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

恩师赠我一首诗

王全豫老师走了,他自己不愿“走”,家人更舍不得他“走”,在家“睡”11天后,入土为安。昨天“上山”,我和诸文友从市区赶到王老师家乡,为他送行。在其灵柩前,悬挂着“伍仁圃”送给王老师的一副挽联——论道谈文,一曲清歌舒侠气;传经授艺,三杯浊酒任平生。品读着这副概括着王老师性格特征的挽联,联想起恩师给我赠诗、指导我等晚辈写作和平时交往的点点滴滴,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和王老师相识于1998年初。此前,对王老师的大名虽早就如雷贯耳,且一直仰视着,只是无缘相识。是年,中断了十余年的大冶市作协恢复重建,作为文学新人,我有幸得到包括王老师在内的大冶文学前辈们的厚爱,进入大冶市作协,并被任命为副秘书长。从此,我有幸认识了“伍仁圃”中的五位文学前辈,认识了王全豫老师。  

王老师给我的最深印象是随和,平易近人,且为人豪爽,为文豪爽,喝酒更豪爽。你敬他一杯,他绝不倚老卖老,象征性抿一点,而必须是杯杯见底;有时还主动与我们年轻人挑战,将不少不胜酒力的年轻人“挑落马下”。有一次,“伍仁圃”的老四明庭映老师请客,喝到兴头上,王老师提议临时派对,两人一组,相互PK。尽管我们那组年龄相加较之王老师那组相距较轻,但还是败在老当益壮的王老师面前。王老师当年大冶师范的嫡系学生与他开玩笑,称他当时讲错了课,使他们没出息,都留在了大冶。王老师笑呵呵回应,都有出息远走高飞了,他找谁喝酒去?他的随和,更拉近了我们这些非嫡系学生与他之间的距离。  

王老师记忆力惊人,平时只要看到我们发在地方一些媒体的小文,都能一一记住,并电话或把我们分别叫到面前面对面讲解,讲文章的成功之处,更讲存在的不足;我们也时常把自己未发表的拙作送给他指点、润色,然后再发出去,中稿率亦因此提高不少。晚年的王老师虽自己创作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对我们晚辈的辅导力度却最大。在大冶文坛,我们这批中青年文学爱好者,大都得到过其教诲。  

2007年6月,退休后被大冶文联返聘的王老师得知我的第二本杂文拙作《闹钟调到临界点》即将付梓,备感兴奋,遂和李老师一起,为我题写了四句诗,并由王老师用钢笔誊写,赠送于我:检尽人间不检事,察明世上该察情;低吟浅唱俱新韵,喜怒笑骂皆玉文。两位文学前辈把对我这个检察官文人的勉励和期望之情,都融注于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让不再年轻的我受宠若惊。我请已故大冶市公安局原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刘源华先生撰写成书法条幅,收录在我杂文集的扉页,为拙作增色不少。  

是年底,我告知王老师,欲将此诗请人撰写成中堂,悬挂于书房,但四句显得有些短。王老师说,这容易,再续四句,于是就有了后四句:心如铜鉴秋毫爽,德是云霓春昶馨;九曲回肠倾志意,一腔热血报斯民。后四句呈前四句意韵,一气呵成,同样是两位恩师共同完成。  

在与王老师等人的频繁接触中,我得知王老师和查代文、李相淦、柯尊解、明庭映四位老师成立“伍仁圃”文学创作室前,他和查老师、李老师曾以“文淦豫”的笔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过不少舞台剧剧本,且根据这些剧本排练的节目多次参加全省乃至全国调演,为大冶、黄石捧回多个大奖。我主要找性格开朗的王老师采访,采写了一篇《大冶有个“文淦豫”》的散文,发表在《黄石日报》等媒体,让“文淦豫”走进更多年轻读者心中。  

“一百年文心不死,三千载瀚墨长留!”两年半前,“伍仁圃”的二哥李相淦老师仙逝时,王老师为李老师撰写的挽联,用在他自己身上,同样恰如其分。  

王老师走了,但他的《小巷海棠》作品集依然散发着油墨余香;他和李老师一起赠给我的诗依然悬挂于我书房,并激励着我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奋力爬坡,一路前行。  

在送别王老师的头天晚上,我写了一首打油诗,以寄托对恩师的思念——  

恩师送我玲珑诗,  

我赠恩师半折文;  

《小巷海棠》香尚在,  

“伍仁圃”里剩三君。  

酒场论战常赢我,  

文稿点评惠终身;  

沥血呕心培桃李,  

双馨德艺颂一人。  

2017-7-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