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书法]追记我市已故书法奇人王又之先生《双管齐下  笔走龙蛇》/王汉文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王汉文,湖北黄石人,30多年来,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摄影、美术作品,其中有40余幅摄影、美术作品在全国性展览、比赛中获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其中中篇纪实小说《战地生死缘》被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刊登、转载,并在网上广为流传。
王汉文随笔

双管齐下  笔走龙蛇

——追记我市已故书法奇人王又之先生

(《王又之书法作品集》代序)

王汉文

“双管齐下”一语出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据郭记载,唐朝画家张璪善画松,且有绝技,“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

书画同源。但双管齐下写字,比双管齐下画画更难!这是因为汉字点划不等,笔向不同,故易顾此失彼。双管齐书,在运笔时是同时进行的,不得左停右写,左写右停,也不得先后收笔。王又之先生几十年如一日,静心苦练,从楷书练到行草、从隶书练到篆体,笔耕不辍,终成一世之名,知者号为书法奇人。

王又之原籍大冶,1930年生,字军之,号荷翁、马耕、白头吟。他自幼随祖母习字,每晨临五十字,稍大,临字一百。11岁,他为当地寺庙写了一幅楹联:“皇天不负人心苦,福地能蒙佛眼怜”,轰动全乡,被誉为“奇童”。王又之自幼酷爱书法,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仍持志不舍,常以大地为纸,牛鞭为笔,勤学苦练。即使在睡梦中,他也在练点横撇捺。有天晚上,他与祖母睡在一起,梦中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比划到祖母的腿上了,祖母痒痒的,睡不着,于是将他打醒说:“各人有各人的腿,你怎么老在别人的腿上划来划去呢?”王又之闻言大悟:“对呀,我应该有自己的体(笔者注:大冶话腿与体同音),怎么能老是学别人的体呢!”祖母笑了,没想到两个谐音字给孙子学书法指明了方向。于是王又之博采众长,补己之短,终于练就一手自成一体的书法来。

右手作书不足为奇,那么左手能不能写呢?少年时期的王又之有一天突然问时任私塾先生的父亲。父亲说当然可以,并双手各握一根牛鞭当即在黄土地上舞动起来,写出了两个笔划完全不同的字:“春”、“秋”,并向王又之讲述了“双管齐下”的故事,希望他在“双管齐书”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父亲的话象种子一样深埋进王又之心中。自此,“双管齐书”成了王又之每日必修的功课和毕生的奋斗目标。

俗语云:“一心不可二用”。韩非子曰:“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两成”。而王又之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苦心钻研,其志不毁,终于练就了一手“双管齐下,笔走龙蛇”的令人叹服的奇特书法艺术来。

1984年的一天,五个酷爱书法的日本人到黄石职业大学崔粹理教授家做客,应崔教授邀请,王先生与几位友人同赴崔教授的家中。日本人先至,傲坐无礼,经翻译介绍后亦是如此。席间,崔教授提议,让王又之为大家作书法表演,这时日本人稍有笑语。笔、墨、纸、砚已备桌上,崔教授又说日本人亦会书法,王又之听罢,心中盘算以书会友,礼让客人。有个叫常川的日本人提笔即书“旭日东升”四个大字,观其目的,隐言日本国伟大,太阳是从日本国升起的,这是“不谈政治的政治”。王又之当即用左手书写了“泰山日出”四个大字,意寓太阳是从中国的泰山升起来的。这是一场以笔为武器的斗争,一时传为佳话。

1987年春节期间,王又之先生在市工人文化宫西一楼大厅内举办了他的书法艺术展,展出了他的书法及国画作品共60余件,历时十几天,深得书法爱好者的称道,慕名前来观赏、学习者络绎不绝。他的作品格调明丽,风骨苍劲。其中一组诗词条幅——《咏竹》、《咏藕》、《咏耕牛》、《咏春蚕》,托物言志,抒其情怀。他虽历尽沧桑、饱含辛酸,1957年错划为右派,“文革”时又遭冲击,但他对党的信念忠贞不渝,对书法的追求始终不改。他以“满苑春回争吐艳,无花翠叶也风流”的青竹自勉;以“出生人死无怨声,泥埋水没自甘心”的莲藕自喻;抖落历史风尘,他宁愿如牛一般“低头无语辛勤干,病老死留骨肉香”。

