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禹偁诗文传》第三章:投卷宋白,初试落第

 麻雀爱读书 2020-07-30

大家好,这里是麻雀爱读书,谈诗论文,走进古人。《王禹偁诗文传》为您讲述宋初文学家王禹偁的一生。

两年后,太平兴国四年(979),王禹偁入京,再次拜谒宋白,向宋白行卷。

宋代科举制度是承袭唐代而来。在唐代,朝廷近臣可以公开向主持科举的主考官推荐人才,叫做“公荐”。所以每年考试前,考生们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送给朝内大臣,这叫做“行卷”。被“行卷”的大臣要是认为你确实是个人才,就会把你推荐到主考官那里。这样,“行卷”并受到推荐的考生就会比其他人在考试中占优势。

宋太祖、太宗两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针对唐代科举中的一些弊端,太祖、太宗不断出台新的制度,以保障科举的公正性。早在宋朝建立的第四年(963),宋太祖就下诏,禁止公荐。但当时考试还不是糊名制,主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和个人信息。既然如此,主考官就不能做到对考生完全公正,所以行卷和请托也不能完全禁止。当时的礼部考试(省试)一般在正月举行,但各地考生在年前一两个月就汇聚到京城,拿着自己的文章拜见那些有希望知贡举的大臣,希望他为自己传扬名声,给考官留下印象。直到真宗朝,科举实行糊名制后,“行卷”的风气才渐渐消歇。

王禹偁拜见宋白之前,先投上了一篇文章《投宋拾遗书》。

在文章中,王禹偁首先列举了历代授徒传道的名师:孔子、孟子、汉代的扬雄、隋代的王通、唐代的韩愈。接着对宋白的文章学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期望他能成为有宋一代的夫子。又指出,宋白与上面几位夫子的差距在于:门下学生太少。于是王禹偁顺势推荐了自己,他用了燕昭王求贤的典故:

燕昭王想得到天下的贤士来振兴燕国,去向郭隗问计。郭隗说:“您要想得到天下的贤士,就要先大大礼遇国内的贤士。天下的贤人听说您礼遇贤士,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问:“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

郭隗说道:“古时有位君主,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太监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骨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道:‘我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还花费了五百金买它呢?’太监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造黄金台,并拜他为师。不久,各国的人才争先恐后集地来到燕国。

王禹偁以该典故,建议宋白先收自己为学生,以便引来更多的贤士做学生,来发扬光大宋白的思想。他说:“以某为首,则贤于某者不远千里而至矣。贤既至,则明公之道得不光明乎?道之光明也,则明公得不为宋之夫子乎?得不为文之大柄乎?”

在来年的省试中,王禹偁中了甲科,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这他的这次行卷是成功的。然而,宋白虽有文学才能,却无意于“聚徒众于门、张圣贤之道”,没有成为“宋之夫子”的志向,最终也没有把王禹偁收于门下。

太平兴国五年(980)正月,朝廷举行省试,程羽权知贡举(省试又称礼部试,礼部侍郎做主考官称“知贡举”,其他官员做主考官称“权知贡举”),侯陟、郭贽、宋白等权同知贡举(主考官的副手)。省试成绩出来,王禹偁中了甲科。

在唐代,考生通过省试就是进士及第,然而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宋代免去了吏部考试,中进士后可以直接授官。然而,为避免考官徇私情,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开始,皇帝还要亲自考试省试合格的考生,称为“殿试”,只有通过了殿试的考生才算是中进士。

上面说王禹偁省试中甲科,然而在闰三月举行的殿试中却不幸落第。本科共录取了119名进士,“得人最多”,如寇准、李沆、向敏中、王旦都官至宰相,状元苏易简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另外,张咏、宋湜、谢泌后来也都成为名臣。

然而热闹是他们的,王禹偁什么也没有。好友张咏乙科及第,被授以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王禹偁在送走他后,失落地回到了家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