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周自瑞的散文《最是家风塑灵魂》

 黄石新东西 2020-07-30




周自瑞,湖北大冶人,出生于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现供职于大冶市公安局。自幼热爱文学,勤奋笔耕,在报刊、杂志发表过各类题材通讯、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大案侦破纪实作品《陈百万血案迷雾》曾被省公安厅《警笛》杂志采用。

最是家风塑灵魂

我的家乡座落在黄荆山麓与大冶湖畔之间,位于大冶湖生态新区一隅,隶属黄石市管辖,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祖上没有什么名门望族,也没有成文的家风遗训,但父母勤俭持家特别是耳濡目染父亲简朴善良的为人处事之道,一直潜移默化激励着我成长进步。  

父亲叫周贤郭,出生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一日,籍贯属当时的大冶县城关区五桥乡,土改前家中有祖母等十四人生活,家大口阔,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童年时期的父亲在三爹(一位学识渊博、远近闻名的民办教师)创办的私塾里念书,空闲时帮着祖父“做油面”和种地。劳动,这个神圣的字眼,一直伴随着父亲长大成人。树大开叉,人多分家,成家后的父亲就过早地挑起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重担。  

一九五四年是一个洪水泛滥的天灾年岁。这一年,父亲凭借平日的勤奋读书考入了黄石市人民银行,从事储蓄工作,先后在黄石、下陆、大冶金融系统工作了二十多个春秋。或许因为长时间读书看报的缘故,父亲双眼高度近视,但对学习和劳动的执着未减。父亲一生酷爱文学,喜欢写作,曾经被《黄石日报》社聘用为特约通讯员,常常有通讯、新闻、散文之类的文章见诸报端。  

父亲正直善良,嫉恶如仇,办事有点性急,但接人待物却很热情,对待子女尤为关爱。父亲在我们湾子里的人缘极好,每逢父亲回家,他们就来家里同我父亲聊聊天、说说话,谁家里要是有什么事情,都会来找父亲定夺。步入而立之年,正好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常常因家中口粮青黄不接而到亲戚、朋友家借粮食度过饥荒。可无论家中怎样贫穷,父亲都全力支持子女上学读书。  

父亲一生育有四个子女,由于家庭困难,大姐送给了黄石源华煤矿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养。记忆中的父亲对我们姐弟要求十分严厉,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譬如在外惹是生非等,无论对错,父亲都要给予严厉的斥责,往往要我们下跪,可从不轻易动手打人,一颗望子成龙的慈心诠释了父亲无言的爱。父亲用正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用豁达的胸襟包容了我们的幼稚和任性。每年除夕夜晚,一家人围着熊熊燃烧的柴火守岁,父亲都要给我们姐弟一人一张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角票,那种一家人团聚一堂的幸福感我至今难忘,仿佛就在昨天。  

父亲一生勤俭节约,穿着朴实,特别讲究卫生,一年到头舍不得添置一件新衣服,一块价值低廉的手表一直戴到去世。出门在外时,父亲见到长辈都要主动热情地打声招呼,进餐时要举筷行礼,用食无声,入厕无痕,吃饭时饭碗不能留有半点剩饭剩菜,饭后还要用开水倒碗里刷下再喝下去,称之为“油水”不能丢了……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老屋是用土砖做的,有前后两个房间,堂厅是两户人家共用的,没有做饭的地方。每逢刮风下雨,屋子内就漏雨、回潮,一家人时刻担心屋子会垮,无法再住下去了。父亲在罗桥上班,工资微薄,要赡养爹爹,供养母亲和我们姐弟,还不时资助湾子里的亲房。那时农村做屋可是要用一生积蓄的,在那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的清贫岁月,父亲的日夜操劳超出常人,他利用休息日步行十几里路来回往返家和单位,回家切砖(在收割后的稻田里用泥巴做的土砖)、挖基,和母亲一起到很远的山下用板车一趟趟拉回石头和灰沙,倾尽心力做起了面积大约40多个平方,有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和一个堂厅的土砖房子。屋子做好后,父亲许诺说以后每月将分别吃上一顿猪肉和猪肠面(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们才能感受当时是多么奢侈的美梦)。可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却无情地夺走了父亲年仅37岁的生命。  

一九七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它在我的生命史上永远是一个痛心疾首的日子。勤劳一生、平凡而慈祥的父亲,就是那一天与我们诀别了。他殁于流行性出血热疾病,据说是在“四清”运动到农村包队时,被老鼠传染上的,从发病到去逝仅仅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此前没有半点征兆,以至临终前未跟家人留下只言片语。  

父亲走了,带着对生活深深的眷恋,静静地走完了他人生短短的三十多个春秋,他是先于祖父而去的,晚年丧子的祖父承受着巨大的心灵创伤,精神几近失常。  

父亲的一生没有给我们姐弟留下什么财富,留下的只是“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做人的基本准则,道理虽然简单,但让我受用至今。  

父亲去世的那年,我才八岁,年幼无知、不明事理。但父亲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草根文化情怀一直伴我健康成长。“对国家要忠诚,待人要厚道诚信”的朴素家风一直无形地存储于我的记忆中,使我从小就萌发了发奋读书、从军报国的家国情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1980年冬,高中刚毕业的我,满怀报效祖国的原始冲动,自发报名参军入伍,并如愿以偿的实现了从小就盼望的从军梦。  

部队这个大熔炉锤炼了我的意志,积累了正能量,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几年北国军旅岁月,我获得了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人生历练。复员回乡后,原大冶县公安局本着公开、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录30名人民警察,我在1000多名考生中,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多年的勤奋努力,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警营。  

危难时刻,舍我其谁。从警近三十年来,我牢记责任,不辱使命,始终没忘父亲的家风教诲,始终保持着部队讲规矩、守纪律、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侦破“11.20”特大武器盗窃案、打击“两抢”犯罪、集中追逃、严打整治、文秘调研、110接处警等各项公安工作中,先后十八次荣获市局嘉奖,被评为警营之星、优秀共产党员,并被授予黄石市公安局优秀民警、黄石市公安局十佳基层民警、黄石市公安局十佳信息能手等荣誉称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走后,母亲守寡、含辛茹苦将我们姐弟养大成人。2012年5月底,78岁的母亲突发中风,致右手右脚偏瘫,一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精心照料病床上的母亲,工资的大半都用在了母亲日常生活、护理开销。每天下班后每一件事就是赶回家中,帮母亲翻身、按摩、擦身、端屎端尿,无论白天和黑夜,无论春夏和秋冬,从没放弃对母亲的治疗和护理。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六年如一日不懈的坚持尽孝,需要坚定的毅力和无限的母爱支撑。母亲今年84岁了,身体和精神状况尚佳,身上没有长半点褥疮,左邻右舍都说堪称奇迹。卑微的出身,贫寒的家境,锤炼了我的意识,拳拳之心报答母恩,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和慰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父亲生前的一言一行,传递的是一个普通与平凡家庭勤劳节俭的传统道德和价值取向,父亲简朴的家风家教在岁月的积淀中一直砥砺着我清白做人,认真做事,心存敬畏地走好人生的每一个脚印。

[八一特刊]难忘北国军旅岁月/周自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