1991年秋,中国湖北国际乒乓节国际书法邀请展在我市开幕,王又之先生的书法“金球滚滚进钢城,万户张灯结彩迎。天下健儿都是客,乒乓响处友谊深”吸引了众多的参赛健儿和来宾,在参观者的要求下,王又之现场泼墨,双管齐书、洋洋洒洒,写下的条幅,字字飘逸隽永,笔力古朴雄浑,使参观者大饱眼福,赞叹不已。

王又之的书法可谓炉火纯青了,一些书法同好都赞叹他为黄石的“书法奇人”。而他却自谦地说:“其实不难。关键在于字外功夫——既要有一个作眼点,又得具备再创造的精神。”当别人纷纷效仿学习他的“双管齐书”时,他又研究起“抹布体”(用抹布书写)、“指书”(用手指头写),并结合中国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种字画结合的象形异体字来。他着眼于松竹梅各自生长的形态,于细微变化之处多加观察、揣摹,日积月累,松竹梅三个大字居然自现体态,既是画,又是宇,相映成辉,毫锋显神。同行问他有何诀窍,王又之寻思道:“蘸墨均匀,浓笔点叶,锋毫拉针,徐徐缀花;枯墨竖枝丫;淡墨涂竹节;神运骨胳,状形还须借气力与腕力。这便是象形字书写神韵酷似形象的奥秘。”

王又之曾任中国书画协会会员、湖北书协理事,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使之文墨相得益彰。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多次在国内的展览中人选、获奖,而且有很多流入到日本、加拿大等国,旅美华人钱歌川教授、旅加拿大华人王忠烈教授、香港梁实秋教授等人先后向他求赐墨宝,或将其作品推荐有关方面收藏。王又之先生虽然功成名就,但自1984年始,每年春节,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他都领着自己的学生,自费购买纸墨,到黄石街头和周边乡村为群众写春联。1984年,他还为慕名前来黄石的27对青年夫妇尽情泼墨,书写了“人面如花朵朵美,春风似酒阵阵香”等新作。

王又之先生除了在书法上的建树以外,还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他的诗集《润物杂吟》。他的名字已载人《中国现代书界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等书。

去年初秋,王又之先生乘鹤西去,我市许多文人雅士深表怀念,纷纷作诗、撰联,足见其人影响之深。

(原载《黄石日报》1999年4月18日)

(附记:在前几天举行的军旅诗人周承強新诗集《比云灿烂》分享会上,一位并不熟悉的老文友提起我二十年前为王又之写的文章,并不住地夸赞。说实话,如果不是他提起这篇文章,我还真忘记了它的存在,因为那时我写的稿件很多,而且都是手写稿,也没有留下报纸样刋和手稿,更没有电子文档一说。随后我加王又之的儿子王忆贫先生微信,询问当时的写稿情况,和有无此稿的电子文档?王忆贫说此稿是二十年前《黄石日报》副刋部主任钦点我写的,并很快发来了此稿的电子文档和他父亲王又之先生的书法作品数幅,同时告知今秋正是他父亲去世二十周年。

文已旧,字已旧,人已走!然旧文旧字新读,感慨收益丝毫不输当今八卦胡吹新文。于是,特将此旧文旧字在《新东西》上发表,以作为对老一辈书法家的纪念与敬畏!)

[特别推介]王汉文的随笔《追求艺术无穷尽的易发生》

[汀步咖啡]王汉文的诗《去汀步咖啡馆找你》

[摄影诗]王汉文为陈建华的摄影作品配诗

[文学评论]文字让岁月生香——读王汉文《上窑往事》随想/阮惠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