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书,大冶还地桥人,1978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先后教过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平时好读书,爱书法,喜侍花养草,追求清淡闲适的自然生活。 从车水马龙的闹市搬进宁静的郊区新居,我特意挑了一间东面的小房间做书房。将平日常翻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壁上挂上好友潘振华同学馈赠的一副对联:入簾花气論诗后,掩户雲容读画时。这幅对联是湖师大中文系我的老师郑在瀛老先生写的。意境高雅,书法潇洒流畅,优美俊逸。书桌上摆放着平时练习书法的文房四宝,桌旁花架上,养着荷瓣素心春兰一盆。 小小的一间书房,显得十分端庄尔雅。 然而,老伴却感美中不足,建议我在墙上挂一幅山水画。我不以为然,用手指了指窗子,对老伴说:这里是窗也是画,是画也是窗。老伴看了看窗外,顿时心有所悟,赞美说:啊,原来有这么一幅漂亮的山水画呀! 新居楼房层次比较高,书房的东面,是一面高大敞亮的窗户,视野开阔,青山绿水一览无余。每当我坐到书桌前,卷起窗帘,窗子就成了山水画的景框,框取出一幅幅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色调和泽有神,气韵生动,毫无匠气的山水画来。画的近处,湖光潋滟,佳木秀而繁荫;远处,山峦起伏,山色空蒙。目之所及,尽是画图。 尤其让人惊讶的是,框中的山水画,从未静止而不变。它随着时令变化,悄悄地变幻着画面的雲容。宛如一位美少女,时而淡妆,时而浓抹,时而亢奋,时而文静。情之所至,总是一个"美"字了得!这其中的乐趣,无穷无尽,让人始终沉醉在一种审美意境之中。 初春时节,乍冷还晴。每当春雨来时,薄雾笼罩,烟雨潇潇,天地一色。烟雨中,透迤的群山,好象在流动。矇眬如大海浪涛,起伏着,翻腾着,推湧着,气势恢宏,让人产生无限联想。一旦天色放晴,天空晶莹透亮,被雨洗浴后的群山,春色如笑。还未来得及散去的雾气,悠然自得,有时显得有些轻浮,有时又显得过于凝重,一丝丝,一缕缕的,缠绕在山腰间。阳光把窗前不远处的那片桂花树叶上的雨滴,变成了闪烁的五彩珍珠。 一到仲春,风和日丽,稚绿娇红。青衫红袖的游客,黄莺出谷的鸣叫,姹紫嫣红的色泽,让人怦然心动,不饮自醉。 山坡上那些叫不出名的野花,色彩斑烂。有的红得似火,有的黄得像金,有的粉得如霞,有的打着花骨朵儿,有的热烈怒放,群芳争奇斗艳。偶尔间,风中舞动着一只黄蝶,流连于鲜花丛中,或飞过一只翠鸟,婉啭啁啾,唱着动人的歌曲。人站在窗前,看着这幅秀润美丽的春山烟雨图,恍忽间如入仙境。 春末,这幅山水画又将焕然一新。 瓦蓝的天空,如同深沉的海面。青绿,墨绿,翠绿,漫山遍野,像翡翠,像碧玉,楚楚动人。一旦卷起窗帘,浓浓的绿色,随风涌来,顿感浓荫覆窗,人面俱绿。平时繁杂的家事带来的焦灼或不快,霍然消失殆尽,留下来的只是神清气爽,怡然自乐。而虫鸣蛙唱,布谷鸟啼,含泥春燕,鹰击长空,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更加突显出春的神韵,人就会不知觉地陶醉其中,任由神思驰骋,去欣赏品味。 春天的月夜,同样是幅唯美的图画。月光如水,我总喜欢端一杯淡茶,站到窗前,凝神贯注地看着一轮明月从林梢上慢慢升起,心情特别惬意。 春月不像秋月那样让人心生感慨凄凉。春月多情,她像怀春的少女,总是羞答答的。不知何时,她那倩影悄悄地躲进我的茶杯中,轻盈地舞动着,逗得人心花怒放! 窗外的磁湖,两岸灯火辉煌。俯视湖水,波光如练,渔火点点,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失! 古人说:居移气,养移德。我窗前的这幅山水画,给了我无尽乐趣,陶冶了我的心情。即使我足不出户,也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人间至境,往往就在身边,要紧的是,要有一颗发现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